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藏擦擦及模具(佛具)认知及收藏(多图)

 率我真 2014-02-05
“擦擦”一词是藏语对泥模浮雕佛像梵语名的音译,源于古代印度中北部方言。是藏传佛教中一种用凹型模具,捺入软泥等材质,压制成型脱范而出的模制小型泥佛或佛塔,有的再经烧制或彩绘,以增加擦擦的耐久性和可看性,至今在西藏都称这种泥质佛像为“擦擦”。
  擦擦来源于印度,据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载:“归东印度,到三摩坨国,国名曷罗社跋毛,……每于日日造拓模像十万躯”。这里所说的“拓模像”就是指泥模佛像,根据现在存世的有年代可查的泥模佛像实物来看,这种佛像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传入我国,在唐朝时期再传入西藏,《元史·释老志》载:“又有作‘擦擦’者,以泥作小浮屠也。”擦擦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虽然擦擦都是泥制佛像,但是也有等级之分,从最普通的泥擦到用高僧们的骨灰或药水和泥做成的优质擦擦,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即泥擦、骨擦、布擦和一、泥擦。一般用普通的泥巴,脱模而成,好一点的则用阿嘎土、炼泥、香泥(掺有香灰)、纸泥(掺有纸浆)等制成,藏民们历史上喜欢在泥擦内捺入几粒青稞或谷米。泥擦可以再经烧制或彩绘。
  二、骨擦。将圆寂活佛、高僧的骨灰混合泥土制成,因其成分掺入骨灰而得名。这种擦擦源于对祖师、高僧们的敬重,表示以身供奉于佛,祈求善业、攘除恶业。
  三、布擦。将脱水处理出的大师体液混合泥土制成的擦擦称为“布擦”藏语“布”意为法体。历代达赖喇嘛、班禅大师及少数大活佛圆寂后实行塔葬,这是藏地最高级的葬礼。塔葬之先,须将大师法体用盐巴、藏红花等珍贵药品进行脱水处理,方可塑成金身,安放于金、银灵塔塔瓶之内,供万世瞻仰。据藏地传说,身带布擦,无论人处何方可医百病,可避邪恶,可得平安。因此藏族信众认为布擦最宜作护身符,挂在身上,可得佛法护佑,以避邪恶。
  四、药擦。是以多种名贵藏药为原料,依藏医药工艺流程,精炼压制成型并可服用医病的擦擦,因其原料为藏药(或有藏药成分)而取名“药擦”。藏族信众佩戴此种药擦于身上,不仅平时可以护身,喻示抵挡邪气,若遇疾患,便可作药物及时服用。
  擦擦的早期造型是佛塔,一般都是在上师或活佛圆寂后修建佛塔供奉,而大量的小泥塔模制后填充在大佛塔内,后来形制发展到各种佛像擦擦,主要用来给制作的大型佛造像装藏使用,以提高造像的佛光灵气。在西藏,人们将擦擦放置在随身携带的嘎乌即护身佛阁内供奉,或放置在藏民们认为有灵气的任何地方,如圣山洞窟、圣湖边、玛尼堆、转经路上等。在寺庙里,擦擦作为佛教理论的物质载体被大量供奉起来,成为藏传佛教寺院艺术品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虽然擦擦是泥模制品,相对各种铜造像来说显得较为粗糙,但其忠实造像仪轨,是佛教图像学及其艺术风格传播的重要载体,再加上擦擦体积较小,便于携带,促进了藏传佛教文化向各地的传播,对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唐卡、酥油花一样是藏传佛教艺术中颇具典型的艺术品,体现了历史上藏族人民信仰佛教的虔诚和才智,是留给世人的古代艺术奇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