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塔之演变(14)
西南地区楼阁式塔(四川、重庆) 自唐以后,方形塔数量骤减。至宋代则多为八角形或六角形。除江南地区尚保存少量的方形塔外,宋代在四川却建了不少平面正方形的砖塔, 主要为楼阁式及很少的密檐式,且形制类同,形成了四川宋塔的古风特征,只有大足多宝塔和泸州报恩塔为八面形这两座例外。这两座塔建造年代也仅相隔几年,堪称为兄弟白塔了。 鹫峰寺塔,位于四川省蓬溪县鹫峰山,塔建于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由县彦李白琳创建。此塔为楼阁式四方形砖石塔,塔身共十三层,高36米。 四川蓬溪鹫峰寺塔 (网络照片) 南充白塔,原名“无量宝塔”,座落在四川南充市高坪区鹤鸣山风景区。塔建于北宋建隆年间(960年)。白塔高37.1米,为十三层仿木楼阁式砖塔,平面呈方形。南充白塔是四川境内最早的宋代砖塔。
据《简阳县志?舆地篇?名胜》记载,圣德寺建于唐僖宗乾符年间(874— 879年),当初并没建塔。南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夏天,简州教谕张方率僧人惠祖开始募捐建塔,落成于嘉泰四年甲子(1204年)秋。塔高37.9米,属砖石仿木结构、四周攒尖顶、十三级楼阁式佛塔。
荣县镇南塔建于宋代,外观近似密檐塔,实际为楼阁式塔。塔基为方形须弥座基,塔身四方形,外看为十一层,层层上收,各层均开窗。塔内五层,有实心柱。塔顶呈覆盆。塔体通高21.6米。 四川荣县白塔(镇南塔) 瑞光塔矗立在金堂县城南24公里处淮口镇外的蛇山上。塔为楼阁式,塔基用条石砌成,面阔八米,塔身方形,十三层。通高三十三米,全用素砖建成,塔为空心,内置右旋式顺时针砖砌磴道可达第十层。此塔原有铁铸高大塔刹,据传,清代被雷电击落。
广安白塔座落在城南两公里的渠江聋子滩上。为南宋淳熙至嘉定(1174—1224年)年间建。塔为四方形楼阁式砖石混合结构舍利宝塔,塔呈方形九级,高36.7米。
丹山四方砖塔,建于何时?至今说法殊异,一说丹山塔是丹山设县时所建,依历史推算丹山建县时为唐朝贞观四年(630年),砖塔应是唐代建筑,五十年代省文物专家亲临丹山考察,鉴定为宋代建筑,因为从砖塔建造的结构、花纹、装饰、佛像、造型艺术都接近于宋代的风格,与唐朝建筑差异悬殊。今一般认为此塔为宋建。白塔砖砌四方七级楼阁式,高 20米。
正觉寺塔,俗称白塔,位于彭州市红岩镇红塔村。该塔建于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至天圣四年(1026年),系楼阁式13级方砖塔,高27.54米。1933年被7.5级地震震松了塔顶,从此就有坠砖现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群的人到塔内拆取砖块使用,致使拱顶遭到毁坏,形成了一个大窟窿,塔基西南须弥座下已被拆进塔身1.15米,整个塔身出现了5厘米宽的裂缝,存在倒塌的危险。 镇国寺塔位于彭州市关口西北的白塔坪,建于北宋仁宗至和元年至嘉祐五年(1054~1060年)。塔为方形十三级密檐式砖塔,通高28.34米。檐下原有佛、菩萨、宝塔、孔雀和飞天等浮雕,现部分脱落。内有塔室5层,攀蹬道可至顶层。
旧州塔在距宜宾城北约3公里的旧州大坝上,于北宋崇宁元年至大观三年(1102-1109年)所建。为十三重密檐式方格砖塔,通高29.5米。塔壁有“大观四年中元日设水陆大会斋”、“进士廖铎为亡父及口口施砖”等铭文多处。 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四川乐山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灵宝塔为密檐式四方锥体,砖砌而成。通高38米,共13级。塔体中空。塔建于宋,明、清均曾修葺。
邛崃大悲院石塔,位于邛崃县城西45公里处高何镇西山南麓高兴村大悲院(寺)前。石塔全名叫释迦如来真身宝塔,建造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石塔为平面四方形十三层密檐式塔,全部用红色砂岩砌筑而成,通高约17.5米。此塔在高大须弥座上设附阶(回廊),为国内古塔所少见。在塔顶置覆钵两重,上置葫芦宝瓶。为明代配装。
报恩塔位于四川泸州城区,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明弘治年间、清光绪四年、1985年三次维修。塔坐西向东,砖石结构,双檐七级楼阁式,通高33.2米。
大足北山多宝塔又名北塔,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城北山的白塔寺前。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明清均曾修葺。塔为砖砌,八角十二级楼阁式,高30余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