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危险或风险的预感 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易嫉妒

 青衣问道 2014-01-30

最大的安全感来源于自信,

最好的尊严来源于独立,

而最烂的爱情方式是依赖某个人!

虽然每个人都想看到未来;

但看不到未来,却能让人更自由的编织梦想!


每一次放弃都应该是一次升华,否则就不要轻易放弃;

每一次抉择都应该是一种成长,否则就不要轻易抉择。

有遗憾意味着我们可以进一步努力,有缺失意味着我们可以进一步完善。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什么都不缺的时候,他也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

也就品位不到通过努力而获得的喜悦,也就离幸福慢慢远了。


一人问佛:成功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否很遥远?

佛曰:并非如此。成功对于每个人其实都只需要两步。

一步开始,一步坚持。




依赖是一种他信力打死自信力的产物,同时是责任心沦落的表现,当然这是回避的反馈方式



安全感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


所谓安全感就是人在社会生活中有种稳定的不害怕的感觉。





首先,安全感是一种感觉、一种心理;是来自一方的表现所带给另一方的感觉;是一种让人可以放心、可以依靠、可以相信的言谈举止等方面表现带来的。



第二,是否能产生安全感,来自多方面的因素,有主观的和客观的。你的问题属于客观的,我们就主要谈谈这方面。要让对方产生安全感,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对方相信自己。让对方相信自己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你必须在言谈举止方面能够体现出来,比如:说话要算数,说得到做得到,做不到就不要乱承诺;给常给她说说心里话,说说你的想法,经常问候和关心一下她的生活;无论多忙都不要不理她,经常给她一些惊喜;不要再对其它女孩太好,言谈和行动上都一样;愿意为他改掉你的不良习惯。


第三,物质上的安全感。如果想要真正的让她放心,你还必须具体物质上的安全感,也就是说你必须让她感到,生活所需是不用愁的,不用担心没有钱生活,这其实是一条相当重要的因素。
安全感 - 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1、缺少安全感的人不敢也几乎不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封闭自己,不让外人感觉到他们在想什么,他们认为唯有这样才会保护好自己,免得遭受别人的不解歧视、评判或者伤害。一定要说话时,他们更习惯于说别人不是的话,比较喜欢挑剔他人,因为唯有这样他们潜意识才会感觉安全,别人都诸多不是了,那么他们自己就可以是什么了。因此不少动不动就喜欢主动攻击他人的人往往他们自己的内心里极其缺少安全感,不相信他们自己。

2、内心缺乏安全感的人通常愿意与一些比自己年龄小,各方面情况比自己还差一点的人为伍。因为与这样低一些的人在一起,他们多少能找到一些安全的感觉,相反,与那些条件好,更聪明更智慧的人在一起,会让他们感到极其不安,他们担心被人骗、被人比和被人害。

3、缺少安全感的人在待人接物时总是不自觉地想到别人是不是真心的,别人为什么对自己好等,即他们不相信他们自己值得他人尊重和对他们好,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他人。因此这类人在性格表现方面就会显现出敏感多疑的特质。即便他们有幸遇到对他们好的人,他们也会变着法地去找证据,证明他们果然对自己不是真心的。他们会不自觉地一次又一次地挑战那些想对他们好的人的心理底线




女人为何要为自己寻求安全感



可以说,女人一生都在寻找安全感,那么什么才能给女性带来安全感呢?很多人都认为金钱和关爱都能给女人带来一定的安全感。其实最能给女性带来安全感的就是男人的关爱。下面,寻医问药小编来为大家揭晓女性为什么寻求安全感。

有了安全感,她们才会感到舒心和平和;有了安全感,她们才会放心地和你站在一起。女人们小时候的安全感来自父亲宽厚的大手、结实的背脊;婚姻中女人的安全感来自稳定的物质生活和丈夫忠诚的感情、温馨的宠爱。

曾经的感情伤害对于女人来说是一个陷阱,处理不好,会再次陷入进去,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男人。感情中遇到的任何阻力,比如争吵、责怪、分手、离婚,都是一个很好的成长契机,重要的是它来临的时候,你是把自己封锁起来逃避它,还是直面它让它自己成长。选择逃避的人下一次遇到同样的问题还会再逃避,因为自己还未锻炼出真正能迈过那道坎的能力。

同时,在感情生活中,女性学会让自己快乐,不管你遭遇怎样的男人和现状,要锻炼一种能让自己时刻处于最佳状态的能力。因为,有时候,人生真的很奇妙,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怎样的美好,遇到对你来说有何特殊意义的人。心存美好,生活中才会出现更多的美好;愉悦自己,就能遇见更多让你快乐的人。在爱的国度里,不论男女,都没有天生的擅长者,只有经历带给自己对内的思考,让人成长、受益和学会珍惜。

女人为何要向男人要求安全感,当然是因为她自己无法给自己安全感,与其说女人是寻求安全感,不如说是寻求依赖!而一依赖,就成了附属:一位无法主导自己的生活,处于附属位置的女人怎么可能有安全感呢?所以说:当女人开始向男人寻求安全感的时候,这一生都注定了没有安全感!





女人如何为自己建立安全感

安全感是一种稳定,一种相信自己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自信,和对于未知的信心!安全感要在自己的心底建立:如果总是要求他人来给你安全感,这么这一生都会处在不安全感中!

一位具备安全感的人,心理总是处于安静平和平稳的状态和感觉!而缺乏安全感:心底容易烦躁不安,对人事物对生活缺乏信任和信心,因此对他人的要求也特别多!女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感不受侵犯,就会用各种方式去控制男人,还娇滴滴或者发怒的说:“我是因为在乎你所以才要求你,控制你呀!”而女人此时真正在乎的是她自己的安全感是否有保障!不管是用温柔的方式还是用生气的方式去要求,从别人那里获得安全感只是暂时的,如此要求被要求的循环结果自己累,与之相处的人也累!

安全感是一种稳定,一种相信自己能够掌控自己命运的自信,和对于未知的信心!安全感要在自己的心底建立:如果总是要求他人来给你安全感,这么这一生都会处在不安全感中!

但是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到底又是什么呢?总结一句就是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具体的感觉是:害怕自己没有能力给予自己幸福和温暖,害怕孤单,继而害怕生活没有保障,觉得生活很渺茫!如果暂时遇上了一位可以给你安全感的男人,那心理上的感觉就如同是在黑夜的海面看到了灯塔!可是如果你想让灯塔永远照亮你的心灵,那么这光要来自于你自己的心底!

那么如何建立安全感?我想说的是:你本来就是安全的,所以不是需要去建立安全感,而是要找回你本来就具备的安全感!只随着生活中慢慢积累的许多看法,想法,和和他人的比较、要求得不到满足等等产生的念头看法带给了你不安全感!所以你只是需要去探究明白为何你有不安全感?!还有从小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怀,因此成年后也对自己的能力不信任,对周围的人事环境不信任,都会让你有不安全感!

如何找回安全感?“水本来就清澈,是那些念头和思维搅乱了这水的清澈平静所以带来了不安!”所以探究明白你自己的不安全感从何而来,看清心灵上引起不安的杂念是什么,然后当不安全感又出现的时候,你就可以保持清醒的觉知,就能不再受制于不安全感而退缩或者去依赖,再加上正确的思维方式有意识的去锻炼自己,慢慢的安全感就回来了!

只有你自己才具有是否要让不安全感继续蔓延的决定权!不论缺乏安全感的习惯困扰了你多久,一旦你学会用更成熟和负责任的思考方式来取代缺乏自信的、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模式,焦虑和不安全感就再也不能污染你的生活。 建立起自信,然后相信自己,不要因为不安全感而逃避生活,你有面对种种生活情境的能力。

这一次停止依靠外力让心灵回复到安全,停止寻求安全感的种种行为:不要因为害怕孤单担心失去他的爱,就赶紧去对他表达爱意,借此来换得他的温暖的反馈来让自己安心!不要因为自己不安全感的升起就去猜疑他责怪他不为你负责!!!从今往后用新的方式面对不安:当不安全感出现的时候,不管那感觉有多难熬,就安住在不安全感中,去面对体验这感觉,也借此探究为何这么多年一直会有这类不安全感!当你看清了这么多年一直跟在你身后的这阴影是什么,心理上自然就踏实多了!





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易嫉妒

 
  自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始就对身边的人产生了依赖,他们会通过依赖他人来获得安全感,如果孩子没有了安全感就会产生不好的情绪。从儿童心理来讲,在他们的世界里,他们就应该是你眼中最好的。



  产生嫉妒的心理原因有哪些?一是孩子没有稳固的自我价值感。小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一定来源于父母与他的关系。如果孩子从小得到很多爱,那么当他长大自我价值感稳固后,他也不会怀疑爸爸他*的爱。二是缺乏安全感,不自信。出现嫉妒心理的孩子往往是父母对他们的认可不够,或者过度依赖父母,他认为表扬自己是应该的,表扬别人是不应该的。其次,一些父母虽然给孩子爱,但孩子却感受不到,或感受到的爱不足,那么当父母对别的孩子好时,孩子就会认为“爸爸妈妈爱的是别的孩子,而不是我”。三是老被拿来和其他孩子比较。常常被拿来比较的孩子一般有两种反应:一是你一说他不好,他就说自己很好,表现为非常骄傲;二是你说他不好,他就会觉得自己真的不好,表现为非常自卑。父母可以说孩子做的事对或者不对,但不能说他这个人是好还是不好,父母要坚信,孩子永远都是好的。




  解铃还需系铃人,针对孩子的嫉妒心理,父母们应该怎么样去做呢?

  1.让孩子学会和自己比较
  总和别人比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定要强过别人才有资格得到父母的爱,如果自己比不过别人,那可能就不值得父母爱了。这样的孩子,当自己脆弱的时候,当自己暂时停滞不前的时候,会很难接受真实的自己,甚至不喜欢自己,所以,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因为我们很爱他,所以每一次成功,我们会和他一起庆贺,每一次失利,我们也会和他一起寻找新的目标。我们期待的是他的积极和努力。
  2.学会夸赞孩子
  父母要珍视孩子的天性,鼓励他多参与、多尝试,要告诉他:“你这次跳棋的桥搭得太巧妙了,通过这个桥运输了那么多棋子。”夸细节不但可以让孩子觉得真实,起到百夸不厌的效果,而且还可以为孩子下一次的行为提供参照,让孩子做得更好。
  3.帮孩子认清自己
    陷入负面情绪的孩子,往往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当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后,父母需要先帮孩子冷静下来,认清自己。接下来,让孩子接受自己的很多面,阳光的、狭隘的、大方的、小气的……每个人都是个多面体,当我们忍不住生出负面念头的时候,第一步,要接纳它,知道那也是自己的一部分,然后才是分析该怎样面对那样的念头。一般来说,冷静下来的孩子都会意识到自己的冲动之举欠妥,这时我们需要的是给他一些提示,给他一个台阶,帮他走出窘境。当他感受到你的爱和支持时,也会带着新的目光去寻找别人的优点。
    当孩子放下心中的焦虑和嫉妒,不再“不许你比我好”以后,他会真切地感受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会欣然接受这种舒心和安全感。









依赖?执著?关系?恐惧

  三月一日 自由的心是谦和的

  你有没有思考过“依赖性”这个问题?如果深入地去思考这件事,你会发现大部分的人都非常孤独。人心大部分是空虚而肤浅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从这种孤独、匮乏和痛苦的状态里,我们产生了执著于家人或财物的反应。妻子或丈夫如果不理睬我们,我们就会产生忌妒的反应。忌妒绝不是爱,但社会认可的家庭小爱之中一定有忌妒的成分。婚姻其实是一种自我防卫、自我逃避的形式。任何一种防卫的形式都会助长依赖性。一个总想依赖的心是不可能自由的。

  你需要的是自由,你会发现只有自由的心才是谦和的。一个谦和而自由的心才有能力学习。学习是一件非凡的事 ——只是学习而不累积知识。我们一般所谓的知识是很容易获得的。那样的学习方式仍然是从已知进入已知,但真正的学习却是从已知进入未知。

  三月二日 我们从不质疑自己的依赖

  人为什么会有依赖性?我们的心总是在依赖一些信念、修行体系或哲学系统;我们依赖另一个人来指导我们如何行事;我们总想找到一个能带给我们希望和快乐的老师。因此我们追求的只是一种安全感罢了。这样的心有没有可能不再依赖?但这并不意味着心必须达到独立自主的状态——这只是一种对抗依赖的反应罢了。我们要探讨的并不是从特定状态解脱出来的一种独立性。若是能在不追求独立的情况下进行探索,就能深入地认识依赖这个问题。

  我们通常会认为依赖别人是必要的或是无法避免的,我们从不去质疑这个问题。我们从不质疑自己为什么会追求特定形式的安全感,是不是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渴求一份安全感,因此一有困惑,立刻就想靠别人的帮助来脱离困惑。因此我们总是在考虑如何逃避眼前的困境。在逃避困境的过程里,我们势必会制造出某种形式的依赖性,而它又会变成我们心中的依据。

  如果仰赖别人为我们带来安全或幸福,各种问题都会产生,然后我们又企图去解决这些问题 ——与执著有关的问题。但我们从不质疑,从不深入地探索自己的依赖性。若是能全神贯注地去探索这个问题,也许就会发现依赖并不是问题所在 ——它只是一种逃避更深的实相的方式。

  三月三日 更深的依赖元素

  我们知道自己总是在依赖一些人、观念或思想体系,为什么?其实我不认为依赖是个问题,使我们产生依赖的是另一个更深的元素。若是能明白这个元素是什么,依赖和想要解脱这两个议题就没有意义了,然后从依赖之中所产生的问题才能消解掉。然而这个更深的心理议题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心厌恶、害怕孤独?我们的心知不知道它永远在躲避这种状态?只要心不能彻底了解、感受、穿透和解决这份孤独感,依赖便是无法避免的事,如此一来我们就永远无法解脱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发现什么是真正的宗教,什么是实相。

  三月四日 深入地觉知

  依赖性会造成执著和疏离的态度,心会不断地产生冲突而不了解原因是什么,也得不到解脱。你必须觉察这整个执著和依赖的过程,在不拣择不批判的情况下去觉知它,就会认识二元对立所造成的冲突。若是能深入地觉知,有意识地去理解依赖性的完整意义,你的心就会对它产生认识,然后潜意识底端所埋藏的动机、意图和欲求,自然会投射到表层意识。如果有这种情况发生,你就必须去研究和了解这些潜意识里的暗示。若是能来来回回地觉察这些潜意识里的投射,把这些问题都加以厘清,那么即使你去注意别的事情,你的显意识和潜意识仍然会继续解决依赖性这个问题或其他任何一种问题。你已经发展出一种不间断的觉知,凭着它就能温柔而轻松地整合身心。如果你的健康和营养都没什么问题,你的存在自然会臻于圆满。

  三月五日 关系

  奠基于需求的互动关系只会带来冲突。我们通常会利用相互依赖的关系来满足自己。心里只要带着目的,真实的关系就不存在了,你可能会利用我,我也会利用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失去了真正的联结。社会里的人如果都在相互利用,必定会助长暴力。当我们利用别人的时候,心里总是会想着最终的目标。这个目标一定会阻碍关系的互动和真正的交流。别人无论能带来多大的慰藉或满足,我们的心中永远会有恐惧,为了逃避这份恐惧,我们就更想去占有。从这份占有欲中又会生起忌妒、怀疑和冲突。这样的关系永远也不会带来快乐。

  社会结构若是奠基于需求,不论是生理上或心理上的,都会助长冲突、困惑和不幸。社会就是你和他人关系的一种投射。如果利用他人来满足你的需求,就不可能和那个人建立起真正的联结了。为了自己的舒适和方便,你把另一个人当成家具来用,在这种情况下,你和他怎么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关系呢?因此在日常生活里了解关系互动的意涵,才是最紧要的事。

  三月六日 “我”的占有欲

  弃绝世俗或自我牺牲并不是值得被赞美和仿效的伟大精神。我们总想占有一些东西,因为缺少了这些东西,我们就什么也不是了。占有物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一个不去占有世俗财物的人也可能执著于知识或概念,还有的人则会执著于美德、经验或名望,等等。缺少了这些占有物,“我”就什么也不是了,因此这个“我”即是家具、美德、名望等的占有物。

  “我”因为恐惧自己不存在,所以总是执著于名望、家具或某种价值观,它还会为了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而放弃这一切。更高的精神境界指的是更能令人满足,更恒久的状态。因为害怕自己不存在,所以才会有执著及占有欲。被占有的东西如果无法满足我们或带来了痛苦,我们就会放弃它而去追求更令人愉悦的东西。最终极的占有物便是所谓的上帝或实相。

  只要不甘愿做个什么都不是的人,不可避免地一定会助长痛苦和敌意。甘愿做个什么都不是的人,跟放弃世俗或苦行励志都无关,但是跟看见当下的真相有关。看见当下的真相能够使我们不再怕自己没有保障,而这份恐惧往往会助长执著,并且会导致我们产生想要放弃世俗的幻觉。对真相的热爱便是智慧的开始,凭着这份爱就能带来真正的交流与分享,但放弃世俗和自我牺牲永远是一种自我孤立的幻象。

  三月七日 剥削者即是被剥削的人

  我们大部分的人都在追求不同形式的权力,阶级制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 ——譬如新手和得道者之分,门徒与大师之分,甚至大师之间也有修行位阶之分。

  大部分的人都喜欢剥削以及被剥削,而传统的修行体系也提供了可以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包括隐微的和明显的。其实剥削和被剥削是同一回事,利用别人来满足自己往往会助长依赖性,而且当你依赖某个对象时,就会想去占有它,被你占有的对象也会反过来占有你。若是没有任何可以依赖的对象,譬如财物、人或观念,你整个人就空了,你变成了一个毫无重要性的东西。然而你总想变成某个东西,为了避免让自己变得什么都不是,所以才渴望加入这个组织或那个组织,认同这个意识形态或那个意识形态,参与这个教会或那个寺庙的活动。如此一来,你就变成了被剥削的人,反过来你也成了剥削者。

  三月八日 执著就是我们的实相

  世上没有所谓的不执著这个东西,存在的只有执著。我们的心会发明不执著这个东西来对抗执著所产生的痛苦。当你借由不执著来对抗执著时,就是在执著于某个东西,因此这所有的过程都是一种执著。你执著于自己的妻子、丈夫、孩子、观念、传统或某个权威,等等,然后你又用不执著来对抗自己的执著,但刻意培养不执著的态度一定会造成痛苦。

  你想要逃避执著所带来的痛苦,于是又去找寻另一个东西来对抗它,结果还是落入到执著的活动里。因此只有愚蠢的心才会刻意培养不执著的态度。所有的经典都告诉我们要“不执著”,但不执著到底是什么状态?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念活动,你会发现一个不凡的真相——刻意培养不执著的态度只会让你的心执著于另一种态度。

  三月九日 执著就是自我欺骗

  我们和我们所占有的东西是同一回事。只要有执著就不可能有高尚的精神。执著于知识跟其他的上瘾倾向是没有差别的。执著就是一种自我耽溺或自我欺骗,不论低层次的或高层次的都一样,其目的是要逃避自我空虚感。我们所执著的财物、人或观念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缺少了这些东西,自我就什么也不是了。害怕自己什么都不是,会助长心中的幻觉,使我们抓着某个结论不放。不论是物质或概念上的结论都会阻碍智慧的发展,若是能放下结论,实相就会出现。缺少了这份自由,我们往往会把足智多谋的头脑活动当成智慧。足智多谋永远是复杂而具有破坏性的,造成执著的便是这种自我保护的诡计。

  执著一方面制造出了痛苦,一方面又想追求不执著的境界,同时还想借着弃世的行为得到一种虚荣。如果能了解自我的这些诡计,智慧就萌芽了。



生命之书:365天的静心冥想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克氏教诲的精选,诸多内容内陆读者都不曾接触。对于尚未领略克氏智慧之光的人而言,它是最佳入门读物,深入浅出,完整详实。对于已经入门的读者而言,它是深化之书,厘清困惑,涤净烦忧。绝对值得再三阅读,细细品味。

  你可曾安静地坐着,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劲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地坐着?这时你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声音,会听到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咫 尺的细微声响。这意味着你把所有的声音都听进去了。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在不强求的情况下产生了惊人的转变。这份转变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识。

  作者简介

  克里希那穆提(J.Krishnamurti,1895—1986),印度著名哲学家,20 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在西方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无明中彻底解 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他的六十多册著作,都是由空性流露的演讲和讲话结集而成,目前已经译成了四十七种语言出版。

  译者简介

  胡因梦,台湾名演员、作家与译者,现从事身心灵的整合研究与治疗。近二十年来,胡因梦引介了多位心灵导师至华人世界,译有《平常禅》《克里希那穆提传》《生命之书》《恩宠与勇气》《转逆境为喜悦》《无可摧毁的纯真》等书。

作者:【印】克里希那穆提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ISBN:9787544717205
分类:生活 状态: 连载结束 点击量: 3711

目 录



译 序 无法被定位的解放者
我译介克氏的教诲已经长达二十年之久,但这本每日一篇的精选集,却有许多内容是过去没见过的。查阅之下才发现,原来大部分是出自美国克氏基金会所发行的早期全集。
导 言 你就是这本《生命之书》
他的视野涵盖了人类所有的情境,人生的每一个面向在他的眼底都是息息相关的。本书呈现出每周七个不同的主题,读者若想深入探索其中的任何一个主题,欢迎你查阅与它们相关的原始著作。
一 月 聆听?学习?权威?自我认识
你可曾安静地坐着,既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力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地坐在那里?这时你就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声响,对不对?你会听到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耳边的声音,这意味着你把所有的声音都听进去了,你的心不再是一条狭窄的管道。
二 月 变成?信仰?行动?善与恶
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变成”的过程。假设我很穷,便自然会朝着致富的目标前进。如果我很丑,就会想变得美丽一点。因此我的人生永远处在变成某种状态的过程里。然而不论我们想转变成任何一种境界或状态,里面都有责难、反应、定名和存档的活动。
三 月 依赖?执著?关系?恐惧
你有没有思考过“依赖性”这个问题?如果深入地去思考这件事,你会发现大部分的人都非常孤独。人心大部分是空虚而肤浅的。我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从这种孤独、匮乏和痛苦的状态里,我们产生了执著于家人或财物的反应。
四 月 欲望?婚姻?性?热情
存在的只有渴求,而没有一个在渴求的人。渴求会根据兴趣而换上各种不同的面具。有关各种兴趣的回忆跟当下相遇而导致了心中的冲突,于是拣择者就诞 生了,他跟自己的渴求是分开来的。然而这个存有跟心中的渴求并没有分别。这个不断想逃避空虚、孤独及不圆满的人,跟他企图逃避的东西并没有差别。
五 月 智慧?感觉?语言?局限
实相或真神 ——不是人类制造出来的假神 ——绝不想要一颗狭隘、肤浅、受限而又琐碎的心,他要的是能够欣赏他而又健康的心,一颗富足的心 ——不是饱读诗书,而是天真无邪 ——其中没有一丝一毫的经验之痕,也没有时间感。
六 月 能量?觉知?无拣择的觉察?暴力
你知道人是一个能量体,若是不追求实相,这股能量会变成破坏的力量。这么一来社会就必须塑造人,控制他的精力,于是能量就被扼杀了。也许你已经注意到另一个有趣的事实:如果你真的想做某件事,自然会有能量……这股能量会变成自律的工具,于是就不需要外在的纪律了。
七 月 快乐?哀伤?受创?痛苦
然而我们追求的到底是快乐,还是某种可以带来快乐的满足?快乐和满足是有差异的。快乐是可以被你求取的东西吗?也许你可以求得一些满足,但快乐是无法求取的。因为快乐是另一个东西的副产品。
八 月 实相?事实?观与被观?眼前的真相
没有路径可以通往实相,它会自然降临到你面前。只有当你的心和脑都变得单纯而清晰时,爱才会出现。心中若是有爱,就不会想设立一个组织来倡导兄弟爱,也不会一天到晚谈论信仰,或是论及权力及对立的问题,甚至连寻求和谐的需要都没有了。
九 月 智能?思想?知识?心智
大部分的人都发展出了一些智能 ——我们读过许多书,心中充满着别人的观念、理论和想法,并且有能力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将它们诠释出来,但很少有人具备原创的想法。就因为我们一直在培 养智能,所以才丧失了对事物的感受力。我们最高的智慧,亦即如实观察真相的那份能力 ——不是提出一堆的理论、准则或意见,而是亲自去发现真假——已经消失了。
十 月 时间?洞察?头脑?转化
所有的宗教传统都主张解脱是需要时间的,这里指的是心理上的时间感。因为天堂遥不可及,所以我们必须透过渐进的演化、压抑、成长或认同某个更超然的对象来转化自己。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恐惧能不能立刻解脱,否则恐惧势必会助长混乱。心理上的时间感确实会助长内在的混乱。
十 一 月 生活?死亡?重生?爱
人如何能了解习性的形成及突破,譬如抽烟这件事,不妨亲自做个实验,看看这个习惯要如何突破。只有当我想放弃抽烟这个习惯时,它才会变成一个问题;只要我对这个习惯仍然有满足感,就不会变成一个问题。只有当我想对治它的时候才会变成一种困扰。
十 二 月 寂然独立?宗教?上帝?冥想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过完全落单的经验,你突然发现你跟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失去了关系 ——你完全被孤立了。你的心中没有任何思想和情绪,它们全被封闭住了;你没有任何出口,没有任何人可以投靠;所有的神和天使都从云端消失了,你感觉到彻头彻尾的孤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