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人义庄

 风雅苏州 2014-02-05
 
 
  这天没事,起了秋兴,于是和朋友在干将路上遛,寻找风雅。

  “老板帮帮忙。”一只黑乎乎的小手突然没有征兆地出现在眼前。正迟疑,小手已经拽住衣角,而且感觉决心很坚定的。

  朋友有经验,突然把小手抓起,变脸:“捉到公安局去!”

  街对面马上一个如我们常见形象的乞讨中年妇女,急急地向马路这边跑了过来,小孩使劲挣脱,飞也似的在汽车间穿了过去,二人急急地走了。

  骗钱的。朋友无谓地拍拍手,掸尘土一样轻描淡写。

  不知该说些什么。

  我们聪明地避开了“疑似”受骗,但心里却有点难过。

  如果可以,不知那个人会怎么做?

  【一】  首富八百年

  那个人一定会有好办法。

  因为他是范仲淹。

  范庄前是一条巷,东首有一处石库门座,残缺不全;砖额上四个字,看半天才分辨出是“有唐故址”,实在看不出哪里有阔气的影子。一个学校安静地守在一边,不大,树很多,没有现代的高楼,也不像大富贵的气质。

  但告诉你,这里的财富让上万人吃喝拉撒婚丧嫁娶了八百年,信不信?有人说中国古代福布斯三甲沈万三的身价是半座金陵城,但富不过20年;和绅富可敌国,但30年就跌倒了,哪个才是真富?

  哪里的首富都没法比。

  范仲淹在这里随手干了件事,整个苏州都受了恩惠。

  购置义田千亩,作为宗族公产,用以周济族人,并附设义学供族人子弟免费入学,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义庄,他给义庄订立章程,规范族人生活。他创造了一个奇迹,虽然朝代更迭,历经战乱,但一直到清朝宣统年间义庄依然有田5300亩,且运作良好,共持续了八百多年

  范氏义庄,八百多年首富。

  【二】  “三光宰相”的“三光”生活

  现在看来,这个人一定会被大家列为“寿头怪脑”之流。

  按说,范仲淹虽一辈子当官老被人整,可一家人在朝廷人气极高。范家亲朋好友一共出了八个宰相级大官。范仲淹妻叔李昌龄,范仲淹女儿的公公、儿子范纯仁和他老丈人都是宰相,范仲淹和三儿子范纯礼是副宰相,此外还有两名亲戚也是当朝宰相——大宋王朝政治局开会,场面一定很壮观。

  不过可惜的是,一家子穷光蛋。有个外号,就是说范仲淹的:“三光宰相”。一说是他一生三起三落,有人说你了不起,为天下落马,光荣!范仲淹大笑:如此说来,我都三光了!另一个说法,是这样的“三光”:当年老范看不过朝臣结党营私,官官相护,就上“百官图”进谏,犯了众怒,遭谗言被贬抄家,禁军争着去抄家——官大钱多,大油水——结果几百人几天臭汗淋漓,只是在一堆腌菜坛罐中间打转。

  后来一查,才知道这个在朝堂挥斥方遒的先生,原来每晚睡觉前,总要亲自算帐当天花销,帐目对头,则鼾声如雷,否则,翻来覆去要“烙烧饼”的。

  宋朝当官其实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待遇高,还有外快。钱都哪儿去了?

  看看《麦舟图》,就知道了。

  范仲淹做京官时,儿子纯仁还是少年。一次,纯仁用船送五百斛小麦往苏州老家,路经丹阳,遇到父亲故友石曼卿去世。这个石学士作官也是个穷光蛋,居然穷得连下葬都没钱。范纯仁一听,就把五百斛小麦送给石的儿子,知道仍不够丧事,范纯仁竟将船也一起捐给了人家,最后只好走着回家。谁家出了这样的“败家精”,还不把屁股给打烂了?谁知道范老头刚听到孩子说把粮食送了人,比孩子还“倒头光”,大怒:“怎么不把船也送人家?”父子一个样!

  范氏义庄是范仲淹于皇佑二年(公元一○五○年),第三次被贬后在苏州吴县捐助田地1000多亩设立的。义庄田地的地租用于赡养同宗族的贫穷成员。无钱求医送葬者,婚丧嫁娶无力承担者,以及失业在家,或者求学缺乏费用者,都可以获得救济。他给义庄订立章程,规范族人生活。他去世后,光荣传统代代传,他的二儿子宰相范纯仁、三儿子尚书右丞范纯礼又续增规条,还请皇帝专门立了法保护。后世范氏子孙也对义庄屡有捐助,如明末范允临捐助田地100亩,清前期大同知府范瑶捐助田地1000亩。范氏义庄是中国慈善史上的典范,它是最早的家族义庄,持续了八百多年。

  最早的人离开了,庄却留下来,活得很好。

  【三】  义庄们

  景范中学里走走,确实看不出富贵相。

  然而它却有可能是最富的学校。景范,景仰范先生,山高水长。这里曾是义庄的义学。

  范仲淹热诚接待这些迢迢而来的学子,有时,还用自己微薄俸禄招待他们,以至自己窘迫不堪。 一次,有位游学乞讨的孙秀才,前采拜谒。范仲淹看他不像一般乞讨者,就问他为何匆匆奔讨,不坐下来静心读书。孙秀才悲戚:“家有老母,难以赡养;若每天有一百文固定收入,便足够使用。”

  范仲淹说:钱,现在我没有了;但我可以帮你在本校找个职事,一月三千文,可否?

  孙秀才大拜。

  十年后,朝野上下传诵一位孙姓学者,在泰山教授《春秋》,声名大震。大家一打听,原来是当年那位孙秀才。

  贫困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灾难。倘若孙秀才一直乞讨,能有今天?

  有人说,义庄基本都是是宗族的救济族人的机构,自己人救助自己人,算不得什么高尚;这实在是会错意了那个怪老头的苦心。

  是的,义庄的受益者是范氏本族,可是古代家族可不是现代社会小家庭,万人规模不是小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己不修,怎么齐家?又怎么谈治国和平天下呢?

  他断虀划粥,三光修身;他搞改革治国,准备平天下。可惜失败了。“百官图”,天下百官,竟然没有一个肯为这个国家牺牲一点本来就不属于自己的利益。

  为什么呢?

  我已经修了身,为什么还是不能治国?

  只有自己是不够的。

  开义庄,把自己的“修”传下去。一族人“修”,就有可能几族“修”,一国人都“修”了,都能断虀划粥,三光修身,这国才能治啊。

  一切都是第一步。

  人的本性,一群人的本性,一国人的本性。治国先要齐家,齐家前提是修身。

  这就是这个老人的实验。

  一个数据能看出他的成果:

  从宋至清,苏州府共有宗族义庄179家;

  清朝终于出现了面向社会救济的义庄——丰豫义庄;

  对患者施医给药的医药局,对死者施棺代葬的施棺会、义冢,打捞和赈济落水者的救生局,笃疾孤老的普济堂,收容流民的栖流所,收养遗弃婴孩的育婴堂、恤孤局,还有恤及生灵万物的放生局、惜字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人人心里都该有一座义庄。

  衡量的,是自己的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