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学:生命源头的清凉智慧 作者:常福居士 我们中国人是很重视家庭的,有着历史久远的家族、家庭文化。自古以来就有“家和万事兴”的说法,这说明在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心里,家不仅是一套房子、一个可供休息的地方,而且承载着生活的希望,是文化的载体。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家中成长,然后才到社会上去做事业。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养成的性情、习惯对我们成就自己的事业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说家学也是一种国学智慧,这种智慧在我们成长的早期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熏陶我们的性格,开启我们的潜能。 中国历史上很多大人物都曾接受过系统的蒙学教育。不过蒙学馆对古文知识讲的很多,但缺乏生动的情性、道德教育。中国传统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而这里谈到的家学则是在这个蒙学基础上更为系统的教育体系。中国家学是基于传统的蒙学教育提出来的,它主要是指在现代生活中运用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结合当下的生活情境来指导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一种教育思想体系。 所谓家学,就是关注现代人生活的家庭环境,思考怎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塑造对个人的成长有利。它与私塾、童蒙教育之于古人的生活一样,是与现代社会里我们大众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但比蒙学教育有更高级、更成熟的思想体系。 中国家学包括情性教育与母仪教育、还有父范教育、孝道孝行教育、家训、家范、家规、家谱对子女的影响及教育等。同时,又阐述了齐家与治国的关系。其中有关修心养性、修身立命等观点及理论。 家学文化对家族对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孟母择邻而居,愤断机杼,而笃励出一代圣人孟子,梁启超的祖父为使后人有出息,力塑家学文化与书香门第,得以培养出学业大成的思想家梁启超。 我国唐朝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是颜之推的子孙。颜之推立《颜氏家训》,以此教育子孙后代。颜家十几代人都极为富贵荣耀,担当朝廷要职,这与颜氏家学熏陶是分不开的。颜氏族人在世所得家产最终往往散放社会,只留给后辈这本祖训,并训谕后人谨遵不违,这才有了颜家十几代的兴旺。 家学文化的意义如此深远,那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现代人又如何去继承与发扬呢? (一)衣着与性情:正衣冠,养神气 古人常说衣食住行是人生最基本的几件大事,现在我先从衣开始讲。 中国古代的时候,大家庭里是很讲究衣着的,中国的服饰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中国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对衣着、饮食有着很多充满智慧的见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注意的。 时下,人们对穿衣的原始作用越来越不在意,甚至很多人不会穿衣。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懂得穿衣最基本的要求是得体。所谓得体,就是穿衣应与他所处的环境,或与他的性情、性格、职业等各方面要一致、协调。 家长应该培养孩子有关穿衣的审美观,教给他起码的穿衣常识。如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穿什么衣服搭配什么鞋等等。对脾气急躁的孩子,所穿衣服最好能为其选择一些较为素雅、柔和的颜色。太鲜艳的色彩会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兴奋、浮躁,容易使情绪不稳定。有些家长为了方便孩子,总是让孩子穿拉链衫,穿魔术扣的鞋子。殊不知,扣扣子、系鞋带也是熏陶性情的一种方式。 这些生活细节最能让孩子养成认真的态度。好情性是长期形成的,情性不好的人也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培养。所以,生活中不能一味地图方便、图简单。我认为,穿衣不要怕繁琐。孩子不会忙得连穿衣时间也没有吧,顶多早晨起床时间提前一两分钟。再说情况特殊可以变通,平时复杂一点,紧张时就简单一点。现在的情况恰好是颠倒了过来。 一些家长的思想还有一个误区:把女孩当男孩子一样抚养,给他们留短发,穿超短裙,或者干脆要求她们像男孩一样行事。我的看法是,女孩就应像女孩,女孩要当女孩养,不能颠倒了性别养。现在我们虽然不要求女孩子“笑不露齿”,但起码的仪态要有,再说,文静、庄重、好情性的女孩至少不容易学坏。这对她将来的家庭美满也会有利。因为每个丈夫都希望自己的太太性情平和,知书达礼,要有女人味。长发是女孩子的象征。女孩子对自己的头发都是很爱惜的,通过慢慢地梳理发丝,头部血液得到了循环,浮躁的心性得到了抑制,心中的烦恼也会随之烟消云散。 我小时候有一次目睹父亲严厉批评姐姐。我看她很生气,想发火,因当时她正在梳头,过了一会儿她把头梳好了,一照镜子,觉得很漂亮,就高高兴兴地出去玩了。本来想跟父亲顶嘴的,结果一梳头,把“火气”给梳没了。因此,梳理头发的过程也是修养情性的过程。我们甚至可以这么说,“真”的女孩子比起那些“假小子”,为人处事更会细心、体贴,对父母甚至也更孝顺。
(六)坐立行走 影响人生 仪态不凡的孩子很容易从人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孩子的举止行为反映出其父母的教养。一个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行走从容的孩子,别人见了就会说:这个孩子家教好。相反,一个走路跌跌撞撞,做事毛毛躁躁的孩子,人们对其父母的联想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有人认为坐立、行走,这样简单的事儿不用教都会,还有什么学问吗?有的。这个学问不是凭空就有的,是古人们在中国文化的研究和理解中摸索出来的。我们常说站有站相,松松垮垮的样子会给人无精打采、心气低下的印象。古人说,看一个人品行如何,看他走路的样子就知道。这虽然有些夸张,但却不是毫无根据的。 走路看似简单,四肢健康的人都会走路,但有的人就是给人以不会走路的感觉。有的人永远都是一副急匆匆的样子,有的人则整天低着头心事重重的神情。步履的快慢,神情的自然与否,与一个人情性的好坏有关。举止得体的人,无论是考虑问题还是做事,一定会比别人更细心周详。这是他的情性决定的。所以,举止也能修炼人的情性。当然不好的性格也可以通过长期行为上的训练得到纠正。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书法,常常一边走路一边低着头入迷地用手画着字。母亲看见就会重重地在我的后背上拍一巴掌,提醒我挺直腰走路。我有时坐在椅子上看书,双脚不停的抖动,一旦被母亲看到,就会用脚踢我的腿,并告诫我,小孩子坐姿要稳重,不要轻飘飘的。 中国古时候对人的仪态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要求男子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要求女子亭亭玉立。我们夸人也喜欢夸他气度非凡,这个气度指的就是其性情的笃定。优雅得体的举止,不仅显示着家教的成功,对孩子将来的前程也有很大的帮助。举止得体、情性好的人的机会显然比这方面差的人要多。你是相信一个尚未走路就想跑的人,还是更相信一个不慌不忙、深沉厚重的人呢?因此,性情好了,喜欢你的人、帮助你的人也随之多了,各方面的机会也就会比别人多。假如你一个月比别人多一次机会,一年就会比别人多十二次机会。机会多了,学业、事业就会比别人快走一步。命运自然就比别人好,所以我说,人生成长的开端就是修炼情性。 作者 常福居士 电视人物访谈 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一次觉悟:或是遇到一位良师,或是读得一本好书;或是遇到一次生活波折,或是遇到一次天灾人祸。。。。
我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以及以后工作期间,不知读了也写了多少遍“觉悟”二字,但真 正理解并使用到日常生活中去的却很少很少。
请点击深圳电视台 《自然 艺术人生觉悟》人物视频访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sqI--GnAp4k/ |
|
来自: 老樟xy67896789 > 《个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