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三境界——总、分、合

 yagi1 2013-12-12

关于读书,每个人的目的不尽相同,有人是因为升学或考职,有人是为了陶冶心性,排遣闲情,有人则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令个人视野和修养都有所提升。虽然各自的目标不一样,但都想要尽可能地从书中获得更多启发和领悟,多得一分见解就是一分学问。至于能把书读到何种程度,关键则要看各自的付出及读书的方式。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学者,都提出过自己的读书见解,诠释的角度虽然有异,基本道理却是相同的,都认为读书必须经历过博览、深思、为我所用的三重境界,才能取得最佳的实际效果。

王国维有个著名的读书三境界论,第一重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为“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人用一段偈语进行解说,把三个阶段喻为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很平易贴切地道出了读书的主动性、进取性、实践性的互为因果关系,以及处 在不同读书阶段所具备的特有韵味,颇为发人省思。

而这个读书三境界论,与近代科学家爱因斯坦所倡导的“总、分、合”三字读书法,可谓殊途同归。爱因斯坦的读书习惯,是先对书形成总体印象,大致了解书的结构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什么值得注意的要点。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总”字。而这种为探明原著本意,不掺杂和丝毫个人情绪在内的读书态度,就如一个人观赏山水,既身临其境,又不受景色的束缚,旁观者清。由于客观虚心,不以自己的主观想象去揣测他人之意, 所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分”字是指在有所了解的情况下通读全书,并独立思考,找出富有启发性和包孕性的思想和命题,归纳书中的隐意和境界。遇到有与己不同的观点,亦认真对待,冷静分析,既不执着于旧见,故步自封,也不盲目推崇,被新的见解所迷惑和遮蔽。如此读了又思,思了又读,在不同的观点碰撞当中反复推究玩味,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最后以至融会贯通,所读的书也就在胸中活了起来。

接下来的“合”字是不止在纸面上求理义,而要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由于接受过检验,书中的微言大义,得失皆若出自于己心,已经成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这时看似又回到了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实际上已经求得了扎实的学问。

读书看似寻常小事,人人都会,但若是缺乏正确方式的指引,就难以抓住书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有可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读了很多书,却收效甚微,一如古人所说的入宝山而空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