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向我们的祖父、祖母辈学习传统文化

 杂货店伙计 2014-02-04

 
 

我感到1949年以来的大陆人,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种是二十世纪初出生,接受传统的学校和家庭教育,接受他们所在村落传统习俗的熏陶。到了1949年前后,他们已经是四、五十岁的人,人生观世界观已经定型。我今年四十多岁,就我而言,这些人正好是我的祖父祖母辈。虽然1949年权力更替,对他们的人格和信仰有影响。但由于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已经定型,使权力更替对他们人格和信仰的影响,十分有限。因此,在他们身上,仍有较多的传统文化痕迹。他们讲良心。他们勤俭持家。他们重视诚信。他们看不起好逸恶劳的人。他们重视别人对他们的评价。他们尊重传统习俗。他们尊重老人的权威。为什么1949年之后的头二十年,民间的道德风尚会较好,偷盗欺诈会较少?关键因素,决不是哪个官员在倡导“为人民服务”,而是这些二十世纪初出生的人,那时是人生正当年,在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的维系中,起中坚作用。

 

第二种人,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出生。就我个人而言,他们属于我的父辈。他们的人格和信仰,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对他们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或多或少会在他们心中刻下痕迹。四十至六十年代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自然经济,也给他们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健康的影响,使他们还讲人性,良心。但另一方面,传统文化已经失去制度的依托,新的制度一波接一波地发动去传统文化的运动,学校教育里不讲传统文化,电视广播电视不讲传统文化,民间的戏曲越来越少,仅有的戏曲中,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越来越少。因此,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传统文化的根基,很不牢固。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一切向钱看”的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之下,这批人——这时在年龄上是正当年,四、五十岁——就出现鲜明的两极分化,他们中间越来越多的人为利益所诱惑,成为金钱的俘虏,而不讲道德和良心。而另一部分人,则仍然坚持做人的道德底线。

 

第三种人,是六十年代以后出生。这些人的父辈,已经很少懂得什么传统文化了。他们至多从他们祖父祖母这一辈份的人身上,看到传统文化的一些蛛丝马迹。由于祖父祖母在世的时候,他们还十分幼稚,因此并不理解祖父祖母身上传统文化的价值,因此,没有将其刻在脑海,一旦他们长大成人,祖父祖母身上的传统文化痕迹,已经被他们忘得差不多了。另一方面,他们成批成批地走进学校,接受教育。这些教育固然以冠冕堂皇的口号为幌子,什么面向现代化,什么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但如果我们进一步观察,不难发现,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所接受的教育,是以从根本上否定传统文化为特征的。我们看到,教育内容中,真正有传统文化的因素,只有语文课;即使语文课,也是在初中之后,才加进一些传统文化的因素。在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被视为落后和反动的代名词。这样的教育,对学生心灵造成的误导,是不可限量的。另外,报纸、电视、电影这些公共媒体对于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而这些公共媒体无一例外地对传统文化视而不见。因此,六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完完全全是“一代新人”。他们挂名是中国人,实际上把中国传统文化忘得一干二净。做人为什么要有良心?儒家文化有什么价值?为什么说“头上三尺有神明”?这些东西,在他们祖父祖母那一代人,是了然于心的,但到了他们这一代,居然一无所知了。

 

大自然告诉人们,森林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日复一日,会出现泥石流,从而给人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同样道理,传统文化的流失,使人们心中的道德和信仰的情怀逐渐流失,日复一日,必然给一个民族的事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尽管今日有许多自以为是的人,不时发表言论,说传统文化如何落后,说传统文化如何束缚人性,但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人类新的道德,不可能建立在彻底否定旧道德的基础上,人类新的文明不可以建立在彻底否定旧的文明的基础上!几千年的传统道德和传统文明,虽有许多缺点,但更有不朽的光辉,是我们永远的骄傲和自豪,是我们民族今后生存和发展的最深刻根基,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在弘扬传统道德和传统文明上,当前一些有识之士倡导学习传统经典,让青少年一代接受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著述,是可取的。但是,传统议文化有静态的一面,也有动态的一面。静态的一面,是传统经典,是历史文物。动态一面,则是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具体的人,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民间的普通民众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观点与方式!相比于静态的一面,动态的一面同样宝贵。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受传统文化影响较多的那一代人,即二十世纪初出生的那一代人,基本上已经去世了。但他们的儿子还在(他们现在也一个个进入花甲之年了),他们的孙子还在(而今是正当年,四十岁至五十岁之间)。我恳切呼吁那些四十、五十岁的人,或者回忆自己印象中的祖父、祖母,或者让自己的尚为健在的父母叙述他们眼中的前一代人、甚至前两代人,并写成文字在纸质媒体或网络媒体发表。不但从社会经历上考察我们的祖父祖母辈,而且从精神层面考察我们的祖父祖母辈。我相信,通过对我们祖父祖母辈的考察,人们将发现,虽然他们在物质上贫穷,虽然他们不幸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但他们有着善良的人性,他们有着坚韧不拔的美德,他们有着人格的淡定,他们有着人与人相互同情和关心的天然人性,他们有着“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的习惯,他们有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内心敬畏,他们有着“人命关天”的对生命的尊重。这一切,不但使他们自己得到良心的安宁,而且也为后人提供了极其可贵的立身处世的精神资源。

 

这些年,我陆续读到了网友们回忆祖父祖母辈那一代人生活的文章。有的网友写道,他们父亲是长工,长工与他们村的地主,关系可好呢。地主虽然自己十分节省,但对于长工,总是很客客气气的,让他们吃饱吃好,而且也决不让长工干得过于辛苦。我联系我自己少年时听到祖辈们所说的一些话,意识到这些网友所抒述的现象,是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的。我进而认识到,我们现在的教材对于更早时代的中国的描写,是不正确的,将真正的事实歪曲了。我感到,网友们回忆自己印象中的祖父祖母辈那一代人的生活,有助于将真实的历史再现给后人,不至于使后人把假话连篇的教科书、历史影视片,当做真实的历史。我看到,他们笔下的祖父祖母所在那个时代的生活,充满着乡土气息。我就想到,小农经济时代的中国,就是那个样子的!李白,杜甫,王维和陶渊明,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我就认识到,东方文明,有它的价值;传统文明,有它的价值;小农经济,有它的价值!决非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一无是处!

 

我看到,有许多人,在致力于整理当地的县志,乡志。有许多人,在博客写文,回忆他们的祖父祖母辈的生活,记录他们祖父祖母对人生的理解和感受。有许多人,在搜集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风俗。有许多人,致力于保存地方的戏曲,地方的方言。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他们这种努力,往往得不到市场的回报,往往得不到民众热烈的掌声。但我觉得,这种人是值得我们发自内心地尊敬的!他们使线如悬丝的传统文化,得到保存。使源远流长的古国文明,不至于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完全中断。使后人有可能有希望韶续古国文明,使古国文明的伟大真理得以重新播扬人间。

 

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中,我们的传统文化不时遭到这样那样的伤害。但哪一次伤害,都没有像过去一个世纪,遭到的伤害更深、更全面!如果说今天还存在着一些传统文化的,我想,必定不存在于学校课堂中,必定不存在于历史文物中(还有多少古代文物?房子、街道,还有古代文明的影子吗?),必定不存在于学者的著书立说中,必定不存在于我们的电影、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中,必定不存在于政治人物的讲话稿中。在我看来,如果中国传统文化还多多少少有所存在的话,要么存在于大陆之外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一些地方,如韩国和台湾。要么存在于当前大陆四、五十岁人,对他们祖父、祖母的回忆中,存在于当今大陆六十岁及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对他们父母辈、他们祖父祖母辈的回忆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