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化汤在中风急性期的应用

 仁人斋 2014-01-30

 

 

    三化汤出自金元时期刘完素著作《素问气宜保命集》。刘氏在其著作中述及:“若忽中脏者,则大便多秘涩,宜以三化汤通其滞。”这里,刘氏已告诉后人,三化汤主要应用于中风病中脏腑而大便不通者。因为后世对本方应用不多,所以,《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等教材中均未提及本方。我们通过复习中医古代文献,结合对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临床治疗中风病的过程中广泛应用三化汤,效果颇佳。

 典型病例:患者王某,男,75岁,住院号:92697。1998年5月7日中午入院。入院时神识恍惚,右侧肢体不遂2小时,经头部CT检查确诊为左壳核出血约24ml,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有力。入院时热象并不明显,当天早晨患者曾大便一次,故未予通腑中药,而是给予对症治疗。可是,次日晨起患者体温已达39℃,神昏,气息急促,口鼻干燥,大便未行,舌质深红,舌苔黄厚而干燥,脉弦滑大数,与入院时相比,病情迅速恶化。辨证以痰热腑实为主,急煎三化汤不拘时鼻饲,药用大黄10g(后下),枳实10g,厚朴10g,羌活10g。至夜仍未大便,又予前方一剂加芒硝10g冲服。服药两小时后,患者大便一次,初为燥粪,异常臭秽,继之稀便,此后热势渐退,继续以三化汤口服,维持每日通便一到二次,以大便稍稀为准,48小时后患者神志转清,头痛减轻,病情逐渐好转,调治二周后,复查头部CT显示出血已吸收一半。

中风病总的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1]。本病初发时以风、火、痰为主要病机,对733例中风病患者的证候学研究表明[2]:中风病初发时以风、火热、痰湿三种证候组合出现的占16.23%,是各种证候中比例最大的一种组合,该组合在脑出血中占20.61%。中风患者中焦气机升降失常[3],约有40-50%发生腑气不通,从而使火热不退,风火相煽,热势愈炽,常常导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所以,早在《中脏经》中就提出以通腑法治疗中风病。

三化汤由厚朴、大黄、枳实、羌活四味药组成。其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枳实破气消积,化痰除痞,二药合用,可使热除结消,泻下坚决有力;厚朴长于行气消满,助枳实、大黄推荡积滞,自是一个良好的配合,三药相合为小承气汤,主降阳明上逆之气机。这里另用羌活一味,该药本属祛风药,但在《本经逢原》中被认为是“却乱反正之主帅”,所谓却乱反正,即是调顺之义,使诸脏功能失调归于平和。与小承气汤配伍,可使清升浊降,气血调和。王氏[4]认为中风病及时运用通腑法,一可使腑气通畅, 气血得以敷布, 以通痹达络促进半身不遂等症的好转; 二可使阻于胃肠的痰热积滞得以清除, 使邪有出路,浊邪不得上扰心神, 阻断气血逆乱,以防内闭; 三可急下存阴, 以防阴劫于内, 阳脱于外,发生抽搐、戴阳等变证。在临床过程中亦有用本方而仍腑气不通者,我们常以本方加芒硝冲服,务使腑气在最短时间内得通,然后以三化汤维持,防止热势卷土重来。本法虽形式在于通便,其机理却在于通腑泄热,如单纯以西药泻下,并不能收到热去神清的效果。我们体会到,通腑乃是中风病抢救的重要一环,无论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也无论中经络还是中脏腑,如辨证确属实证,即使无大便秘结亦应预先通腑,此为已病防变之法。化痰通腑法治疗脑梗死急性期,可以改善新陈代谢,排除毒素,增加胃肠蠕动,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降低机体应激状态,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脑循环。因此,可以避免或减少甘露醇的应用,远期疗效好,对患者的后期康复非常有利。

本例患者病情变化过程恰能体现中风病风火相煽这一病机,惜初入院时未及时给予通腑泄热之剂,幸次日及时予以补救,而收釜底抽薪之功,阻止了病情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田德禄.中医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69

2.王永炎,沈绍功.今日中医内科·上卷.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1

3.贾玉勤,牟方波等.通腑泄热治疗急性脑出血52例.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1;17(1):14

4.邹忆怀 王永炎教授应用化瘀通腑法治疗急性期中风病的经验探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9; 22 (4) :6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