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胶州口罩村暴富记:沾了环境问题的光

 丹枫晶莹 2014-02-03
“口罩村”暴富记  据法治周末报道,一只小小的口罩,成就了一个村的暴富神话。原本平静的口罩产业,在过去的13年里,历经了爆炸式增长。而这背后,是频发的沙尘暴、非典、禽流感、雾霾等环境与卫生事件。
  面对令人担忧的生存环境,人们只能靠一只小小的口罩来防卫。公众盲目抢购各种功能口罩,实际上是对所处环境的焦虑、对生命健康的不安,而想要寻找一份安全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也指出,国内的环境问题加剧成为精英和富裕阶层移民的重要原因,他们对于国内空气、饮用水以及食品卫生安全等问题比较担忧。
  小口罩折射出的担忧,理应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重视。
  “去大店?”山东省胶州市出租车司机王师傅挠了挠头,用浓重的胶州口音问法治周末记者,“你也是去那里弄口罩的吧?”
  大店村距离胶州市中心大约20多公里,虽然划归胶东镇管辖,实际上地处4个镇的交界处,离4个镇中心都不算近,途中要穿过数片农田和一座铁道桥,外面的人不愿意进来,里面的人也很少出去。但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偏僻的地方,却因生产口罩在整个胶州乃至全国叫响了名号。
  “小伙子北京来的吧。”王师傅轻车熟路地开着车,不时回头望望坐在后座的记者,“我每年都能拉几拨去大店的外地人,北京的、浙江的、上海的,全是去大店看口罩的,那以前‘鸟不拉屎’的村子可是靠这个发了财喽。”现年49岁的姜秀彬是大店村口罩协会会长,这个在所有媒体关于口罩村报道中无法避开的人物,已然对媒体表现出了一些“疲态”。
  “就算不报道,做这行生意的也都知道我们,全国80%的民用口罩都是这里生产的。”姜秀彬说,光凭口罩的样式,就能判断出是否产自大店。
  春节休养生息
  大店村沿大沽河而居已经1300多年,其村志可以追溯到唐朝:李世民出征驻兵于此,得名存军店。村北的两棵1300多年的银杏树,可以证明村庄历史的久远。
  出租车驶近大店村,远远地,法治周末记者便看到了大店村的“金字招牌”,一座高大的不锈钢大拱门,顶着三个烫金大字——大店村。
  走进大店村,一股浓浓的“口罩氛围”立刻包围了记者,在拱门两则,矗立着一个个口罩生产厂的标牌,村里已经很难找到普通的民房,大多都被村民改成了厂房,就算走进再小的胡同,也能在电线杆上看到挂着的口罩厂招牌,另外还有一些制作吊牌、刺绣、运输等产业链上的厂房。
  在村中走访时,记者注意到,许多村民家都盖起了崭新的大瓦房,有些甚至是两至三层的“小洋楼”,道路两旁停着不少私家车,大多数是性价比较高的面包车和国产价格较便宜的越野车,但也有别克等高档轿车。
  “我们村一共700多户人家,2700多人,有300多户都在做口罩生意,口罩是村里最大的产业。”尽管已经说了无数次,姜秀彬还是“必须”向每个刚来村里的人介绍这里的特色。
  1月19日至21日,记者到访时,声名在外的大店村却显得格外冷清,空荡荡的街道和一扇扇紧闭的大门,让人很难想象昔日里的热闹。
  疑问很快就解开了。热心的村民告诉记者,临近过年,口罩厂在去年12月底至今年1月初陆续都停工了,大家都去办年货准备专心过年。
  跟随一辆崭新的棕色东风SUV,记者来到了村中一家名为“俊俊”的口罩厂。“老伴,赶紧出来接东西!”厂长兼“一家之主”的姜秀波边停好车边招呼屋内的妻子。福字、窗花、鞭炮,还有各类烟酒、糖果……汽车的后备厢里塞满了姜秀波刚从胶州市区采购回来的年货。
  “小兄弟,来搭把手。”朴实的姜秀波招呼着记者进屋,一起撤下了原来铺在桌上的灰色桌布,将一块新买的黄绿色桌布铺了上去,“过年了也换个鲜艳的。”
  环顾姜秀波的家,装修虽不豪华,但液晶电视、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现在我们村生活很好,不比城里人差。”姜秀波用食指指了指院里停的两辆汽车,“这辆SUV是去年刚买的,边上那辆面包车是前两年买的,我们村很多人家都有车。”
  提起让村子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42岁的姜秀波乐得合不拢嘴,“那还用说,口罩呗”。说着他将记者领到了客厅旁边的一间“家庭工厂”,在这间2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堆放着大量打包好的口罩,口罩样式多样,有的镶有金边花纹,有的印有“熊出没”等动漫图案。
  姜秀波一边用手择着口罩,一边告诉记者,这些口罩都是他家生产的,他的口罩作坊在村里不算大,2013年卖出了大概30多万只,挣了9万余元。在2006年开办口罩厂以前,他是胶州市某工厂的司机,妻子是一名家禽养殖工,两人一年的收入加起来才三四万元。
  收入上的富足也令村民们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期待,姜秀波说,农村人最重视春节,以前就算没钱也得买点像样的年货,如今生活好了,一些村民开始利用春节去大城市旅游。谈起口罩厂的生意,姜秀波摆了摆手:“都停工了,过了正月十五再说。”坐在客厅宽阔的连排沙发上,他将双手背在了脑后,“也不能总干活,生活好了咱也得懂得享受享受了不是。”
  缘起兰州风沙
  在大店村300家口罩厂中,提起位于村子东北处的鲁豪口罩厂,几乎所有村民都能不假思索地给你指出它的所在位置。这家口罩厂的老主人、现年77岁的姜义锡正是口罩村的“创始人”。
  大店村是一个血缘村,村里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姓姜,他们自称是商朝周武王姬发的后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毫无区位和资金优势的大店村一直是个贫困落后的小村子。姜义锡还记得,截至1986年年底,村里只有一家小皮鞋厂,“有文化”的才能进皮鞋厂工作,大多数村民仍在务农。
  1988年,厌倦务农又没有任何积蓄的姜义锡带着100元盘缠到兰州去投奔姐姐。到了兰州他发现那里经常风沙满天刮,在街上走一圈牙齿上就全是尘土;他看到当地人喜欢戴老式系带的白纱布口罩出门,既保暖又防风沙;口罩在兰州成了紧俏货,一个普通的棉布口罩卖1元钱,风沙特别大的时候能卖到3元钱。
  动了做生意念头的姜义锡返回山东,打听到一只口罩的成本竟然只要2毛钱,于是他下定决心,要贩卖口罩到兰州去。然而回村里号召全村人一起做口罩生意的他却碰了壁,村民都很穷,没钱投资,而且人家也根本不相信口罩这小东西能挣钱,最终他只得到了村民姜桂才和姜子光的响应。
  三人东拼西借凑了几千元本钱,去青岛进了3万多只口罩,踏上了去往兰州的绿皮车,在颠簸了两天两夜后,将口罩批发给兰州当地的小商贩。
  2毛钱进的口罩,到兰州卖2毛5分钱,这一趟带去的口罩仅用一周时间就卖光了。三人不仅回了本,还净赚了1000多元。在当时干体力活一天最多赚5元钱,他们这一星期赚了足足一年的钱。此后凭借“青岛进货兰州出货”的模式,第二年3人就都成了万元户。
  “就这么几片布,为什么不自己做?”在贩卖口罩时,姜义锡发现生产口罩不需多少技术含量,于是决定自己做口罩。1990年年初,姜义锡花了1万元自购了编织机和毛线,和老婆儿子一起在炕前生产口罩,姜桂才与姜子光也各自筹集几万元购买设备开起了口罩厂,成为了村中首批的“口罩元老”。
  沾了环境问题的光
  看到姜义锡三个人开厂子、盖新房,村里人开始相信做口罩能致富。1992年,又有五个人开起了口罩厂。这其中就包括现任口罩协会会长姜秀彬。
  “开始也不好弄呢。”姜秀彬叹了口气,1992年至1999年期间大店口罩还是不温不火,没有名气,村里只有23家口罩作坊。当时他的作坊只雇了两三个本村妇女,做最简单的白口罩,而且为了卖口罩,还得坐36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到兰州的批发市场里租半个摊位,自己推销口罩。
  虽然一直很忌讳把大店的口罩发展和环境问题挂上钩,更不愿被人贴上大店口罩“大发环境污染财”的标签,但姜秀彬又不得不承认,大店村口罩业的发展确实是沾了“环境的光”。
  2000年年初,北京接连遭受沙尘暴的侵袭,小口罩成了抢手货,大店村也迎来了第一个收获的季节,据姜秀彬介绍,这一年大店村口罩生产首次达800万只,产值670万元,也正是这一年,胶州市官方开始有了大店村口罩业的数据统计工作。
  此后两年,大店村的口罩生产在沙尘暴的肆虐中不断走高,渐渐有了些名气,然而真正令其“名声大噪”的还是2003年爆发的“非典”疫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