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卜例详解(一------六)

 闲之寻味 2014-01-29
 
 
 
 

骊姬和伯姬——古代卜例详解(一)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的时期。本来是周朝一统天下,后因周朝末代君主荒淫无道,治国无方,导致先前所封的各诸侯纷纷自立,不再服从周室的命令,各国之间为扩张势力范围战乱频起,内政也常因君主的能力和德行的差别而经常发生变乱。在这个时候以易卜卦之风大盛,现在我找了一些当时的卜例,主要是为了说明古人是怎样卜卦的,并不是完全肯定这些卜卦的科学性。

古代以及现代有不少人在用易经卜卦或释卦时都用到爻变的办法,但是现代的大部分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本。初学者看到这些文字往往会如读天书,不知他们是如何变化的,虽然说都知道78不变,69变这个基本的原则,但是由于关键的一步缺失,所以不仅会不理解,而且如果想尝试一下,就会觉得无从下手。也有些人是无天野地,想怎么变就怎么变。因此我在后面的筮例中将详细的列出图示进行解释,以正视听。

南宋大名家洪迈说过:‘古者龟为卜,为筮,皆兴神物以前民用。其用之至严,其奉之至敬,其求之至悉,其应之至精。齐戒乃请,问不相袭,故史祝所言,其验若答。……今而愈甚。至以饮食峱(náo)杂之际,呼日者隅坐,使之占卜,往往不加冠裳,一问四五,而责其术之不信,岂有是理哉!善乎班孟坚之论曰:“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及至衰世,懈于斋戒,而屡烦卜筮,神明不应。故筮渎不告,《易》以为忌,龟厌不告,《诗》以为刺。”谓《周易》之《蒙卦》曰:“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诗小旻》之章云:“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言卜问烦数,狎嫚于龟,龟灵厌之,不告以道也。汉世尚尔,况在于今,未尝顷刻尽敬,而一归咎于淫巫瞽史,其可乎哉!”

晋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许多事情,《左传》记载甚多:

一、骊姬作乱之始

“献公卜伐骊戎,史苏占之,曰:“胜而不吉。”公曰:“何谓也?”对曰:“遇兆,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戎、夏交捽。(卦纹如挟骨以衔,牙齿与牙齿在咬骨头上的肉,互相碰撞。相当于周易中的噬嗑卦。)交捽,是交胜也,臣故云。且惧有口,携(背离,不合民心)民,国移心焉。”公曰:“何口之有!口在寡人,寡人弗受,谁敢兴之?”对曰:“苟可以携,其入也必甘受,逞而不知,胡可壅也?”公弗听,遂伐骊戎,克之。获骊姬以归,有宠,立以为夫人。公饮大夫酒,令司正实爵与史苏,曰:“饮而无肴。夫骊戎之役,女曰‘胜而不吉’,故赏女以爵,罚女以无肴。克国得妃,其有吉孰大焉!”史苏卒爵,再拜稽首曰:“兆有之,臣不敢蔽。蔽兆之纪,失臣之官,有二罪焉,何以事君?大罚将及,不唯无肴。抑君亦乐其吉而备其凶,凶之无有,备之何害?若其有凶,备之为瘳。臣之不信,国之福也,何敢惮罚。”

饮酒出,史苏告大夫曰:“有男戎必有女戎。若晋以男戎胜戎,而戎亦必以女戎胜晋,其若之何!”里克曰:“何如?”史苏曰:“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妹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逐太子宜臼而立伯服。太子出奔申,申人、鄫人召西戎以伐周。周于是乎亡。今晋寡德而安俘女,又增其宠,虽当三季之王,不亦可乎?且其兆云:‘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我卜伐骊,龟往离散以应我。夫若是,贼之兆也,非吾宅也,离则有之。不跨其国,可谓挟乎?不得其君,能衔骨乎?若跨其国而得其君,虽逢齿牙,以猾其中,谁云不从?诸夏从戎,非败而何?从政者不可以不戒,亡无日矣!”

国语.晋语

这段记事说的是晋献公准备攻伐骊戎时卜了一卦,由史苏解释。史苏这个人,是史佚后裔,晋献公时大夫,在朝中主管占卜。这里要注意史苏这个人并不性史,他的祖辈史佚,也不性史,原名尹佚,尹逸,西周初年太史。之所以后人称他们为史佚、史苏,是因为他们都是史官。中国很早就设有专门的史官,且往往父子传递,世代传承。《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等字。《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即史的初义是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周礼·春官》记载周王室设有五史。

这段记事的梗概是晋献公想攻打郦戎,郦戎是一个属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小国。史苏卜了一卦,结果是能胜利然而后果不吉利。晋献公问为什么,史苏说卦象形似夹根骨头放在嘴里,用牙齿去咬骨头上的肉,不太好啃,牙齿和牙齿互相打架。这个卦形和打仗相似,打仗就是互相啃咬。这个仗能打赢,但是师出无名,不得民心,老百姓会不满意,有闲话。晋献公很霸道,说:“怕什么,我才不怕老百姓说什么,我说了算,我不听百姓的话,他们敢怎么样?”史苏说:“你可以不考虑民心,打胜仗得到的东西也很好,但一味逞强不考虑后果,百姓的声音不能长期堵塞。”晋献公不听劝告,果然攻克了郦戎国,杀掉了郦戎国王,还把他的两个女儿抢回来做自己的夫人。

晋献公为此还开了个庆祝会,给史苏喝酒,不许他吃菜,说是你说能打胜仗,奖励一杯酒,你说不吉利,罚你不能吃菜。

史苏出来后和别人说:“晋国用男人打败了郦戎,郦戎将要用女人来打败我们。……历史上夏桀攻打有施,有施国人把妹喜送给夏桀,妹喜得宠,并且与大夫伊尹私通,亡掉了夏朝。殷辛攻打有苏,有苏氏贡献妲己,妲己有宠,于是殷亡。周幽王攻打有褒,褒人贡献了褒姒,褒姒有宠,……周于是乎亡。现在晋国王德行寡薄还要将俘女拿来宠爱,和上面的三个王比比,结果不是很清楚吗?

史苏还说:“得到的征兆说:‘挟以衔骨,齿牙为猾,’我为攻打郦戎而卜,龟甲上出现的网纹呈离散状态。这是不吉利的“贼之兆也”,这里已经不能安身了,我要走了。”

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史苏当时卜卦用的是龟甲筮法。龟甲筮法是用龟背甲、或腹甲先钻一些小孔,再用火炙烤,然后看开裂的纹路,根据这些纹路的形状或象形来判断吉凶。史苏当时看到的大概是圆形纹路,像人的嘴,中间有纹,像骨头,另外在直线纹路上有许多缺口,像牙齿的形状。这种图案的形态常常决定于卜卦人的第一眼,其实本质上决定于卜卦人心中已有的某些判断。以史苏来说,内心肯定是不同意伐郦戎这一行动,因此在释卦的时候,就会偏重于这个方向去解释。

我个人认为,这一卦似乎很像周易中的噬嗑卦,但噬嗑卦各卦的意思与上面的情形不甚相配。

根据史实记载,晋献公娶骊姬以及后来宠信骊姬确实是个大大的不吉利,晋国自此一直乱了三代。因此世人皆说史苏卜得很准。

二、伯姬嫁秦

“初,晋献公筮嫁伯姬于秦,遇“归妹”之“睽”。史苏占之,曰:“不吉。其繇曰:‘士刲羊,亦无衁(‘血’改‘皿’)也;女承筐,亦无贶也。’西邻责言,不可偿也;归妹之睽,犹无相也。震之离,亦离之震,为雷为火;为嬴败姬。车说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归妹睽孤,寇张之弧。侄其从姑,六年其逋;逃归其国,而弃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

释意:“以前,晋献公将自己的女儿伯姬嫁给秦穆公之前卜了一卦(伯姬嫁到秦国后,改称秦穆姬)。卜卦的结果得到《归妹》卦,根据爻变的原则,产生一个之卦《睽卦》,史苏根据这两卦进行解释,说:“不吉利。《归妹》卦的爻辞说:“士人杀羊不见血,女人希望得到赏赐,结果也没有(没有怀孕,古人认为怀孕得子是天赐。)”,西面的邻居责备我们,我们无言可答;当《归妹卦》变为《睽卦》时,更加不吉利了。《归妹》的上半卦是《震卦》,变成《睽卦》的上半卦是《离卦》,这和《离卦》变成《震卦》意义一样,震是雷,离是火;赢性将要打败姬性。战车轮子脱落,战旗被焚烧;作战不利,战败于宗丘。《归妹》的上六爻变成《睽》的上九爻,得到:“睽孤,……,先张之弧,……。”侄子受到姑姑六年的照顾,后来又逃归自己的国家,抛弃了自己的家庭;下一年,要死在高粱地中的土丘上。

在对这次卜卦进行研究前,这里我们先要搞清楚晋献公卜得的《归妹》卦的卦性。所谓卦性就是组成这一卦的每一爻的卦符的性质。我在以前说过可以有64个不同卦符的《归妹》卦,所以我们先要确定献公所得的《归妹》卦的每一爻的卦符,这就是关键的所在,也就是我在本文开头提到的缺失的一环。我们当然不可能知道2000多年前的详情,但是我们可以推断,因为64个不同卦符的《归妹》卦可以推出易经64卦中的任意一卦,根据在这个卜例中《归妹》推出的之卦,只有一个,就是《睽卦》,因此我们只要将《归妹》卦和《睽》卦的卦形比较一下,就可以搞清楚原始的《归妹》卦的卦性了,见下图:

骊姬和伯姬——古代卜例详解(一)

根据这张图,大家一定能看得清清楚楚,两卦的差别只有最上面的一爻,也就是说《归妹》的上六爻一变,就成了《睽》卦的上九爻,而其它各爻都无需变化,我们也可以断定为其它各爻不能变,因此这一个《归妹》卦的卦符,和变化以后的卦符见下图:

骊姬和伯姬——古代卜例详解(一)

现在我把缺失的一步讲清楚了,相信大家也能看懂了,可以断定2000多年前晋献公所卜得的《归妹》卦的卦符就是如图所示。现在我们如果也想学习古人卜卦的方法,就可以以此为例,我在以前写过的筮卦的方法时指出过,在我们用蓍草取得的每一爻时都要在边上注上爻符,这就是为了在接下来要进行的爻变提供依据。

下面再来详细解释史苏是如何占卦的。

史苏解释《归妹》时使用的是上六爻,这是因为当时卜得的《归妹》卦的卦符为778786,只有最后一爻可以变,因此就采用最后一爻的爻意。同样的道理《归妹》上六爻变成《睽卦》的上九爻,因此也采用《睽卦》上九爻的爻意。

传本周易《归妹》上六爻: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无攸利。

《睽》卦上九爻: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则吉。

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在进行占卦时根据爻符的性质进行变化,如果原始的爻符是7、8那就不变,6、9就可以变。

2、如果有多爻可变就每次变一爻,如果爻符都不能变就不变。这一条在后面我会根据实例解释。

3、在占卦时主要根据起变化的一爻的爻辞之意进行解释,对所变得的之卦也根据所变之爻的爻意进行解释。

从实际的情形来看史苏占卦就是根据上述办法,但是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史苏的占卦并不是完全根据卜得的卦辞而来的。其中“为嬴败姬。车说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师,败于宗丘。……侄其从姑,六年其逋;逃归其国,而弃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这一系列的预测都无法从卦辞中得到,而历史记载的实际情形却又和预测的情形完全一致。所以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古人的卜卦极其精准,其实这是一厢情愿的事,也是个谬误。司马迁的世纪中对晋国的这一段历史同样也有详细的记载,但是却只字未曾提起史苏卜卦的情形。史苏卜卦的来源是左丘明的左传《晋语》。左丘明是一位瞽史者,他主要是通过口耳传诵的方法宣讲他所知晓的历史典故。因此这一段史苏卜卦的记载我们只能当作故事来听,而且极有可能是后人根据史实进行补正的,千万不要迷信。

(未完待续)

季友将生之筮——古代卜例详解(二)

在晋献公宠骊姬和伯姬嫁秦之后,晋国发生了大动乱,先是骊姬为了立自己的儿子奚齐继承王位,迫使献公的大儿子申生自杀,接着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也受到骊姬的迫害,逃亡出国。晋献公死了以后,晋国重臣里克杀死奚齐,迎重耳回国,重耳觉得时机不成熟,不愿回国。里克又迎夷吾回国,夷吾也是心有疑虑,于是就求助于秦,答应割地与秦,秦派兵护送夷吾回国成为晋惠公。在晋国发生灾荒时,秦国又送了大量的粮食给晋国。晋惠公在后来执政时先是背义杀了里克,后来是背信,既不割地给秦,反而在秦国发生灾荒时不愿支援救灾之粮。晋惠公的一系列背信弃义的行为最终导致了晋秦之间在韩原大战,晋惠公战败被俘,当秦穆公想杀掉晋惠公时,晋惠公的姑姑,就是以前嫁到秦国的伯姬出面以死抗争,恳求秦穆公放了晋惠公。

这个时候,晋惠公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先君若从史苏之占,吾不及此夫。”,意思是当初他的父亲晋献公如果听从史苏的卜占,我就不会到今天的地步了。当时有个叫韩简侍的人回答他:“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先君之败德,乃可数乎?史苏是占,勿从何益?《诗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沓背憎,职竞由人。”

韩简侍这个人非常的明智,驳斥了惠公的话,他说的意思是:“卜龟,是看图像;卜筮,是看卜辞的变数。事物产生图像,有了图像就有了演变,在演变的规律中找到变数。先君败坏德行的作为是可以预料的变数吗?史苏所占的,不听从又怎样呢?诗经中说:下面的人造孽,并不是上天叫他做的,亲痛仇快,众叛亲离,都是人自己做出来的。”

三、成季将生

“成季之将生也,桓公使卜楚丘之父卜之。曰:男也。其名曰友,在公之右。间于两社,为公室辅。季氏亡,则鲁不昌。又筮之,遇大有之乾,曰:同复于父,敬如君所。及生,有文在其手曰,遂以命之。”

成季是鲁恒公第三个儿子,又名季友,这个人在鲁恒公死后鲁国出现混乱的时候,起过关键性的大作用,因此关于他出生时的事情就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这一段文字讲的是成季在将出生的时候,鲁桓公让卜楚丘之父占龟卜,说:将要出生的是男孩。他的名字可以叫友,在公卿中位居主政,与君王的关系很紧密,不超过两社之间(50户居民),能成为鲁国公室的辅弼之臣。如果没有季友,鲁国则不会昌盛。

随后又筮卜,得卦为《大有》卦,变卦为《乾》卦,卦辞说:能够成就和他父亲一样的基业,受到像君王一样的尊重。等到出生以后,发现他的手掌上的纹路像个友字,就以此将这个孩子取名为友。

古代对重大事情卜卦,为了慎重起见,要么多次卜卦,要么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像这里就是先用龟卜,再进行以易卜卦。

这次卜卦中龟纹是怎样的,怎么得出那些结论的,我们无从得知,但对于用易卜卦,我们还是可以推断的。文中说道“遇大有之乾”,也就是说先卜得的是《大有》卦,然后取之卦为《乾》卦,如下图可以看清《大有》的六五爻变为阳爻,于是出现乾卦。因此先卜得的《大有》卦,其卦符一定是777767,爻变后得卦符为777777,不能再变。

季友将生之筮——古代卜例详解(二)

从《大有》卦变出《乾》卦,也可以看成《大有》卦的上半卦是《离卦》变化成《乾卦》。

先看变化的爻意:

《大有》卦的六五爻:厥孚交加,威如;吉。

(释意:与人诚信交往,再济以适当的威严就完善了。)

《大有》卦六五爻的象曰:厥孚交加,信以发志也。威如之吉,易而无备也。)

(释意:与人诚信交往,目的在于完成大业。威严产生的吉利是很容易的,自然而成。)

可以看出《大有》卦的爻意比较明确,其主要的意思就是要心诚,能得民心,吉利。

再看爻变后得到的《乾》卦的九五爻,爻辞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孔子对这一爻有详细的释意,“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覩,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飞龙在天,上治也。”“ 飞龙在天,乃位乎天德。”“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所有的这些解释都很明确的说明当此爻的人能成大事,所以楚丘之父的解释总体上就是肯定这个孩子将来能当大任。

我看到有些人在讲述这个卜例时又根据卜辞中的“同复于父”引进了《同人》卦。其实那首先是错误的,其次也是不必要的,因为根据《大有》卦和《乾》卦的变爻已经把能问题讲得很清楚了,如果硬要扯入《同人》卦,那么首先要变化《大有卦》的卦符,看看下面的图就知道了:

季友将生之筮——古代卜例详解(二)

在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原先的《大有》卦的卦符为767777.现在必须是767797,即不仅六五爻的爻性可变,九二爻的爻性也要能变,这样才能变出《同人》卦,不仅如此,由于九二爻可变,那么还可以产生第三个之卦,即《离》卦:

季友将生之筮——古代卜例详解(二)

除此之外,既然是根据“同复于父”扯出《同人》卦,那为什么不再扯出《复》卦呢?而一旦扯出《复》卦,就必然要扯出更多的之卦,所以说,我们进行解辞时不能随心所欲,不能看到一个和卦名有关的字就扯出一卦,这样的做法没有意义,也会造成咎误。

(未完待续)

千乘三去,获晋君——古代卜例详解(三)

四、三败获晋君

“卜徒父筮之,吉。涉河,侯车败。诘之,对曰:乃大吉也,三败必获晋君。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夫狐蛊,必其君也。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实落材亡,不败何待?”

上面写到晋惠公背信弃义并与当初的恩人秦国发生战争,秦国虽说有理,力量也强于晋国,但毕竟是战争,所以秦国在战争之前也请卜徒父筮了一卦,卜得的结论是吉利。但是秦军过河后,秦穆公所率的军队先在车战中失败,秦王连忙责问卜徒父为什么失败?卜徒父回答说:“一定会大吉利,前面要失败三次,最后却能活捉晋国的君王,这一卦是《蛊》卦,卦义说:“一千辆战车三次出动,三次以后将获取雄狐。”所谓《蛊》卦中的狐,就是代表对方的君王。蛊的内卦为风,外卦为山,战斗发生的时候正当秋天,我能够收获对方田地里的果实,砍伐对方山林中的木材,所以能战胜对方。对方收不到果实,得不到木材,再不失败还有什么可能?”

这个卜例中卜徒父为秦穆公卜得《蛊》卦,《蛊》的卦形为巽下艮上,先巽后艮,巽义为风,艮义为山,所以这一卦的卦象为风在山下吹。

卜徒父在战争发生前卜得的卦是吉利,然而当秦军渡过黄河,进入晋地韩原一带却遭受了败绩,于是秦穆公很着急责问卜徒父,这是为什么?

卜徒父信心十足,详细的回答说:一定会大吉利,前面要失败三次,最后才能活捉晋惠公。

这个回答撇开卜卦的神秘性,我们也可以分析一下,首先是秦军渡过黄河进入晋国,在晋国的土地上作战,肯定十分困难,周边的条件很差,所以一开始战争不顺利也是很正常的,何况晋国也是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大国。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

接着卜徒父又说: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

一千辆战车按当时战国的情形,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兵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一千辆战车就是十万战士。

春秋时期礼制有这样的规定:天子六军,每军千乘,共六千乘;大国三军;中国两军;小国一军。这个说法是周朝为了制约诸侯各国的规定,也就是说在周朝还强盛的时候,周王朝作为中央君主可以拥有6000辆军车,也就是60万军队,下面大的诸侯国可以拥有三军,等于是30万军队;中等的诸侯国拥有20万军队,最小的诸侯国可以拥有10万军队。那么秦国为了战胜晋国要出多少军队呢,秦国是战国七雄中的一个强国,完全有可能拥有三军,即三十万军队。但是反过来晋国当时也是一个实力不低于秦国的大国,完全也可能拥有三军之众,只不过在晋献公时期由于骊姬作乱,导致国内混乱,实力大大下降。另外秦国向晋国开战的目的,固然有扩张的野心,但当时的情形还不至于就想灭掉晋国,而只是想惩罚晋惠公的背信弃义,所以秦国当时不可能倾全国之力去攻打晋国,所以我估计一开始秦国出动的兵力不足,不见得就出动了一千辆战车,而且10万军队同时渡过黄河也需要大量的船只,所以在秦晋之战的前期很有可能秦军兵力不足,这就造成了一开始连遭败绩的局面。卜徒父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卜筮者,他也谙熟战争的规律,在接下来的言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一点。卜徒父根据实际情形,假借卜卦之意提出起码要一千辆战车的军队,而且即使十万人的军队都集结了,还要经过几次恶战。

卜徒父又接着说:“岁云秋矣,我落其实而取其材,所以克也。”

这句话很重要,孙子兵法中说:“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艹忌)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这就是我上面说的卜徒父实际上是个高明的战略家,他指出用兵的时候正当秋冬之交,可以取敌国的果实充军粮,取敌国的木材用来修缮战车。实行了加强军力,取粮于晋国的办法,怎么会不打胜仗呢?

但是卜徒父的身份毕竟是个卜筮者,所以他还要假借卦象来加强自己的说法。他说:“蛊之贞,风也;其悔山也。”

《蛊》艮上巽下,巽者风也,风有顺当、横扫之意,山下吹风,风大力猛。“悔山”的“悔”字有改变的意思,如果把巽作为秦军,是大风,晋军是山的话,那么这场大风将改变山的面貌。。

千乘三去,获晋君——古代卜例详解(三)
在后天八卦中巽为立夏,艮为立春,巽艮相合应为两卦之间,时间当为秋冬之交,因此这个季节是秋收的季节,进入冬季以后,树叶凋零,树木干燥,利于上山采伐木材。所以卜徒父是在以释卦的方法为秦穆公制定战略。

再看传本周易《巽》卦:

巽:小亨,利攸往,利见大人。

初六:进退,利武人之贞。

(初六:进退两难之时,要像军人一样果断行动。)

九二: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

(九二:地位低下,如身处床底下,姿势如卑躬屈膝,这个时候想想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或者卜筮解释疑难,使心情平定下来,顺利吉祥,没有错误。)

九三:频巽,吝。

(九三:频繁改变做法,前途不佳。)

六四:悔亡,田获三品。

(六四:失误之悔逐渐消失,卜田(卜田就是卜自己的处境。)得到的结论是能官居三品。)

九五:贞吉悔亡,无不利。无初有终,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吉。

(九五:坚持正确的作法不会有悔,也没有不利。开端不好,却有好的结局,先庚三日为丁,即“丁宁”意为:静以待变。后庚三日为癸,是揆的意思,指万物可揆度。寓意一切都在算度之中,吉利。)

上九: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

(上九:藏在床底下,卑躬屈膝之时又损失了本钱,还是坚持强硬的态度,得到的结果是凶。)

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卦里九二爻是:巽在床下,用史巫纷若,吉无咎。上九爻是:巽在床下,丧其资斧,贞凶。

也就是说当巽风被压制、限制的时候是不吉利的,但这个时候如果听从卜筮者,还可以化险为夷。

再看蛊卦:

蛊: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蛊:坏极而变。局面坏到了极点会向好的方面转化,所以是开始顺利的兆头,将有利于度过艰难险阻,要根据以前的得失教训来确定以后的正确做法。)

『先甲三日为:辛日,辛为变;后甲三日为:丁日,丁为丁宁之意。直译为要先看前三天,再想后三天。天干: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初六:父亲一代开始败坏的事情,到儿子这一代,如蛊之未深,开始改变,没有什么错误。有些艰难,只要坚持正确的就会成功。)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九二:来自于母亲的、内在本质的败坏,不能用老办法去改变,要变革。)

九三:干父之蛊,小有悔,无大咎。

(九三:改变以前的坏局面做得有些过分造成一点小失误,但没有大错。)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六四:以宽容的政策去改变之前的败坏,情况将更加变坏。)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六五:改变以前的坏局面能得到良好的声誉。)

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上九:不是为了君王的利益而从事变革是高尚的行为。)

这两卦的卦意确实能很好的说明秦、晋两国当时的情形,尤其是《蛊》卦,明确的指出来自父亲的错误和来自母亲的错误,正好应对晋献公和骊姬的作为。这里面恨难说是完全科学的预测,但也有些神秘的东西似乎很难理解。

卜徒父的这一卦,有些资料认为他使用的不是周易,而是归藏,他们的依据大概就是下面这句话:“其卦遇蛊,曰:千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这个说法确实在传本周易中未见。

秦晋之战的结局确实是晋国战败了,最后的决战过程非常凶险,如果晋国君臣齐心协力,就是秦穆公成俘虏了,但是由于晋惠公的不得人心,最后的结局是被俘,差点被秦穆公杀掉。具体的情形,资料有的是,像前面几篇一样我不说了。

(未完待续)

重耳返晋——古代卜例详解(四)

五、重耳返晋

“《国语》:晋重耳筮得国,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筮史占之,皆曰:不吉。闭而不通,爻无为也。司空季子曰: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不有晋国,以辅王室,安能建侯?我命筮曰:尚有晋国?筮告我曰:利建侯,得国之务也。吉熟大焉!震车也,坎水也,坤土也,屯厚也,豫乐也。车班内外,顺以训之,泉原以资之,土厚而乐其实,不有晋国,何以当之?震雷也、车也,坎劳也、众也。主雷与车,而尚水与众。车有震武,众顺文也。文武具,厚之至也,故曰屯。其繇曰: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主震雷,长也,故曰。众而顺,嘉也,故曰。内有震雷,故曰利贞。车上水下,必伯。小事不济,壅也,故曰勿用有攸往,一夫之行也。众顺而有武威,故曰利建侯。坤母也,震长男也,母老子强,故曰豫。其繇曰行师,居乐出威之谓也。是两者得国之卦也。

释意:晋国重耳在将要回国前卜了一卦,问:“我还能执掌晋国吗”,得到《屯》卦,之卦为《豫》,最后的爻符都是八。由筮史占卦,都说:不吉利,爻符闭塞,不通,爻不能再变化,得不出什么好的结论。司空季子反驳道:“此卦吉利,要用《周易》去解,得到的结论都是“利建侯”倘使重耳公子不能回到晋国,不能重掌王权,还说什么建侯?我们现在作筮时问的是“还能执掌晋国吗?”,筮辞告诉我们:“利建侯”,能得回掌国大权,多大的吉利啊!《屯》卦卦象为坎上震下,震可以指代车,坎代表水。之卦豫卦坤下震上,坤卦属土,得坤对屯有利,好比是厚实的基础。豫卦本身有民心和乐之意。屯卦内卦为震车,豫卦外卦为震车,这就是车班内外,豫卦本卦之首意就是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震指代的车一方面是载君之车,另一方面也是军队之车,车得到很好的管理,能服从君主的调遣,就是军队能服从命令。坎水如源源不断的泉水用来灌溉,坤土厚实有利于谷物生长结实,如果不能回国,为什么还要出现这么多吉祥?震又指代雷、车;坎有劳意,劳是众人的行为。主要的意思是雷和车,又辅助水和众。有车有雷有武的意义,水与众都有顺从的意义属文,文武双全,基础又厚实,这就是屯的意义。屯卦的爻辞为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屯卦之内卦为震,主要的意思是震和雷,在父母卦中震代表长子,所以称作“元”,坎为众而顺从,值得庆贺,所以得出“亨”,内卦为震雷,所以说“利贞”(利于行动),车在水上,一定能为首,能称霸。有些小的事情不顺利,因为还有堵塞之处,所以有“勿用有攸往”的爻辞,是指的不能脱离辅助,独断而行。众人顺从又有军队的拥护和威望,所以结论为“利建侯”。豫卦中的坤又相当于母亲,震相当于长子,母亲已经年老不当事,儿子强盛了,这就是豫卦的含意。豫卦有爻辞说:行师,是指的居则与民同乐,出则威严,因此《屯》卦和《豫》卦都是喻示公子能重新掌握晋国的吉利之卦。)

我们再来看看屯卦和豫卦的卦象及变化:

重耳返晋——古代卜例详解(四)

很明显屯卦要变到豫卦,其中初九爻、六四爻、九五爻,三爻都要能变 。本来的话按照这个屯卦的爻符可以变出8个子卦,在这里司空季子及其他筮史所采用的都是三爻同时变这样一种方法,只取8个之卦中最终的一个,很显然这与其他爻变中,一爻一爻变过去有差别。毫无疑问这里就反映出卜卦的主观性的问题了,就是说为了强调自己的看法常常会采取最有利的变法,当然我们也可以认为,如果多爻可变,那么是不是最终的结论只能出自于终极的变化?这一点我们在后面慢慢的探讨过去。

我们也可以看出,当屯卦变到豫卦的时候,所有的阴爻的爻符都是八,因此这一卦的变法也是历史上被称为遇八之卦的一种,我认为遇八之卦的意思就是阴爻全部为八,其他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凡卦之变,其中阴爻的爻符最终都会变为八,不能再变,仅此而已。

关于这个卜例,司空季子讲得非常仔细,现在我只需要将屯卦和豫卦中主要的卦辞列出,让各位自己去品读:

《屯》卦: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屯,意为困难,是事物初生时必然遇到的困难。)

(屯卦上坎下震,震为动,其象为雷。坎的卦形一阳陷于二阴之中,为险。震在下,险在上,解除险难自震动开始,所以此卦主开端吉利,但因在险中所以要坚守正确的策略和做法,不能盲目行动。君子应该明白此种形势,礼贤下士,去得到民众的支持,可以建功立业,以至于建立一个新的政权。)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不宁。

(彖曰:屯反映出阳刚和阴柔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势力,刚开始互相斗争,会产生许多困难。在危险困难中,遇到震动,这是顺利的开端,利于坚守正确的策略。此时的形势好像雷雨交加时,天色晦暗,到处是水,象征互相争斗,天下未定,形势晦明,名分杂乱,应该推举出新的领袖,使天下安宁下来。)

象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坎在上,像云,震在下,为雷,云雷上下组成屯卦。当国家初创之时,君子像理一团乱丝一样治理国家。经,引之。纶,理之。)

《豫》卦:

豫:利建侯行师。

(豫:民心和乐,在这个时候可以拥立君王,建立国家,出兵征伐。)

彖曰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故天地如之,而况建侯行师乎?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

(彖曰:民心和乐是因为刚柔结合,正确的策略得以实行,顺从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民众当然拥护。天地间的万运动物都有规律,何况拥立君王、建立国家、出兵征伐这样的大事,当然也要合乎客观实际,合乎民心。天地自然有规律的运动,所以太阳月亮也有规律的转动,四季变化也会按时而来。贤明的人顺从民心行事,正确的实施法律而使民众服从。君王能与民心相符,同乐同难这个意义太重要了。)

象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

(象曰:豫的卦形是雷发生,大地也震动。寓意上下相应之势。以前的君王将雷声作为乐曲的一部分来振奋民心,宣扬统治者的德威,酬谢上帝,供奉纪念祖先。)

(未完待续)

遇八之卦——古代卜例详解(五)

重耳是春秋时期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的遭际颇为坎坷,由于晋献公听从骊姬立幼子奚齐为接班人,导致了晋国大乱。重耳因此背乡离井,在外流亡一十九年。在流亡之初重耳和手下一干谋士逃到柏谷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的河南三门峡市灵宝县西南,这里有一条河名柏谷水经此流入黄河。故曰柏谷。在这个地方如果向东北方向走几百里是齐国,向东南方向走几百里是楚国。重耳想卜一卦,看看到哪里比较好。狐偃曰:“无卜焉。夫齐、楚道远而望大,不可以困往。道远难通,望大难走,困往多悔。困且多悔,不可以走望。若以偃之虑,其狄乎!夫狄近晋而不通,愚陋而多怨,走之易达。不通可以窜恶,多怨可与共忧。今若休忧于狄,以观晋国,且以监诸侯之为,其无不成。”

狐偃的回答很干脆:“没有什么好卜的,齐国、楚国路途遥远,而且目标大,我们不可以在现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前往。路远有许多不通达的地方,我们目标大很难隐蔽,所以这两条路都容易受困,容易产生后悔心理。在既困难又容易后悔的情形下,千万不可走容易被发现的道路。依我的想法,还不如逃到狄国去!狄国离晋国不远,但互相不来往,当地的人比较愚昧,对周围的大国很有怨气,到狄国很近,由于狄国与晋国不来往,有利于我们避开追杀。狄国的人对周围的国家有怨气,我们可以和他们共同分担。现在我们如果打扰狄国,住在他们那里,还可以就近观察晋国的变化,同时还可以看到周围各诸侯国的情形,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事情就容易成功。于是重耳听从狐偃的意见,逃到了狄国。”

我引用这段事情,是想指出,即使当时盛行卜算,但是可以看到进行卜算的事情要么是战争一类的大事,要么就是远不可及、看不清变化的事情,对于可以用理智的分析来解决的问题,并不一定需要卜算。

这里写的“狄”,也有史书记载为“翟”。重耳逃难时曾经两次被晋献公派来的人追杀,第二次就是在狄这个地方发生的。据考证狄国的位置起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今山东省高青县南,属淄博市辖区。一种说是在今河南洛阳地区。如果认真看一下地图,会发现这段历史中所说的狄国的位置在山东地区是错误的,因为这两个地方一个在河南的西边,一个在山东的东北方向,路途千里遥遥,一点也不比到齐国或者楚国近。所以我认为狄国的位置应该在今河南洛阳一带。关于这种地理问题本来不在我研究的主要范围内,因为有些朋友挑我的毛病,所以不得不认真写一点,当然这些朋友居心当是好的。

发生在重耳归国之前还有一次与卜算有关的事情。

《国语》:公子重耳返国,董因迎之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对曰:“臣筮之,得泰之八,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济之矣,何不济之有?必有晋国。”

当重耳回国的时候,董因在河边迎接重耳,重耳问他:我能成功吗?董因回答他:为臣的替你卜算过了,得到的是一个阴爻全部是八的泰卦,卦辞说:“天地相配为亨通,小的过去了,大的来了,现在成功了,还有什么不成功的?必定能统治晋国。”

泰之八,我的理解是阴爻全部为八,见下图:

遇八之卦——古代卜例详解(五)

这个卦象中阴爻全部为八,阳爻全部为七,没有一爻能变,用在董因为重耳卜卦上非常合理,就是说你重耳回国,我得到一个阴爻全部为八的卦,大吉大利,执掌政权板上钉钉,没有什么变数了。(很高明的拍马术)

也有些朋友很有意思,先说“泰之八”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接着按自己的意思认定为六爻全变,成为《否》卦,并且认为《泰》卦象征重耳回国,《否》卦象征晋怀公被逐。这种说法属主观臆想,因为他们不明白由“泰之八”变到《否》卦要经过怎样的变化,这是大动干戈啊,中间要出来64个之卦,把易经64卦全部都请出来,然后只取《否》卦,请问有什么理由单取《否》卦?

看图,如果要《泰》卦六爻全变,它的卦符应该是666999,一个八也看不到了,那么怎么解释“遇泰之八”,即使假设按归藏一说,遇八为变,那么现在一个八也没有怎么变?

遇八之卦——古代卜例详解(五)

从泰卦变到否卦可以出现64个之卦,现在我举出五个来给大家看看:

遇八之卦——古代卜例详解(五)

因为董因的这一卦是使历代易学家们困惑的遇八之卦的第二卦,所以我说得详细点。

(未完待续)

穆姜之筮——古代卜例详解(六)

关于鲁国襄公时期的穆姜之筮及死,我仔细查了一下,这个穆姜应该是来自齐国,是鲁宣公的夫人,

根据春秋左传记载,由于地理位置(现在叫地缘外交)的关系,鲁国与齐国关系一直比较紧密。齐国的军事力量比较强大,鲁国政治上地位要高一些,周王朝凡有重大礼仪活动时,均由鲁国来安排次序,但总体上鲁国依靠齐国的时候多一些,所以鲁国国君的第一夫人大都来自齐国。

齐国出美女,处于末世的周王也曾经聘齐女为王后。齐国的这些女子一般名字中都有个“姜”字,比如齐姜、向姜、哀姜、武姜、文姜、穆姜等。虽然说我不是看轻女子,但从史料上来看齐国的这些出身王族,又嫁到他国身为君王夫人的女子淫者较多,而且喜欢干预国政,凡是出现这种现象的国家必然大乱,导致国家元气大伤。

鲁恒公时娶了齐国齐僖公的女儿文姜,这个文姜大概是齐僖公非常宠爱的,因此当时出嫁的时候,齐僖公亲自送姜氏到边境。当时史官的就认为:“非礼也”

在文姜嫁给鲁恒公前,齐僖公是想把她嫁给郑国的公子“忽”,但是忽不要,其理由很好听,说是配不上大国,其实从后面的事情来看,也许这个女子已经是臭名昭彰了,所以明智的郑公子不敢要。

鲁恒公十八年,也就是鲁恒公与文姜结婚已经十二年后了,这一年鲁恒公要去齐国,带着文姜一起去。当即有大夫申繻劝阻说:“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女人有夫家,男人有妻室,不可以互相轻慢,这就叫有礼。违反这一点必然坏事。)恒公不听,和文姜一起到了齐国,结果文姜和齐襄公,即他的哥哥通奸,被鲁恒公发现,并责备文姜。文姜非但没有改正之意,反而告诉他哥哥齐襄公,齐襄公一不做二不休,在四月初十这一天先请鲁恒公喝酒,然后派手下一个叫彭生的力士驾车送鲁恒公回去,在车上彭生残忍的将鲁恒公肋骨拉断致死。事后彭生被杀顶罪。

这以后文姜不得不退出鲁国国君夫人的位子,回到齐国。但她仍不知收敛:

鲁庄公即位后,二年(公元前692) “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zhuó)。书,奸也。”被史书明确记载为通奸。这里的姜氏还是鲁恒公的夫人,并不是鲁庄公的夫人,以下同。

庄公四年(公元前690) “四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享齐侯于祝丘。”

庄公五年(公元前689)“五年春王正月。夏,夫人姜氏如齐师。”

庄公六年(公元前688) :“冬,齐人来归卫宝,文姜请之也。”

庄公七年(公元前687) “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

像文姜这样和哥哥相通,被史书明确记载为通奸,是很可耻的,但是左传在记录这些事情时有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请看左传原文:

庄公七年(公元前687)

【经】七年春,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防。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秋,大水。无麦、苗。冬,夫人姜氏会齐侯于谷。

【传】七年春,文姜会齐侯于防,齐志也。

(七年春季,文姜和齐襄公在防地相会,这是出于齐襄公的主意。)

夏,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偕也。

(夏季,看不到常见的星星,这是由于夜空明亮的缘故。流星坠落而且带着雨点,这是和雨一起落下来的。)

秋,无麦苗,不害嘉谷也。

(秋季,麦子不收,小苗不长,但没有影响黍稷的收成。)

我所奇怪的是左传庄公七年这一段里只记录了齐襄公和文姜的通奸。要知道春秋时各国纷争从未停息过,而所谓的鲁史其实是记录了春秋时期几十个国家的事情,在其它的年份里往往都是长篇大论,纵论各国军政大事,唯独这一年左传放弃了一切,只记录了齐襄公和文姜的通奸。这是为什么?

而且这一段里的“夏,恒星不见,夜明也。星陨如雨,与雨偕也。”简直就是现代电视剧里面的场景:一对情人在夜晚看着天空中美丽的流星雨。极其浪漫,很难让人将这一段理解为是对齐襄公和文姜不伦之恋的谴责。

就在这一年由于齐襄公沉湎于淫欲,疏于朝政,导致了他的堂兄弟公孙无知有机会发动叛变,派人杀了齐襄公。

庄公二十年(公元前674):“二十年春王二月,夫人姜氏如莒。”指的是齐襄公死了以后,他的妹妹姜氏不得不流亡莒国。

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二十有一年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

这一年这个姜氏也死掉了。

到了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70),庄公自己要弄个夫人了,还是去齐国:“夏,公如齐逆女。秋,公至自齐。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戊寅,大夫宗妇觌(dí),用币。”

“秋,哀姜至。公使宗妇觌,用币,非礼也。御孙曰:“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栗枣修,以告虔也。今男女同贽,是无别也。男女之别,国之大节也。而由夫人乱之,无乃不可乎!”

“秋季,哀姜来到鲁国,庄公让同姓大夫的夫人相见,相见时用玉帛作为见面礼,这是不合于礼的。御孙说:“男人相见的礼物,大的是玉帛,小的是禽鸟,用东西来表明等级。女人相见的礼物,不超过榛子、栗子、枣子、干肉,以表示诚敬而已。现在男女用相同的相见礼,这是没有区别了。男女的区别,是国家的大法,由于夫人而搞乱了,恐怕不可以吧!”

这段文字说明鲁庄公在父亲的“姜”夫人死了以后,自己又娶了一个齐国来的“哀姜”。这个哀姜有点来头,以至于“公使宗妇觌,用币,非礼也。

但好景不长,就在这一年的八月初五日,鲁庄公死在正寝里。结果马上出现混乱,先是子般即位,随后到十月初二日,共仲派圉人荦在党家刺死了子般。成季逃亡到陈国。立闵公为国君。

发生这场凶乱的原因还是色与权的结合。鲁庄公娶了哀姜,当年就死了。于是哀姜和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共仲通奸,这也可以叫做“烝”,因为哀姜是父王的夫人,和共仲之间从辈分上看属母子关系。

共仲杀了子般,还是没有当上君王,于是又和哀姜勾结起来,在第二年又将闵公害死。

鲁闵公也是娶的齐国女子,他自己是“哀姜之娣叔姜之子也”, 叔姜是当初是随姐姐哀姜陪嫁过来的。

当初齐国是支持立鲁闵公的,而哀姜想立共仲,所以杀害闵公是哀姜和共仲触犯了齐国企图控制鲁国的大政方针,所以当共仲害死鲁闵公后,哀姜逃到邾国。齐人向邾人索取哀姜,在夷地杀了她,把她的尸首带回去,接着当政的鲁僖公请求归还尸首,葬于鲁地。

史载:僖公元年(659年,秦穆公元年)秋七月戊辰,夫人姜氏薨于夷齐人以归。

夫人氏之丧至自齐。君子以齐人杀哀姜也为已甚矣,女子,従人者也。

(鲁庄公夫人姜氏的尸体从齐国运来。君子认为齐国人杀死哀姜是太过分了,妇女,本来应该由丈夫来处置的。)

以后历代鲁国君主都在齐国娶名姜的女人,但都不太平。

鲁僖公十一年(649)夏,公及夫人姜氏会齐侯于阳谷。”

鲁文公四年(前623年)四年春,公至自晋。夏,逆妇姜于齐

也许是因为齐国的女子漂亮,但多数是鲁国要依靠齐国,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娶齐国女子为第一夫人,但是心底的不满有时还是会暴露出来的,比如这次鲁文公娶出姜,史载:

“逆妇姜于齐,卿不行,非礼也。君子是以知出姜之不允于鲁也。曰:“贵聘而贱逆之,君而卑之,立而废之,弃信而坏其主,在国必乱,在家必亡。不允宜哉?《诗》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敬主之谓也。”“

“在齐国迎接姜氏,鲁国的卿没有去迎接,这是不合于礼的。君子因此知道出姜在鲁国不会有好结果,说:“用尊贵的礼节行聘而用低贱的礼节迎接她,身分是国家的第一夫人而轻待她,立为第一夫人而废弃她,丢掉信用而损害妇女之首的身分,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国家中必然使国家动乱,在家族中必然使家族灭亡。没有好下场是应该的了。《诗》说:‘畏惧上天的威灵,因此就能保有福禄。’这就是说要看重妇女之首这样的身分。”

文公九年(前618年,周顷王元年):“春,夫人姜氏如齐。三月,夫人姜氏至自齐。”

文公十六年(前611年):“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毁泉台。”

“秋八月辛未,夫人姜氏薨。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如先君之数秋八月辛未,声姜薨,毁泉台。”

“有蛇从泉宫出来,进入国都,共十七条,和先君的数目一样。秋季,八月初八日,声姜死,因此拆毁了泉台。”

要注意的是这里死掉的这个夫人姜氏是鲁僖公的夫人,声姜,并不是鲁文公刚娶的出姜。

鲁文公十八年(前609年):“十有八年春王二月丁丑,公薨于台下。

鲁文公一死马上发生争夺王位的斗争。当初鲁文公还有个妃子叫敬赢,生了后来的宣公,敬赢当时受到鲁文公的宠爱,同时又私下结交了鲁国大夫襄仲,(这里有没有私情,很难说。)要襄仲支持立宣公,襄仲答应了。但是还有个仲叔不同意,要立出姜的儿子,并且得到了齐惠公的同意。但是襄仲先下手:

“冬十月,仲杀恶及视而立宣公。书曰“子卒”,讳之也。”

冬季,十月,襄仲杀死了太子恶和他的弟弟视,拥立宣公为国君。《春秋》记载说“子卒”,这是为了隐讳真象。

这个时候夫人姜氏没有办法:“归于齐,大归也。将行,哭而过市曰:“天乎,仲为不道,杀适立庶。”市人皆哭,鲁人谓之哀姜。”

(鲁文公夫人姜氏回到齐国,这是回娘家而不再回来了,所以叫大归。她将要离开的时候,哭着经过集市,说:“天哪!襄仲无道,杀死了嫡子立庶子。”集市上的人都随着她哭泣,鲁国人称她为哀姜。)

宣公一当政为了缓和齐鲁之间的关系,马上就去娶齐国老婆:“宣公元年(前608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公子遂如齐逆女。三月,遂以夫人妇姜至自齐。”

这个“姜”是本文的主角,就是后来的穆姜。

鲁宣公当政十八年,比较太平,但是在临死之前又做了件蠢事。因为当年拥立鲁宣公的是襄仲,所以宣公很宠信襄仲的儿子公孙归父。当时在鲁国国内还有孟孙、叔孙、季孙三大势力。公孙归父的作为受到这三大势力的限制,因此想借助鲁宣公的力量去除这被称为“三恒”的势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公孙归父还去晋国请求帮助,结果事情还没有开始,鲁宣公就死了,鲁宣公一死,“三恒”马上把襄仲的家族东门氏驱逐出国。

接下来是鲁成公接班,这个时候穆姜成为太后,开始公开的活动。

鲁成公九年,鲁国的伯姬出嫁到宋国,这个女人大概是鲁宣公和穆姜的女儿,所以当季文子代表国王鲁成公去慰问伯姬回来的时候,鲁成公设宴招待季文子,季文子即席吟诵了《韩奕》这首诗的第五章。

《韩奕》这首诗收在诗经大雅中,其第五章为:“蹶父孔武,靡国不到。为韩姞相攸,莫如韩乐。孔乐韩土,川泽訏訏,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大体的意思是:“勇敢的蹶父,代表国君出使各国,为韩姞找到了一个好的夫家,韩国是个好地方河流宽广,鱼儿肥美,苑圃里母鹿在鸣叫。山里还有熊、罴、山猫、老虎。这个地方很富足,韩姞嫁了个好地方,定能安享幸福。”

季文子的这首诗选得很好,实际上是说他自己完美的完成了任务。穆姜听到这首诗后从房间里走出来,两次给季文子下拜,表示感谢,又说:“你作为大夫工作勤勉,没有忘记逝去的先君以及现在的国君,恩惠延及到我这个未亡人。先君当初也是这样期望你的吧?希望大夫以后还是这样勤勉”。说完后穆姜也吟诵了诗经中的《绿衣》这首诗的最后一章才离开。

《绿衣》的最后一章是:“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意思是:“葛布做的衣服,穿在身上难当寒风。我想念逝去的人,实在是动了心。”

这段对答可以说很动人,词里行间隐含着穆姜的内心的忧苦。当时的这些贵妇人确实也有痛苦,一方面长期居住在深宫,很难有自由,如果是自己的喜欢的儿子接了班,成了国君,那还好一些,不然的话大都是被打入冷宫,所以这个时候的女人很容易心理变态,有时候不得不陷入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去。

穆姜这次出面公开向季文子表示感谢,实质上是对季氏一门示好,说得难听点是勾引,但是季氏当时由庆友掌权,这个人比较正,所以穆姜没有达到目的。

鲁成公十一年有一段记载,当初鲁宣公有一个同母兄弟叫叔肸(xi),是鲁文公的儿子。这个人对当时襄仲废嫡立庶拥立了鲁宣公很不满意,所以终身不食宣公之俸禄,这就必然与穆姜是对立的。而叔肸则和一个地位低下的女子同居在一起,并且生了个儿子叫声伯。由于叔肸好歹也是王族一员,在他想为自己的妻子挣个名分的时候,穆姜抓住机会出来反对说:“吾不以妾为姒。”这句话很难听,意思是:“我不会把姘妇当成自己的嫂嫂的。”

随着时间的迁移,叔肸的儿子声伯长大了,并且成了鲁国的执政大臣。很有可能和穆姜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因为接下来记载的事情很是不堪。先是叔肸的妻子得不到名号后,就被遗弃了。她离开鲁国后到齐国嫁给了和管仲同族的管于奚,又生了两个孩子,管于奚亡故后这个女人成了寡妇。她把两个孩子托付给第一个儿子声伯。声伯还算不错,把其中一个同母弟弟培养成了大夫,但是他对另一个同母妹妹却做得非常不好,先把她嫁给了鲁国的公族中的施孝叔。结果晋国的郤犨也到鲁国来聘妇,而且找到了声伯,要声伯想办法。声伯为了加强与晋国郤氏的关系,却不惜再把已经嫁出去的这个异父妹妹再嫁给郤犨。这个可怜的妹妹问自己的丈夫施孝叔:“鸟和兽都要成双成对,你怎么办呢?”这个窝囊的男人说:“我不能死。”意思是我不能反抗。这个妇人没办法只能跟着郤犨去了。后来也生了两个孩子,结果没几年郤氏在晋国失势,被灭族。晋国人把这个女人和两个孩子一起送回鲁国原先的丈夫施孝叔,想不到施孝叔这个人到河边接到她们后,竟然将两个孩子扔入河中杀死。这时候这个女人愤怒的说:“你自己没有能力,不敢为卫护夫妻伉俪而拼死,现在又不能养育别人的孤儿,并杀害了他们,你这个人怎么能跟你一生在一起?”从此发誓再不做施氏的妻子了。

这件事情当然并不完全是穆姜的原因,但是左传里面将后面的这些事情与穆姜斥骂声伯的母亲放在一段之中,显然还是有相当的责难之意,因为导致声伯母亲及其后代悲惨命运这件事上,穆姜是始作俑者。

鲁成公十四年秋天,派大夫宣伯又到齐国去为鲁成公找老婆了:“秋,宣伯如齐逆女。称族,尊君命也。”(秋季,鲁大夫宣伯到齐国迎接齐女。《春秋》称他的族名,这是由于尊重国君的命令。

“九月,侨如以夫人妇姜氏至自齐。舍族,尊夫人也。”(九月,侨如,就是宣伯,带着夫人姜氏从齐国来到。《春秋》不称族名,这是由于尊重夫人。

鲁成公十六年的时候晋楚大战,当时鲁成公很为晋国担心,他决定到坏隤这个地方去,等待晋楚大战的结果。

当初孟孙、季孙、叔孙“三恒”团结在一起,赶走了襄仲的儿子公孙归父,现在这“三恒”之间也有了裂缝,叔孙一门,就是宣伯为代表的,想驱除孟孙、季孙。为了做到这一点,宣伯利用和穆姜私通成奸的关系,要穆姜替他劝说鲁成公。

按时间来算,穆姜是宣公元年娶回来的,宣公当政十八年,又经过成公十六年,不管怎么说穆姜当时的年龄应该在五十岁左右了,所以要说宣伯和穆姜通奸是为了色情很难讲通。但是女人一旦被欲和权势冲昏头脑就什么事都做得出,对于宣伯的要求穆姜照办:“宣公将行穆姜送公,而使逐二子。公以晋难告,曰:“请反而听命。”姜怒,公子偃、公子鉏趋过,指之曰:“女不可,是皆君也。”公待于坏隤,申宫儆备,设守而后行,是以后。使孟献子守于公宫。”(成公将要出行,穆姜送他,让他驱逐孟孙和季孙两门。成公把晋国正在面临危难的形势告诉她,说:“请等我回来再听取您的命令。”穆姜很生气,正好这个时候鲁成公的兄弟公子偃、公子鉏经过,穆姜指着他们对鲁成公说:“你要不同意,他们都可以是国君!”鲁成公到达坏隤,为了防止穆姜作乱,不得不派人加强戒备、防护宫室,然后出行,结果到达战场晚了。这是为了安排孟献子在公宫留守而耽搁的。

宣伯得知鲁成公没有答应穆姜,就去私通晋国:“宣伯使告郤犨曰:“鲁侯待于坏隤以待胜者。”郤犨将新军,且为公族大夫,以主东诸侯。取货于宣伯而诉公于晋侯,晋侯不见公。”(宣伯派人告诉郤犫说:“鲁侯在坏隤等着,以等待胜利者。”郤犫率领新军,同时做公族大夫,主持东方诸侯的事务。他从宣伯那里拿了财物,就在晋厉公那里毁谤鲁成公,晋厉公就不和鲁成公见面。)

“七月,公会尹武公及诸侯伐郑。将行,姜又命公如初。公又申守而行。诸侯之师次于郑西。我师次于督扬,不敢过郑。子叔声伯使叔孙豹请逆于晋师。为食于郑郊。师逆以至。声伯四日不食以待之,食使者而后食。”

(七月,鲁成公会合尹武公和诸侯进攻郑国。成公将要出行,穆姜又像以前一样命令成公。成公又在宫中又设了防备以后才出行。结果诸侯的军队已经到达郑国西部,鲁国的军队还在督扬,不敢经过郑国。只能由子叔声伯派叔孙豹去请求晋军前来迎接我军,又在郑国郊外为晋军准备饭食。晋军四天后才来到,声伯自己四天没有吃饭等着他们,直到让晋国的使者和军队吃了饭以后自己才吃。)

从这两次事情来看,宣伯和穆姜的行为严重的损害了鲁国的声誉,是一种卖国行为。

好在最后晋国听从了声伯的辩护,放弃了策动鲁国内乱的行动,挫败了宣伯和穆姜的丑行。

这个宣伯作乱失败,逃到齐国,马上又和齐国齐顷公的夫人,齐灵公的生母声孟子勾结成奸,并被列位在齐国高氏和国氏两大贵族之间。这时宣伯,又名叔孙侨如感觉到这样下去,非常危险,就又逃走了,看来这个人一个是很对中老年妇女的胃口,二来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

“成公十八年(前573年)己丑,公薨于路寝,言道也。”(初七日,鲁成公死在寝宫里,这是说正常死亡。)

鲁成公死后,鲁襄公接班。

鲁襄公二年(前571年):“夏五月庚寅,夫人姜氏薨。己丑,葬我小君齐姜。”这个姜氏也不是穆姜,而是鲁成公的夫人,穆姜的媳妇齐姜。

“夏,齐姜薨。初,穆姜使择美槚(jiǎ),以自为榇与颂琴。季文子取以葬。君子曰:“非礼也。礼无所逆,妇,养姑者也,亏姑以成妇,逆莫大焉。《诗》曰:‘其惟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季孙于是为不哲矣。且姜氏,君之妣也。《诗》曰:‘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降福孔偕。’”(夏季,齐姜去世。当初,穆姜派人选择上好的槚木,为自己作了内棺和颂琴,季文子把它拿来安葬齐姜。君子说:“这是不合于礼的,礼不能有所不顺。媳妇是奉养婆婆的人,亏损婆婆以成全了媳妇,没有比这再大的不顺了。《诗》说:‘只有明智的人,才可以把好话告诉他,要他顺着道德而行事。’季孙在这件事情上就很不明智了,而且穆姜还是国君的祖母。《诗》说:‘酿造甜酒,敬献祖妣,合于礼仪,遍降福气。’”)

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穆姜的势力已经被大大削弱,连她做好的准备自己用的棺木和颂琴都被挪用给媳妇,这是因为现在当政的大夫就是当年穆姜和宣伯串通想除掉的季孙一门。

接下来鲁襄公四年:“秋七月戊子,夫人姒氏薨。八月辛亥,葬我小君定姒。秋,定姒薨。不殡于庙,无榇,不虞。匠庆谓季文子曰:“子为正卿,而小君之丧不成,不终君也。君长,谁受其咎?”

(秋季,定姒去世。没有在祖庙内停放棺木,没有用内棺,没有举行虞祭。匠庆对季文子说:“您做正卿,但是小君的丧礼没有完成,这是让国君不能为他生母送终。国君长大后,谁将会受到责备?”

初,季孙为己树六槚于蒲圃东门之外。匠庆请木,季孙曰:“略。”匠庆用蒲圃之槚,季孙不御。君子曰:“《志》所谓‘多行无礼,必自及也’,其是之谓乎!”

起初,季孙为自己在蒲圃的东门外边种植了六棵檟木,匠庆请求用它做定姒的棺椁木料,季孙说:“简单点吧。”匠庆还是使用了蒲圃的檟木,季孙也没有阻止。君子说:“《志》所说的‘多做不合礼仪的事,祸患一定会来到自己身上’,说的就是这个吧!”)

前面齐姜死的时候,季文子把穆姜准备自己走的时候要用的东西拿来给齐姜用,史书上虽然没有记录穆姜的反应,但是已经明确的指出:“非礼也”,“逆莫大焉”。现在又死了一个定姒,而且还是当今国君的生母,但是连棺木都不齐全。同样是季孙氏当权,可见季孙氏的好恶十分明显。可以想象的是这个定姒可能是站在穆姜这一边的,所以当她死了以后,一系列的仪制都得不到。从这一点上固然可以看到当时的鲁国公族的力量有多大,也可以看到穆姜由于自己的所作所为正在一步步走向覆灭。

襄公九年(前564年):“五月辛酉,夫人姜氏薨。秋八月癸未,葬我小君穆姜。”

然后就是左传里很有名的一段记录: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三。史曰:“是谓《艮》之《随》三。《随》其出也。君必速也。”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享,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穆姜死在东宫里。开始住进去的时候,占筮,得到《艮》,爻变为八三,太史说:“这叫做《艮》变为《随》之八三。《随》,是出行的意思。您一定能很快出去。”穆姜说:“不对!这卦象在《周易》里说‘《随》,元、亨、利、贞,没有灾祸。’元,是形容高尚;亨,是嘉宾相会,大吉利;利,是道义的相和;贞,是忠,是坚贞,是事物之本。体现了仁就足以领导别人,美好的德行合乎礼制,有利于万物就是合乎道义,本体坚贞足以办好事情。这是不能胡说的。因此虽然得到《随》卦,喻示没有灾祸。但我作为女人而参与了动乱。对于君王来说,特别是先君死了以后,自己没有什么地位了而又行不仁之事,不能说是高尚。我的作为使国家不安定,不能说是吉利。做了坏事害了自己,不能说有利于道义。忘记了未亡人的地位而继续以美色诱人,不能说是坚贞。只有真正具有元、亨、利、贞四种德行的人,得到《随》卦才能没有灾祸。而我这四德都没有,难道能根据《随》卦的卦辞来判断吗吗?我自取邪恶,能够没有灾祸吗?一定死在这里,不能出去了。”)

穆姜临死前的这段话可谓深明大义,出自肺腑的忏悔。

在这之前一定还发生过什么事情,只是左传没有记载,否则穆姜作为鲁国君王的祖母不会被突然打入冷宫的,而且死因也不明确。据我看最起码可以说是郁郁而死。这一年鲁襄公才十二岁,刚刚举行冠礼,所以如果一定要下结论的话:将穆姜打入冷宫,以至死亡,均出自于当时掌权的季氏之手。

回过头再来细讲讲穆姜之筮卦,穆姜筮卦得《艮》,爻变得之卦为《随》。

穆姜之筮——古代卜例详解(六)

从《艮》卦变到《随》卦,需要变动初六爻、九三爻、六四爻、六五爻、上九爻,也就是要变动五爻,所以并不是如同有些人所乱说的六爻皆变。上图中我还原了先筮得的《艮》卦的爻符,689669,爻变到《随》卦后变成788778,也就是八三。

这里采用的爻变之法显然是为了得到五爻全变以后的结果,同时舍弃了其余的三十一种之卦。可以设想如果另外三十一个之卦一起列出,那就谁也说不清到底是什么意思了。

其实当初穆姜筮得《艮》卦就是很不吉利的事情,因为她想问的是还能不能离开冷宫出去的事情,而《艮》的首义就是停止、静止。《艮》卦六爻之象就是一个被禁锢的人在思考问题,所以才有艮其趾、艮其腓、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艮其身,艮其辅、敦艮。只有处于禁锢中的人才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脚趾、小腿、及身体其它各部分的感受。对于穆姜来说曾经美貌、曾经呼风唤雨,颐指气使的命令君王,现在被打入冷宫,其中的痛苦和反思是值得研究的。

那么爻变得《随》卦以后,情形怎样呢?《随》卦的首义为服从,只有服从了才能元亨利贞。而穆姜以前是自以为是,不把君王放在眼里,认为自己可以随意安排谁来当君王,这都是逆,且是大逆,完全背离了服从的原则。《随》还有一个意义是择善而从。我们再来看看《随》卦中的三个八之爻都说些什么?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跟随小人必然失去君子。)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随有求得,利居贞。(跟随君子,远离小人,能有所得,谋取正当的利益。)

上六:拘系之,乃从维之。王用亨于西山。(被拘,被系,仍然服从,这种诚信可以用来面对神明。)

所以倘使我们确实很虔诚的信服易经,那么就可以说那些为穆姜释卦的人在胡说八道,他们还是心有余悸,只能挑好听的说,倒是穆姜自己比较理智,对自己下了个正确的结论。

关于穆姜之筮,在易学上曾经引出两个大问题,一个是遇八之说,这一点我已经解释清楚了。还有一个问题是宋代欧阳修提出来的。欧阳修在《童子问》中说:“‘乾,元、亨、利、贞’,何谓也?”曰:“众辞淆乱,质诸圣。《彖》者,圣人之言也。”童子曰:“然则《乾》无四德,而《文言》非圣人书乎?”曰:“是鲁穆姜之言也,在襄公之九年。”   

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解释易经的《文言》中有这样一段: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者,故曰:乾:元亨利贞。

历来都认为文言是孔子所写,但是欧阳修认为有问题,最起码上面所列的这一段乾之四德,在左传上就有,而且是穆姜所说的。穆姜死的那年是鲁襄公九年,那个时候孔子还没有出生,孔子要再等十五年才出生,再加上孔子是晚年好易,这又要经过几十年。所以欧阳修就认为这个文言不是孔子所写。

我认为这里的第一个前提是左传是左丘明的原创,而不是后人的伪作。第二个可能性是如果十翼中的文言确实是孔子所写,那么孔子是引用了左传。欧阳修开创了疑古的先河,为后人研究古籍开了个头,是值得肯定的。

最后我再讲一下爻变,我曾经指出根据蓍草取卦的方法,以及爻变的原则,易经六十四卦可以产生4096种不同的变化,其实我这个看法并不是首创,汉代的焦延寿早就看到了这个问题。只不过焦延寿认为这个4096种变化必须赋予新的意义,因此他创造了4096段新的爻辞,并且从这个基础上创造出了用易经卜卦的新方法,即对易经爻变后产生的之卦,根据他的创造来解读。比如上面穆姜所卜得的《艮》卦之《随卦》得到的爻辞为:“陰升陽伏,舜失其室。元元赤子,相餒不食。”(意思是阴上升,阳在底下,舜帝失去地位。至孝至纯的母子,再饿也不会互相争食。)

那么这句爻辞对穆姜的遭遇的判断有什么意义呢?没有。在帝王家庭中不仅仅是相餒争食的问题,而且是你死我活的相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