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格缺陷对人影响最大的是“自以为是”

 青衣问道 2014-02-05

人格缺陷对人影响最大的是“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也是常见的心理问题,它是事业成功的拦路虎。要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公正的评价他人。别太主观了,过分自信其实就是自卑。一个人认清自己很难,一旦认清了自己,成功也就近在咫尺。改善缺陷心理不分年龄大小,当然是越早越好。


   人格缺陷中,最常见,最普遍,对人影响最大的就是“自以为是”,它几乎存在于每个人的人格特质中,只是强弱程度不同而已。有些人随时随地都能表现出这种特性,而有些人则在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还有的人基本上表现不出这种特质,只在无意或潜意识当中存在着罢了。这种特性的强弱对人的身心影响很大,超强自以为是的人,目空一切,唯我独尊,总以为自己是最能的最正确的,往往把自己看成天才,把别人都看得迂腐蠢笨,喜欢居高临下地看待别人。这种人的下场往往很凄惨,最终的结果总是和他们的愿望初衷相违背。



一般强度自以为是的人要好些,他们虽然也喜欢卖弄自我,喜欢以自己之长比别人之短。但是由于他们比较懂得谦虚礼让,善于有效地保护自己,尽量不伤害别人,在与人冲突分歧的时候,他们惯于迁回攻击,既让自己赢得尊严,又不给对方造成尴尬。最可取也是最受欢迎的,自然是少有这种意识的人,他们很少表现出这种特性,并不是他们没有这种特性,而是他们在表现自我的时候仅仅处于潜意识层面,甚至连他们自己都尚未觉察,便被清醒的、习惯化了的尊从意识取代了。这类人很受欢迎,他们从来不会带着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别人交往,主观自恃似乎与他们不沾边际。





   自以为是危害很大,它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交流,很容易使个体孤立于群体之外,受到他人的排斥和冷落。自以为是既容易得罪别人也容易伤害自己,高尚就是一个典型自以为是的人。






 自以为是者



    我说过,有些自以为是者,似乎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具有优势,但他们忽视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在生命伊始,没有什么是谁应得的。这些人有一种天生的优越感,但却不懂得感恩。他们环视四周的时候,看不到这世界的不公正和不平等,反而觉得身处的这片小天地还挺舒适的。

    这些人只是那些生来享有优势的人群中很少的一部分。只有完全缺乏良知的人,才会如此自以为是。

    绝大多数优势群体的情况更加复杂和微妙。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知道这些好运带有随机性,并非自己打拼而得。他们希望享受自己与生俱来的优势,这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作为有良知的人,他们又难免遭受良心的折磨。看到那么多人在受苦,他们又如何能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的好运呢?

    同时,当他们在享受优势却又感觉受到束缚时,便会滋生出一种不满。嘿,又不是我自己要求来到这个世界的。人生的不公平,难道是我的错吗?

    随即又会对这种不满感到羞愧!

    这是一种错综复杂的情绪,有时被统称为“恩赐罪恶感”。

    “恩赐罪恶感”是一种莫名的不安,这种不安破坏了安逸生活的乐趣。这种可怕的疑虑会使人觉得自己永远不配拥有这些好运,无论怎么做都证明不了享受这些优势是实至名归。“恩赐罪恶感”是一种负担,使人精疲力竭……但是你知道吗?更好的方法是去感受它、承认它,而不是掩耳盗铃。

    这就是那些自以为是者的隐痛,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表面的自信只是假象,以及为什么他们为所欲为的举止背后只是空虚和自卑。正如心理学家所说,那些我们隐藏、埋葬的东西,往往困扰我们最深、最久。当自以为是者拒绝承担责任时,他们便注定要过着虚假和不安的生活。

    反之,如果我们承认这种“恩赐罪恶感”,我们就能够直面这个问题,并设法克服它。










儿童自以为是有什么危害


儿童自以为是是一种性格特征。其表现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要求别人处处按自己的意图办事。对小学生来讲,这种心理倾向,也是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一个因素。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在儿童中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已经成了育儿工作中的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主要来自父母的溺爱。有这种不良心理倾向的儿童,多见于独生子女或兄弟姐妹中的最小者。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对其从小就百依百顺,一切事情以他的意志为转移,他要什么就给什么,他要怎样就怎样,只能别人依着他,而他却从来不考虑别人,稍不随意,就大发脾气,甚至打人、骂人。面对这种情况,父母不但不及时地制止或批评,反而要求别人让步,孩子自以为是的性格,就是这样养成的。



自以为是的孩子总是横行霸道,恃强欺弱,不能和周围的同学搞好团结,在学习和其他方面都不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又在学习上缺乏好学上进的精神,这样长期下去,怎么会不影响智力的发展呢?



如何预防及纠正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在孩子很小的时侯,就应当注意使他们养成既能接受批评,又能经受表扬的习惯。作为父母,首先应当明白:对孩子关心、爱护是对的,但不能百依百顺,对孩子正当合理的要求应当给予满足,不正当不合理的要求应当限制,要使孩子认识到,生活中有些欲望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克制和忍耐,还要教育孩子,经常学习别的小朋友的优点,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只要这样做了,就能克服和预防孩子自以为是行为的形成和发展。





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如何合理引导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的孩子



       16岁的严峥读高中二年级,他在班里成绩名列前茅,从没下过前5名。严峥从小就很聪明,成绩一直都不错,为此深受老师和父母的宠爱。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使得他从小就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这令父母有些担忧。

       严峥读初中时,成绩同样很好,但他自以为是的性格并没有改变,升入重点高中后,这种性格倾向更加明显。可能是他认为自己成绩一直比较好,平时在家里从不主动学习,整个暑假既不看课本,也不做作业,天天坐在电脑前玩游戏。父母一劝说他,他总是会说:“我的事不用你们管,我给你们考个 名牌 还不行吗?”父母听到这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似乎儿子考大学就是为了他们,而且儿子哪儿来的那么大的自信啊?

       生活中也是这样,在学校里同学们也要以他为中心,听从他的安排,尽管他是学习委员,但有很多事情不属于他的管辖范围。为此,他还和班长有冲突。在宿舍里,大家谈起一个话题,他发表的议论最多,而且对别人的意见不屑一顾。在家里,有些事情他也喜欢替父母做主,让父母依着他。都这么大的孩子了,还这样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常常自以为是,父母真拿他没办法。

 



       妈妈要懂的心理学:大多数孩子都有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需要合理引导

       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自我意识,也就是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在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容易发展成自以为是的心理习惯。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这种倾向和习惯最为明显。

       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处于第二次觉醒的阶段。这一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不同于儿童期,与儿童期相比,这一时期的孩子对事物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有了接近于成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处理自己的事情,不需要父母插手,甚至会认为父母的想法和做法落后,于是形成了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而且常常自以为是。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和自以为是的心理,常常延伸到家庭之外。比如在学校,比如在同伴之间。因为在家中形成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在家庭之外他们也很难改变。再加上有些孩子在某些方面确实有过人之处,这使得他们更加自以为是。比如例子中的严峥,他本人的确比较聪明,成绩也不错,所以他有引以为豪的资本。为此,他不仅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还很自以为是,以为自己说的、做的都是对的,别人都应该听从他的。如果有人反对他(包括父母),他就会发脾气,或带有抵触情绪。其实,这样的孩子未必什么都正确,只不过在我们看来,他们有些自以为是 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只看到自身的优点,而看不到自己的缺点罢了。

       苏东坡有两句很有名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引申开来意思是说,人们站在自己的角度,对“自我”这个东西往往难以正确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往往要困难得多。心理学家把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苏东坡效应”。青春期的孩子自以为是正是这种心理效应使然。对此,父母一定要正确引导孩子客观认识自己。
 

       叛逆期方法指导

       方法一:让孩子客观地看待自己

       孩子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尤其是高估自己,是他自以为是的重要原因之一。生活中,有一些孩子平常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很少看到自己的短处,有时候还高估自己,这样的孩子往往会自以为是。所以,只有让孩子学会客观地看待自己,才能有效地改变他自以为是的习惯。

       刘飞是初三年级的学生,虽然他学习成绩很好,但朋友不多,同学们也都不愿意和他在一块儿,连妈妈都觉得他整天就知道自吹自擂,自以为是。

       刘飞经常吹嘘他一定能考上重点高中,而他的竞争对手 班里的×××肯定考不上;他还说自己将来一定能考上名牌大学,然后做个科学家或者工程师。不仅如此,他还不喜欢和班里成绩中等的同学交往,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更入不了他的“法眼”。

 


       有一次,他又在家里数落同学的不是,妈妈越听越不顺耳 这孩子怎么这么狂妄自大呢?似乎天底下的人都不如他似的。妈妈决定趁机教导教导他:“儿子,你们班谁的体育最捧?”

       “小睿。”

       “谁的歌唱得最好听?”

       “小雪。”

       “谁的管理能力最强?”

       “当然是我们班长呗 怎么了老妈,你怎么想起问起这些事情了?莫名其妙。”

       “既然这些最好的都不是你,你又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呢?就因为你成绩好吗?”

       刘飞怔了怔,没再说话。

 



       “儿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你不能总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你也有自己的不足,为什么你就看不到呢?”妈妈接着说道。

       刘飞想想妈妈说的有道理,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

       “你只有客观地看待自己,公平地对待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才能不断地进步,永不落后,否则你这样下去,重点中学可能都会与你无缘。”

       听到这此话,刘飞无言以对,此后他不再像以前那样自以为是了。

       当孩子的某方面特长受到众人的赞扬时,他难免会有一些自满情绪,而这种自满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就会被无限地放大,从而造成孩子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以至于在很多事情上都表现得非常自以为是。尤其是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为这一阶段的孩子更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更喜欢那种鹤立鸡群的感觉。针对这种情况父母一定要及时加以引导,以免孩子形成自以为是的习惯或性格。

方法二: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才会赢得他人的喜爱,因为几乎没有人喜欢不尊重自己的人。自以为是的孩子,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建议,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甚至有时候不顾他人的自尊而贬低别人的看法。

       如果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即便客观上别人的意见或建议是错误的,自己的是正确的,那么这种情况下孩子也不会轻易地否定别人,而会给别人留有面子,或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小程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从小就受到老师和家人的喜爱。现在他已经升入重点高中了,依然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同学们也都乐意与他做朋友。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比较容易相处,懂得尊重别人。

       小程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遇到不同于自己的意见,总会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会固执己见,或指责别人抬高自己。比如,在学校,有一次老师在黑板上讲了一道几何题,但解法有些复杂,而小程自己却有一个更简便的解法,但小程当时并没有向老师提出来,而是在课下委婉地问老师自己的那种解法对不对。老师看了小程的解题过程,十分惊讶,连声说好,同时也非常赞赏小程有礼貌地向自己提供了更简便的解题方法。

       在家里也是如此,每当自己有优于父母的想法时,他总是会礼貌地向父母表达,当然他的建议也常常被采纳。

       其实当孩子真正懂得尊重别人的时候,他就不会再那么自以为是了,即便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也会委婉地提出来,例子中的小程就是这样的典范。

       方法三:不要过于迁就孩子

       有很多孩子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往往是由于父母的过于迁就造成的。尤其是在孩子小时候,父母事事顺着他,他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即便孩子所提的是一些无理的要求。这种教育方式就非常容易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和自以为是的习惯,即便长大后也非常难以更改。当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有的父母也习惯于迁就他,无论他的做法是对的还是错的。父母认为,孩子再大在自己眼里也是孩子,何况孩子长大了,已经有自己的想法了,他爱怎么着就怎么着吧。其实,这种纵容的态度非常容易让孩子变得自以为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父母对此要深刻警醒。

       捕捉孩子的心理变化,做孩子的心灵导师
http://www./Puberty/jjbk/20121214/10755_2.html












发财的10大禁忌 哪些性格容易变成穷人?


保守:这种人的生活全凭过去的经验,没有走过的路他不敢走,没有人做过的事,他不敢做。


孤僻:挣钱就是把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钱,孤僻的人不擅长与人打交道,要想挣到钱就不太容易了



自以为是:自以为是的人,一般都处理不好与周围的人的关系,与人处不好关系,就不能形成长久的合作,与人合作不好,很难做成大事。

 

狭隘:一是心胸狭隘,二是视野狭隘,三是知识狭隘,这种性格的人,也是很难与人和社会相处的,只好既贫又困。

 

自私:不想奉献,只想占小便宜,这种人最终不会获得成功和财富,他只能拥有自己,孤单自怜。

骄傲:有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这种人也使会成功,但很快有会丧失他获得的一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