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楼阁式塔(山东、河北、山西、河南)
北方地区的楼阁式塔以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甘肃等地最多。对塔的梁枋、斗拱加工粗放;不做飞角挑檐,塔檐平直,挑角略有升起,比较平稳;塔做平座的比较少。综观北方的塔,券门、短檐表现出庄严稳重、雄伟大方的气魄。
据《灵岩志》载,创建于大唐天宝十二年(753年)。重建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完成于嘉祐二年(1057年),前后历时63年建成。辟支塔平面八角形,塔身青砖砌筑楼阁形式,共9级通高 54米。塔内下部第一层塔身内以砖砌塔柱,设砖阶从内部上登,到五层以上,则沿塔身的外檐盘旋而上,以达顶层。此种结构在砖塔中甚为罕见。

山东长清灵岩寺辟支塔 (20世纪10年代末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山东长清灵岩寺辟支塔 (1984年济南邮电局出版的明信片)
重兴塔位于邹城市城中心一居民小区内。北宋年间,塔坐落在法兴寺内,故称法兴寺塔,俗称城塔。法兴寺元至时期重修后改名为重兴寺,塔也因之更名为重兴塔。现重兴寺全部毁废,仅存此塔。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高约27.4米。

山东邹城重兴寺塔 (1986年济宁邮电局出版的明信片)
兴隆寺塔始建于隋,重修于宋,目前的兴隆塔是北宋嘉佑八年(公元1063年)兴建。塔高54米,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砖塔。塔身分为两截,下面七层宽大厚重高40米,上面六层骤然缩小高14米,形成“塔上塔”,为全国罕见。

山东兖州兴隆寺塔 (网络照片)
汶上的宝相寺最早创建在北魏时期。寺内的太子灵踪塔建于北宋熙宁六年至政和二年(1073—1112年),是一座典型的佛牙塔。太子灵踪塔通身砖砌,高41.75米,呈平面八角形十三层。

山东汶上太子灵踪塔 (网络照片)
滕州龙泉塔位于城区东部城河西岸。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高43米,古塔的建筑年代已无考,今人依塔的特征推测创建于北宋,明宣德三年(1482年)重修。

山东滕州龙泉塔 (2000年枣庄邮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北宋初年,开元寺内高僧会能奉旨到西天取经,顺利取回佛经、舍利后,真宗于1001年下诏修塔以供奉佛经、舍利子。道光本《直隶定州志》记载:“塔在州治南,按旧志,开元寺僧会能尝往西竺取经,得舍利子,宋真宗咸平四年诏建塔”。明确记载了建塔时间是1001年7月18日丁亥丙时,由此可推断为供奉佛经、舍利子而建塔。塔为砖建楼阁式,十一层,通高84.2米。

河北定州开元寺塔 (1964年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景县舍利塔位于河北景县城内西北角原“开福寺”内。据县志记载,此塔初建于北魏时期,北齐和隋代重建。在塔内一层有砖刻文字:宋元丰二年(1079年)、元至治三年(1323年)重修。在塔刹的铁匾上保留着这样的文字:北宋元祐六年(1091年)、金天眷二年(1139年)、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重修。此塔虽经历代多次重修,但其建筑风格至今还是宋代的。塔为楼阁式砖塔,八角十三层,高63.8米。

河北景县开福寺塔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照片明信片)
凌霄塔坐落于河北正定天宁寺内,此塔始建于唐咸通元年(860年),宋、金、明、清各代均有修葺。但从现存的实物形制分析,此塔应为宋、金时代的建筑。凌霄塔为八面九层楼阁式塔,高41米。塔身一至四层是宋代在唐塔残址上重修,全砖结构,木构塔檐,下三层斗拱和二、三、四层平座也用砖砌。其上各层则为金代重建,砖木结构。塔刹为铁铸。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这样的结构对塔身稳定非常有利。在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存在这样一种结构方式。

河北正定天宁寺凌霄塔 (1900年代法国出版的明信片)

河北正定天宁寺凌霄塔 (20世纪30年代日本出版的明信片)
南响堂寺塔始建年代不详,据现存的清嘉庆年间重修碑文记载,此塔始建于隋开皇年间,与石窟开掘年代相仿。但是现存的塔主体部分具有宋代特点。塔为七级楼阁式青砖砌筑的塔,平面呈八角形,高度约40米。

河北邯郸南响堂寺砖塔 (1985年邯郸邮电局出版的明信片)
武安妙觉寺舍利塔,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城内的妙觉寺。塔与寺均建于宋元佑六年(1091年),砖制,楼阁式,高38.7米,是河北省南部现存最高的宋塔。塔平面八角形,每边长3.4米,高十三级。
河北武安妙觉寺舍利塔 (网络照片)
《太平兴国诸寺与并古塔##》碑刻中载,当时曾挖到了一块北宋时期的“俨公舍利塔铭”残偈,据塔铭分析,太平兴国寺塔当为俨公的舍利塔,俨公死于淳化年间(990-994年),那么此塔也就在此时所建。再通过塔的形制分析,兴国寺塔建于宋代无疑了。此塔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2米的台基之上,分十三级,属楼阁式八角形砖塔。

山西运城太平兴国寺塔 (网络照片)
天宁寺双塔,高21米,两塔相距30余米,东塔为实心塔,西塔为空心塔。塔身共有四层,每层带有平座,塔身上雕有门窗斗拱飞檐,是典型的宋代风格。据史料记载,天宁寺建于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历经宋、元、明、清几代,都有大规模维修。

山西平定天宁寺双塔 (网络照片)
妙道寺双塔位于临猗县猗氏镇兴教坊村内,原为妙道寺内建筑,寺已毁,惟存东、西两塔。据西塔地宫出土《大宋河中府猗氏县妙道寺双塔创建安葬舍利塔地宫记》碑记载,西塔创建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东塔与西塔形制相近,创建年代应相距不远。两塔均为方形楼阁式砖塔,相距约90米,东塔高40米,西塔高38米。

山西临猗妙道寺双塔 (网络照片)
海会寺亦名龙泉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城东北15公里大桥村西。海会寺的两座塔一是始建于后梁的舍利塔,一是明代琉璃塔。舍利塔也称千佛塔,原是顺慜禅师墓塔,现存为宋代重修,六角十级,高20余米。迭涩出檐,塔身开满佛龛。而明代八角形楼阁式砖塔,由于下半周围置栏墙,十三级的塔仿佛破土而出。塔身和塔顶都有黄绿蓝色的琉璃装饰,尤其第十层有一圈琉璃的平座栏杆。除了可以远远欣赏还可以登临到塔顶。

山西阳城海会寺双塔 (网络照片)
圣寿寺舍利塔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明、清时曾予重修。现仅存宋建砖塔。塔平面八角形,十三层,高约48米。塔内保存有部分宋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供养人等,面形秀润,线条流畅,因焚香污染,色泽陈旧,但宋代画风尚清晰可辨。

山西芮城圣寿寺舍利塔 (网络照片)
白塔坐落在无边寺里。该寺创于晋泰始八年(272年),原名无边寺,北宋治平年间重修,改名为“普慈寺”。到了北宋元祐五年续修,才在寺中建塔,到了清代,又改名为无边寺。无边寺现存建筑除白塔为宋代建筑外,其余皆为清代所建。塔为七级砖木结构,平面呈八角形,高43.6米,因为通体白色,固称作白塔。

山西太谷无边寺塔 (1983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感应寺塔,始建于宋乾道元年(1165年),塔基约七百多平方米,塔高十二层。不幸的是元大德七年(1303年)八月,曲沃发生了毁灭性地震。“房舍倒塌,地裂成渠,感应寺塔坠四层,余裂为二”。 塔的中间一分为二,所以感应寺砖塔又被乡民们称为之裂破塔。

山西曲沃感应寺塔 (网络照片)
河南开封北宋三塔:开封繁塔、开封铁塔、尉氏兴国寺塔
繁塔位于开封城外东南1.5公里的高台上,是开封历史上建造最早的一座佛塔。宋开宝年间(968—975年),重修天清寺时,同时在寺内兴建了一座砖塔,名为兴慈塔,也称天清寺塔,因其座落在繁台上,故俗称繁塔。

河南开封繁塔 (20世纪20年代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明信片)

河南开封繁塔 (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国邮政版明信片)

河南开封繁塔 (1977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据史料记载,铁塔前身是一座木塔,于公元989年建成。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夏天,便被雷火所焚,仅存在了五十多年。到了皇佑元年(1049年),宋仁宗下诏在距此塔不远的夷山上,仿照木塔的样式建造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座铁色琉璃砖塔。因其外表全以褐色琉璃砖镶嵌,远看近似铁色,加之本身坚固异常,犹如铁铸,故从元代起民间称之为“铁塔”。

河南开封铁塔 (1977年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河南开封铁塔 (1988年中国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河南开封北宋三塔之一的兴国寺塔,又名东关塔。据旧志记载:“尉氏县东里许有寺,曰‘兴国’。肇自有宋太平兴国中厥,后屡经兵灾,所存唯浮图和废址而已。”浮图即塔也。由此可知,兴国寺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兴国寺塔为一座平面六角形楼阁式砖塔,现地表上为八层,通高29.53米。

河南尉氏兴国寺塔 (网络照片)
在河南宝丰香山寺中央,矗立着一座千年宋塔—观音大士塔。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石塔,高33米,前身是东汉末期与寺同时建立的四方形木构楼阁式塔。唐时寺塔并存,后世毁损。今塔为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敕建。

河南宝丰香山寺观音大士塔 (2006年平顶山时空文化传播中心出版的明信片)
据《管城纪年》中载:“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西京太宫寺僧助缘在开元寺内建一座高大雄伟的舍利塔,又叫开元寺塔。”史料还载:该塔是一座佛教舍利塔,塔基用数百块巨型青石条垒砌而成,塔身坐落在石基上。《郑州文物志》中记载:开元寺舍利塔,塔高50多米,为八角十三层楼阁式建筑,后毁为十一层。清朝时,郑州开元寺舍利塔曾经屡次遭受毁坏,又多次修葺。清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军攻进郑州时,与清兵在此决战,塔遂成一空筒。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知州张暄曾予倡修。据说:到清光绪年间,塔已是无顶之塔了。1885年又加修缮, 1938年到1944年期间,又先后遭到国民党和日寇的毁坏、轰炸,已无存,仅留有塔基埋入地下。

河南郑州开元寺塔 (20世纪10年代法国出版的明信片)
千尺塔始建于北宋仁宗时期。据《河南通志》载:“大周山,荥阳南三十五里,宋仁宗曹皇后建塔于上。”千尺塔为六角形七级楼阁式砖塔,高15米。

河南荥阳千尺塔 (网络照片)
寿圣寺双塔位于河南中牟黄店镇南五公里处双塔岗之上,寿圣寺又名双塔寺,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双塔是宋代重修寿圣寺时修建的,两塔相距10米左右。西塔高30米,共7层,塔身呈等边六角形。东塔高18米,共4层。塔身也是等边六角形。只是东塔上半截好像倒塌了一样,是个“半截塔”。

河南中牟寿圣寺双塔 (网络照片)
崇法寺塔位于河南商丘永城市东关崇法寺内。崇法寺建于唐以前,崇法寺塔于宋元祜八年(1093年)3月25日开始修筑至绍圣五年(1098年)竣工。塔高34.6米,为八角九级楼阁式建筑,

河南永城崇法寺塔 (网络照片)
延庆寺塔,位于延庆寺内西北角,又名千佛舍利塔,建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为济源大明寺、延庆寺、河阳念定寺共同建造的砖石结构建筑,至今仍保存十分完整。塔高28.16米,为六角形七层,内部中空呈筒状,外轮廓略呈抛物线形,承袭了我国早期佛塔的营造风格。

河南济源延庆寺舍利塔 (网络照片)
胜果寺和胜果寺塔位于河南修武县城老城大街中段南侧,系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所建。塔建于修寺之初,为古砖木混合结构,呈八角形九级楼阁式,塔高26.15米。塔身外轮呈抛物线形,逐层收敛。

河南修武胜果寺塔 (网络照片)
寿圣寺塔位于河南商水县西北35公里常社店寿圣寺旧址。始建于建于宋明道二年(1033年),明正统元年(1436年)重修。为六角九级楼阁式砖塔,高41.5米。

河南商水寿圣寺塔 (网络照片)
南阳三宋塔:南阳鄂城寺塔、唐河泗洲塔、邓州福胜寺塔
鄂城寺塔始建于隋代,宋代鄂城寺塔重建为七层仿楼阁式砖塔。现存塔为平面六边形,共七层,高18.88米,通体用青砖平砌。鄂城寺塔的建筑形式及结构、遗物都保留了宋代的原貌,是研究宋代砖结构建筑的重要实例。

河南南阳鄂城寺塔 (网络照片)
泗洲塔建于宋绍圣二年(1095年),塔高49.75米, 为八角十级仿木构楼阁式砖塔。泗洲塔的塔顶,为八角攒尖式,覆绿琉璃瓦饰。塔刹由绿琉璃仰、覆莲及覆体宝瓶组成。自塔修成后,历代已修复6次。

河南唐河泗洲塔 (网络照片)
福胜寺塔为七级仿楼阁式砖塔,平面呈八角形,塔门向南,高38.23米,塔身全部用青砖垒砌。据地宫内发现的《地宫记》记明此塔始建于宋天圣十年(1032年)二月二十五日。

河南邓州福胜寺塔 (网络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