分享

翰墨真言—— 修身与齐家 书法随笔作品展 3

 老樟xy67896789 2014-01-29
韩 ---楷.jpg

韩 ---篆.jpg

韩氏家训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韩 ---楷  局部1.jpg

释义:木材之所以能成为房屋、器具,是工匠制造而成的。人之所以能成为人,是由于腹内有诗书。读书靠勤奋得来,不勤腹空虚。要知道学习的能力,闲人愚人在开始时都一样。
   
韩愈背景材料: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古诗云“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国历来重视诗书礼教,几千年来在儒家文化主导下,无数文人墨客创造了丰富的经典文化。今天我们更需要在传统文化上创造属于当代的新生文化。伴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若要走向高度文明,离不开知识。而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便是读书。希望当代读书人皆奋进,再创一个新时代。
吕.jpg
(尺八屏)
              

吕氏家训
               
荥阳公尝言,后生初学,且须理会气象。
气象好时,百事自当。气象者,辞令,容止,
轻重,急徐,足以见分,
亦贵贱、寿夭之所由定也。

                       ——吕本中《童蒙训》

吕本中背景资料:吕本中(1084—1145), 字居仁,寿州人,南宋时文学家,世称东莱先生。诗人,词人,道学家。诗属江西派。著有《春秋集解》、《紫微诗话》、《东莱先生诗集》等。词不传,今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紫微词》,《全宋词》据之录词二十七首。吕本中诗数量较大,约一千二百七十首。钱钟书认为“他的诗始终没有摆脱黄庭坚和陈师道的影响,却还清醒轻松,不像一般江西派的坚涩”。

释义:荥阳公曾说,后辈刚开始学习时,一定要领会并练就必要的精神气质。精神气质好时,什么事都能独当一面。所谓气象,会通过人的言辞、容颜和举止及处事的轻重缓急之中充分地显现出来。不仅君子与小人根据这个能划分,人的贵贱和寿命长短也都与这个有关。


我在上大学时,曾看过一本关于曾国藩的书,大概记得曾国藩用人择才时就善于观其气象。有一次他的手下带了两位候选人来曾府见他,曾就让来人先坐在客厅等候,一个小时过去了,曾仍未出来见客。其中一位耐不住性子了,他是贪官推荐的人,在厅内走来走去,观察府上的东西,好见面时奉承;另一位是清官推荐的人,他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目光坚定,气宇轩昂。

最后两个人都没见到曾大人,曾却在屏风后面观察他了他们的气象后,对手下人说,让站在那里的人走,让坐在那里的人留下任职。

十几年前,我去张强牙科那里补牙,医生尚未来到,我和另一个候诊者坐在那里等。我一见旁边的这位中年人眉宇之间蒸发着一股与常人不同的气质,眉粗而清,鼻高而轩挺。我当时情不自禁多看了两眼,并冒昧和他打招呼:我看您面相,您是既文又武而后从商,有贵气,有才气,但又有很多波折……对方看我把他的一生经历几乎都说出来了,就高兴的拿了一张名片给我,上面写着“孔令华”三个字。原来他就是毛泽东的女婿。
张.jpg
(六尺对开)
                  
张氏家训

古人谓观砚以世计,墨以年计,
笔以日计,动静之分也。
静之义有二:一则身不过劳,一则心不轻动。
凡遇一切劳顿忧惶喜乐恐惧之事,
外则须以应之,此心凝然不动,
如澄潭,如古井,则志一动气,外间之纷扰皆退听矣。


                       ——张英《聪训斋语》、《恒产琐言》

释义:古人看砚用“世”来计算,墨用“年”来计算,笔用“日”来计算,这是动与静的区分。静的含义有两点:一是身体不要过于劳累,一是心态不要轻易浮动。凡是碰到一切劳顿、忧愁、喜乐、恐惧的事,表面上要应对,内心凝然不动,像清澈的潭水,像幽静的古井,以意志控制情绪,外面的纷扰都要退到一旁。

张英背景资料: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清代名臣。康熙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与其子张廷玉是历史上著名的父子宰相。

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

在安徽安庆,流传着这样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就是张英家庭。张英的儿子是大名鼎鼎的张廷玉,热播的影视剧《康熙大帝》、《康熙王朝》和《乾隆王朝》中都有他的身影。张廷玉(1672—1755)为康熙时进士,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乾隆时加太保,为官康、雍、乾三代,历半个世纪宝刀不老,为两千年封建官场之罕见。他有这样的官场作为,应该说是他得益于父辈、祖辈淡泊致远、克已清廉的家风。

自己的内心保持神圣的平静与坦然,保持身心愉悦,这才是延年益寿的良方。安静的含义是要让心灵得到宁静祥和,一则能避免过度劳累,二则能制止贪欲躁动,三则能把外界的纷扰扫除,使内心像明镜一样平静,这是道家的养生秘诀,也是重要的益寿之道。只要做到了慈、俭、和、静,就能保持身心的健康、快乐。此道值得后人细细品味,并用于实践当中。
严.jpg
(尺八屏)
                    

严氏家训

吾于文字颇知荼蔗,往往自轻己作,成辄弃去,
又以居今之日,时异往古,有志之士,
须以济世立业为务,不宜溺于文字,玩物丧志;
又薄身后之名,所以存稿寥寥,他日不足灾梨枣也。

                                             ——严复诫三子严琥

严---局部.jpg

释义:我通过文字,颇知甘苦之意,常常轻视自己的所作,总是半途而废。而现今之日,时代已不同于过去,过去的已经过去,一个有志向的人,应以济助世人和建功立业为己任。不应该沉溺于写文作诗,消磨志气,否则不但一事无成,而且死后给后人留下不好的名声,所以没有留下多少存稿,还不够哪天收获梨枣时所需的功夫。

严复背景资料:严复(1854—1921),汉族,福建侯官人,清末资产阶级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任北洋水师学堂总教司。甲午战争后,主张维新变法。译著《天演论》留世。

面对国家贫弱、国土被掠、民族尊严丧失的局面,严复的家训依时所需,针对救亡图存、改变落后挨打的时局,告诫后代不能沉溺于诗文,应以济世立业,救国强国为己任。其家训切合当时时局,符合“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观。时至今日,仍有很高的启蒙作用。

金.jpg
(尺八屏)
            

金氏家训

善则降祥,恶则致殃。天地祖宗,恩德难量。
敬孝诚笃,祀祭馨香。心存九思,行敦五常。
先圣先贤,效法维详。雍和九族,扶掖匡襄。
信以践言,勿诳勿猖。慈惠卑下,拯济穷凉。
有德必酬,有怨必忘。帛财取义,俭乃久长。
勤身息虑,筋壮体良。后天培植,精气汪洋。
弗听邪说,紊乱纪纲。遵莫怠逸,寿福无疆。

                                    ——《金氏家训》


释义:平日行善,上天会给予吉祥;平日做坏事,则会招惹祸端。天地祖宗的大恩大德,难以度量。孝敬父母,诚实笃信,祭祀先人,馨德延长。心中长存君子九思,行为实合五常。对先知先贤们要效仿和学习,使处事更缜密周详。使家族之内融洽和谐,互相扶助提携,以守信实践承诺,不要狂妄。对下人要慈悲仁衷,救济帮助穷人。别人对自己有恩必须酬谢,对别人的怨恨一定要忘记。帛财取义、节俭生活,方得长久。勤勉莫多愁虑,心宽体健筋强。后天着意培植,精气势必汪洋。莫信邪端异说,不可扰纪乱纲。遵守承诺,不要怠慢轻薄。这样才能福寿无疆。
金子升背景资料:金子升,清代浙江会稽人,后迁居天津。

《金氏家训》集百家家训之长,吸纳了儒家经典精髓而成;从善、孝、仁、礼、和、信、德、义等方面对族中子弟的行为制定了最高的道德规范标准。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标准和家范,贯穿了儒家的整体道德规范,可以广施天下,百家齐备。
正是:金氏一门衷,诗书圣贤通。
         德馨百家集,龙腾盛世中。

金---局部.jpg (88.01 KB, 下载次数: 1)

金---局部.jpg


王.jpg
(六尺对开)
            
         
王氏家训
              
夫言行可复,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临财莫过乎让。


王---局部.jpg

释义:说话做事经得起考核查对,是诚信的最高境界;把美好的名声让给别人,自己甘愿背上恶名,是德行的最高境界;通过自己扬名而显耀父母,是光宗耀祖的最高境界;兄弟之间和睦友爱,家族兴旺发达,是友爱的最高境界;而对于财物则勿贪心,而要互相谦让。

王祥背景资料:王祥(185—269),字休征,晋代临沂人。汉末值世乱,王祥扶母携弟,避地庐江(今安徽舒城),隐居30余年。后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任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令,累迁大司农、司空、太尉。西晋代魏,官至太保。为人至孝,后世以其卧冰求鲤孝敬后母朱氏而列为二十四孝之一。

王祥把诚信看成做人的第一信条,把推美引错作为道德的最高境界,他认为“扬名显亲,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是立身之本,是可以通过孝悌达到的。“临财莫过乎让”,留财给别人,自己并不吃亏。
章.jpg

章氏家训

夫学贵专门,识须坚定,皆是卓然自立,
不可稍有游移者也。至功力所施,
须与精神意趣相为浃洽,所谓乐则生,
不乐则不生也。
                               ——章学诚家书
        
章---局部.jpg
            
释义:学习在于专,见识必须坚定,这些显然都须先自立,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平常下功夫和着力所在,必须与自己的精神意趣相融洽,精神快乐了就能学习,不快乐就学习不了。

章学诚背景资料:章学诚(1738—1801),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书院、保定莲池书院,并为南北方志馆主修地方志。章学诚倡“六经皆史”之论,治经治史,皆有特色。所著《文史通义》共9卷(内篇6卷,外篇3卷),是清中叶著名的学术理论著作。

小时候,我受到良好的家学熏陶,立志要刻苦学习、光宗耀祖、报效祖国。为了这个理想信念,从小刻苦钻研书法艺术,无论处于何种困境,从未气馁退缩。由于兴趣所致,习书成痴,于意境上大有所获,书风也自成一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现今已向小时的理想迈进了一大步。为所处的土地上培养了一批批书法艺术家。并力行公益,积极推广传统文化。抚今追昔,学而坚定,制定目标,为兴趣、为理想而学,你会更容易取得成功。

苏.jpg
(尺八屏)
                  

苏氏家训

临大事,断大义之时,正道以当之。
              ——苏瑰《中枢龟镜》

苏---局部.jpg

释义:在面临决策重大事件或者决断重大的道德行为时,要用正道来对待。

苏瑰背景资料:苏瑰,字昌容,唐京兆武功(今陕西)人,唐中宗时名相,认为其子有宰相之才,故书此以宰相的标准训子,后其子果在开元年间登相位,史称苏氏一门代传清忠。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所取之道有所不同。正道就如真理,符合全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具有普遍价值,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之正道在君,今之正道在民。苏瑰认为,一切行为规范应以正道为准则,宁可放弃权利,以身试道。这对今人有很好的启发作用。当代为人,我们又应如何卫道?

范.jpg
(四尺整张)
        
范氏家训

千古圣贤,不能免生死,不能管后事,一身从无中来,
却又归无中去。谁是亲疏?谁是主寄?既无奈何,
即放心逍遥,任委来往。如此断了,即心渐顺,
五脏亦和,药方有效,食方有味也。

                                ——范仲淹与中舍书

范---局部.jpg

释义:千古圣贤都不能免一死,也管不了死后的事,从虚无中来,又回归到虚无中去。谁跟我亲和我近?谁能让我有所寄托?既然无可奈何,那就放心地归去,放心逍遥。若能如此果断,心就能平静祥和,五脏六腑顺畅流通,吃药有效,吃饭也有味了。(此信是范仲淹写给重病缠身的三兄中舍,劝慰他放下思想包袱,安心养病。)

范仲淹背景资料: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为官清廉,关心民生疾苦。任陕西经略副使时,改革军制,抵御西夏,镇守地防,被誉为“胸中有百万雄兵”。后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力倡新政,颇有作为。《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句千古传诵,令后世感佩不已。范仲淹有子四人,皆有名于时。

不久前听友人说起一个得了癌症的人,当时医生说此人只能活半年。而他放下包袱,忘记病情,独自到陕西终南山隐居修行。一年后,去医院复查,癌细胞竟然奇迹般地消失了。于是又上山修行,现在已经出家修道。五年过去了,当人们向他请教治病秘方时,他回答的内容和当年范仲淹的训言如出一辙:心态平和,顺其自然,才能使其消除顾虑。看透生死,不再为一些琐事自寻苦恼。这样,吃饭才吃得下,药物才生效,最终才可能远离病魔和死亡。
黄.jpg
(四尺整张)
               
黄氏家训

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念祖宗香;
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黄峭与子书

黄---局部.jpg

    黄峭背景资料: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仁静,号青岗,后裔尊称为峭公或峭山公,锡公的长子,远祖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872)四月十五日戍时。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工部侍郎,娶上官氏、吴氏、郑氏三郡君,共生二十一子。

    峭公归隐数十年间,目睹社会变乱,政局动荡,换了五代十一君,亡国而被弑杀的国君八人。时间长的十多年,短的不过三四年。政局如此动荡,峭公决心遣散诸子以避不测之祸。后周广顺元年(951),是年郭威篡后汉为后周太祖。

    峭公年已八旬,宴会姻族,对众儿子说:世人拜神祈求“多福、多寿、多男”,但是尧说:“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你们二十一人,难道我不愿意都留在身边,以终余年,只是忧虑多男多惧,我怎能指望大家株守家乡呢?应该走出去自谋发展。我过去在戎伍,走遍半个天下,回想闽、粤、赣、江、浙等地,山环水秀,饶沃的田地到处都有,但都已荒芜,只要开发,便成乐土。三妻位下各留长子以奉侍父母,其余一十八支不得恋此故土,各自信步天下,相地而居,随地命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