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访古豫晋(10)

 龙井问茶土老帽 2021-10-18

十、洛阳

专门再来洛阳,特为一堂佛像。这堂佛像来自故宫慈宁宫大佛堂,1973年因为特殊的机缘,先到白马寺,再进洛阳博物馆。如今紫禁城中还有几堂佛像,比如梵华楼、雨花阁,可惜都不开放,想看到完整的清宫佛像,还得到洛阳来。略微可惜的是,一堂佛像被分成两处,佛龛、主尊和侍将、十八罗汉都在白马寺,而其余陈设,如佛塔、贡品、小型佛像都在洛阳博物馆。

(白马寺)

(慈宁宫佛像)

(白马寺其它佛像)

暮春将尽的清晨来到白马寺,很是清净,我顾不上欣赏春天最后的芍药,直奔大雄宝殿看佛像。金漆仙宫楼阁佛龛也是大佛堂原物,龛分上下两层,上层如今是空的,曾经也有佛像,下层是干漆夹苎三世佛,两旁侍立韦陀和托塔天王。佛殿两侧还有干漆夹苎的十八罗汉,因为佛殿不允许入内,无法仔细观瞧,更无法拍照,只能从网上找图片来看。这二十一尊干漆夹苎佛像据考证(运出故宫前曾开藏,从装藏中发现“京都大能仁寺”字样,能仁寺是元代寺院)为元代造像。与白马寺中其它佛像相比,这二十一尊造像明显技高一筹,宝相庄严,清俊端宁,三世佛的背光也很有特点,似乎是紫檀雕刻的海山日月,而不是常见的舟型火焰背光,这使得佛像看起来更为雅致。佛龛前的供桌已非原物,也没有摆放原本的贡物,估计是为了满足当前佛事活动的需要吧,但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实在逊色太多。

(以上慈宁宫罗汉像引自网络)

干漆夹苎佛像非常珍贵,又称脱沙,先以泥(陶泥或粘土)塑型,然后在外面包裹以生漆糊批刮的7至15层的苎麻布塑型,干后挖去内里的泥型,因此造像虽大,重量却轻,方便移动运输,且千年形体不变。史载东晋时期就已经被应用在佛教造像上,据说是大约公元300年由东晋著名的画家,雕塑家戴逵发明。延至北魏隋朝,到唐代盛极一时,达到最高水平,甚至由鉴真东传日本,可惜晚唐灭佛后技艺日趋衰灭,不再是佛像塑造的主流。能在白马寺看到如此完整的干漆夹苎佛像,实在难得。

洛阳博物馆中有专馆陈列慈宁宫大佛堂的其它器物。一进馆就是三尊金漆木雕三世佛,须弥座很是精彩。在白马寺没能看到佛前贡物,终于在这里看到了。有鎏金五供菩萨、琉璃八宝、搪瓷七珍、藏式佛塔和佛龛等等。有一件鎏金银坛城很精彩,刻画的是须弥山的场景,体现着佛教的宇宙观。还有一件九莲座铜鎏金无量寿佛也较少见,宛若一个盆景。此外一件紫檀木雕花葫芦型佛龛内供翡翠观音,就是清代典型的繁复做工器物。其实明清宫廷制造过很多藏传佛教造像,珠环翠绕,气象华贵。还有几座楼阁式佛塔,塔中也满是佛像,演绎着千佛世界。真希望能复原整座佛堂,这样蕴含的宗教信息会更丰富,慈宁宫大佛堂是紫禁城中少有的汉藏结合佛堂,如何布置,有何依据,研究起来肯定会很有趣。例如故宫的梵华楼是现存唯一的六品佛楼,就刻画出藏传佛教修行所必须经过的六个次第(阶段),即般若品(显宗大乘佛教)、功行品、德行品、瑜伽品、无上瑜伽品父续、无上瑜伽品母续。雨花阁则严格按照藏密的事、行、瑜伽、无上瑜伽四部设计。这两处佛楼内部陈设严格依据藏传佛教经典布置,所有佛塔、佛像,唐卡都是相应层次的形象化表达。

(夏铜爵)

(商兽面纹方鼎)

(东周战国错金银铜鼎)

(汉代陶器)

(汉香薰炉)

(汉龙纹空心砖)

(汉石辟邪)

(汉墓壁画)

(汉镇墓陶瓶)

(汉百花陶灯)

(汉错金铜羽人)

(曹魏血珀俑和白玉杯)

(曹魏正始石经)

(北朝造像碑)

(墓表墓志)

(北朝随葬陶俑)

(北朝石棺线刻升仙画)

(北魏永宁寺残像)

(北朝交脚弥勒像)

洛阳博物馆的精彩不止如此,作为东周、东汉、北魏、唐的都城,出土的好东西不少。东周青铜器造像装饰不及商代的瑰丽多姿,更含蓄内敛,错金银工艺是少有的华美之处。东汉的石刻陶塑很值得细品,或如陶楼、陶俑具象生动,或如石刻的辟邪神异威武,都是中国本土雕塑艺术的高峰,北朝之后虽被西来的佛教雕塑所超越,但重意趣的风格在宋之后的世俗化风潮中灵光再现,这便是中国文化强大的传承力量,如草蛇灰线,伏迹千里。汉代的神仙思想也很特别,羽人形象值得细考,如果把羽人、天使、飞天这些东西方的形象放在一起,就更有意思。汉重厚葬,除陶器外,画像砖和壁画也对后世深有影响,我第一次看到东汉墓中的镇墓陶瓶,内放五谷,外书符咒,让我不由得与东晋南渡后的五联谷仓和堆塑魂罐联系起来。曹魏开始提倡薄葬,但安阳曹操墓出土的血珀骑羊俑和白玉杯依然很贵重。北朝的碑刻风行一时,一类是佛教造像,一类是墓葬碑铭,堪称图像和文字双绝。如果对比北朝地上和地下的文化遗存,会发现两个倾向,地下延续汉以来的神仙画和随葬俑风格,地上则是佛教大兴,开窟造像,营造寺庙。洛阳永宁寺曾冠绝当世,如今只剩残址,从佛面残片上微笑的嘴角上仍能看到那时的风姿。到盛唐后,工艺技术日臻完美,金银器、唐三彩和瓷器、佛教造像都再上高峰,展现出融汇东西、雍容大气的景象。洛博的景教经幢碑刻和鲜卑风格陶俑都很少见。洛博的唐三彩藏品丰富,除去常见的天王文官、镇墓神兽、骆驼骏马,还有许多日用器物(都是明器,不做实用),而且颜色非常多样,不只是常见的褐、绿、白,还有蓝色、黑色等少见用色。唐代瓷器仍以越窑青瓷为主,但洛博中展出的多件白瓷,都很精彩,或许是邢窑的精品吧。安史之乱后,洛阳不复为都城,博物馆中的相关展品也乏善可陈,只几件宋瓷可以看看。

(唐三彩)

(唐镜)

(唐杨国忠银饼)

(唐佛教造像、器具)

(唐建筑构建:石鸱吻、石蟾蜍、凤纹方砖)

(唐景教石经幢,景教为基督教的聂斯脱利派)

(青瓷)

(唐白瓷)

(唐鲜卑人俑)

(唐澄泥龟砚)

(唐盘口玉壶)

(宋绞胎瓷器)

(宋珍珠地划花白瓷)

(金都税司银锭)

(宋代石刻)

夜晚的洛阳比白天更美,我住在明堂旁的民宿,可以方便欣赏明堂夜景,距离丽景门和洛邑古城不远,我随便走走看看,还是不太喜欢这些缺少时光锤炼的访古建筑。不知道谁说过,艺术是一种能量,需要创作时间累积,需要传承时间堆叠,蕴蓄的时间不够,包含的能量就不够,自然也不能打动人心。我喜欢看文物,或许就是被它们蕴含的能量所吸引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