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坑爹:桌上一盘鱼只能看不能吃![]() 为了“年年有余”,每家每户的团年饭桌上必有“全鱼”这道菜,通常是最后才端上桌,这道菜只能看不能吃,一定要留到初三以后才能动筷, 否则会挨长辈训。[详细] 最神圣: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灯”![]() 在江汉平原上,特别是农村地区,每到除夕夜来临之前,人们习惯给已故的亲人“上坟灯”,也叫“送灯亮”。就是把好吃好喝的送到祖坟上,再点上蜡烛祭祖。[详细] ![]() 拜年的讲究大年初一,要给父亲家族的长辈拜年;大年初二,要给母亲家族的长辈拜年;大年初三,要给妻子的娘家人拜年;初四,给亲友拜年;大年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湖北人有拜财神的习俗。 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池边烧纸钱说是“买水”。[详细] 全国各地拜年习俗华东地区:山东西北地区拜年五跪第一次磕头要拜祖先。第二次磕头要拜高堂。第三次磕头是拜乡亲。第四次磕头是送家堂。第五次磕头是跪亲友。华北地区北京妇女初六才能外出。[详细] 华南地区:广东拜年是一场换橘运动广东潮汕、海丰等地区人,出门拜年前,都会带上一大包橘子,每走一户亲戚,就要送上大橘,无论多少,一定要是复数,然后说一些祝福的话。同时在正月,每个人都要看紧自己的口袋,切忌让别人掏。[详细] 西北地区:陕西省富平县拜年赠面食富平县各宗族元日聚集子孙礼拜,祭后更醵金饮宴,称为“节坐”。初二各戚友间则以面食、猪肉相赠,称为“拜节”。高陵县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悬挂黄纸于竹竿上以祀天,称为“接天神”。[详细] 西南地区:贵州苗族对歌喝酒打花脸大年初二,贵州省黔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两汪乡的苗族同胞开始走亲访友,每到一家,便受到主人丰盛的酒席款待,席间以当地苗族独特的方式相互对歌喝酒打花脸,脸越花表示喝的酒越多,越吉祥,越幸福。[详细] 谈年饭:那些你不知道的舌尖讲究年夜饭:必吃“三全”、“三糕”武汉的年夜饭,一般要上“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糕”(鱼糕、肉糕、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开饭时间多在天黑之前,有的家庭一直吃到转钟,表示“越吃越亮”。年饭讲究:全鱼上桌 一口不吃团年饭一般都十分讲究,蒸炒焖炖样样都有,但全鱼端上桌子后就被放在一边不吃,这是图“年年有余”的吉兆。同时,长辈还要给儿孙们“压岁钱”。团年饭还必须多做,三天不下生米,三天不能把屋子垃圾倒在外面,因为这是“聚财”。大年初一:喝鸡汤 啃鸡爪湖北有的地方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劳动力还要吃鸡爪,寄意“抓财”;年轻的学子要吃鸡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飞。初一到初三:吃过年时的剩饭接年饭:头三天不能煮生米,要吃过年时吃剩的饭菜,企盼“有吃有剩”。后来演变为家家煮面条、豆丝、糍粑当顿。不能泼水、扫地,以免走了“财喜”。正月十五:炸春卷 吃糖糍粑元宵节家家户户都要炸制春卷。元宵节的晚上,人们还要用糯米粉和豆沙馅做汤圆食用,以预祝一年工作圆满、顺利。春节期间,人们还吃糖炸糍粑,以象征新年生活甜蜜、高升。![]() 淡了的“年味” 遗忘了的“年俗”冯骥才先生曾说:“并不是因为年味越来越淡的事实,而是因为人们抱怨年味儿淡,一定是心里非常想过年但找不着年味儿。这一声声抱怨从另一方面说明了,人们对年的需求、对年的情感,是存在着的,只是找不到载体,找不着可以把内心情感表达出来的方式。”[详细] ![]() 年味淡了 该如何留住年味?年味淡了,一个节日终归是逃不过一个时代的浮华,留住年味,似乎就成了一个共识甚至一个情结。从动物园的庙会到平遥的中国年,从省博物院的宫灯制作到太原碑林公园的联墨迎春,从鞭炮禁了又开到花灯拆了又挂,无不是向传统致敬,向大众营造一个年的文化氛围。[详细] ![]() 新的年俗文化正在形成真正认识节日,才能过好节。现在对春节的认识有两个误区:一是把春节看低了,春节不是简单的休息和吃喝,而是全社会的心理调试期;二是把春节功能异化了,春节不仅拉动消费,更要有社会心理文化的功能。就要通过一些形式和活动来激发社会,营造好的节日气氛。[详细] ![]() 呼唤纯洁快乐“年文化”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在注重物质创富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精神创富。注重创富,更注重亲情和温馨;注重发展事业,更珍惜曾经的温情和友谊,以及信任。这不仅仅是对过年文化的一种传承,对于事业发展、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都是积极而有意义的。[详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