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代】七嘴八舌话年味儿

 汾河图书馆 2014-01-31
【年代】七嘴八舌话年味儿
2014-01-29 临汾新闻网

鞭炮声声催春急,金马奔腾来报喜。充足的年货、漂亮的衣服、大红的灯笼、喜庆的音乐让每条大街小巷都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过年也有了不同的标准,那么,人们对年味儿的感觉是不是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近日,记者走近不同年代的市民,听他们讲述年味儿的变化。

40后?吃饭是个大问题
1941年出生的任守茂老人历经新中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他说现在能顿顿吃饱饭的日子,是那时候丝毫不敢想象的。
任守茂回忆,1960年,家里有三个孩子等着上学,他每个月只有72元的工资,根本舍不得买新衣服,每顿饭都是咸菜、酸菜。临近过年时,把工作服洗得干干净净的,就是过年衣裳。拿着仅有的肉票去割几斤肉就是最丰盛的年货。“那时候,吃饱穿暖就是最幸福的事情。现在这些都不是问题,肉、面、蛋等东西既不用粮票,种类又多,去一趟超市什么都有了,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

50后?生活越来越丰富
忆及儿时的春节,50后的张晓刚总有说不完的故事。小时候白面很少吃到,走亲访友时送白面馍馍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比较实用。“从正月初一开始,到长辈家拜年送一个白面枣馍,长辈们就会给压岁钱。我们那会儿压岁钱也就是一二分钱,有了压岁钱就买点零食吃。”
张晓刚说:小时候没有电,全靠蜡烛、煤油灯照明,没有电视也看不到春节联欢晚会,一家子只能坐在饭桌上边吃饭边聊天。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别说照明方便了,春节联欢晚会早已走进百姓家中,影城、大型游乐场所等各类娱乐场所比比皆是,虽然人们的娱乐生活越来越丰富,但亲情却有点越来越淡了。”

60后?盼过年变成怕过年
提起儿时的春节,1967年出生的曹女士感慨良多。“身为女孩,过年最期盼的就是穿新衣、穿新鞋。一进腊月,妈妈就会扯一大匹布,亲手给我们姐弟5人做5套一模一样的衣服,鞋子也是妈妈一针一线缝出来的。因为是新鞋,鞋底很硬,大小也不是非常合适,走起路来非常吃力,一天下来,脚趾上都是血泡。”曹女士说,外面的裤子穿烂了,不能再补了,才“退居”二线做贴身衣物。
时至今日,衣服的种类让人眼花缭乱,鞋子也是各式各样,但曹女士说:有新衣服穿固然好,但是儿时单纯的喜悦被现实磨灭了。给全家老小准备过年衣服成了我最头疼的事情,大小不合适总得换,款式买不对还得重新逛,单单买衣服就得花费近一个月的时间。除此之外,置办年货、打扫卫生等让以前的盼新年成了怕过年。”

80后?黑白电视看春晚
80后享受了一个又一个的科技成果,人们的生活品质逐渐提高。
29岁的李晓亮是尧都区一家单位的员工,他回忆起春节往事,总有说不完的话。上小学时,若是谁家有一台黑白电视,别人都很羡慕,邻居们也会争着、抢着去看。1990年,姥姥家买了一台12寸的黑白电视机,也算是很时髦的。由于姥姥家离得较远,他平时又要上学,只有到每年春节才能去看。那年,他们一大家人吃完团圆饭便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春晚的精彩节目,一边聊天,你一言我一语,别提有多热闹了。
如今,看春晚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但在当时,能看上春晚算是了不起了。

90后?年味越来越淡了
“除夕时,我们一群小朋友会特地换上新衣服,一起出来放鞭炮。还会比谁的胆子大,捡邻居家放完鞭炮没响的炮,装满自己的口袋。除了放鞭炮,女孩儿最喜欢的就是穿上新衣服去走亲戚。长大以后,没有了当初的兴奋劲儿,小伙伴们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对于春节反而没有多大的感觉。”1996年出生的小贝说,年味淡了是身边人的普遍感受。
参加工作一年的小勇告诉记者,对他而言过年跟平时没有多大区别。“我在铁路上班,全年无休,春节期间也必须坚守在工作岗位上。这都年根了,我的很多朋友仍然奋斗在工作一线,根本没有时间小聚,与上学时期的自由形成了鲜明对比。记得小时候,小伙伴们一起放鞭炮、一起玩耍的场景,这份快乐非常难忘。”






阅读原文举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