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其昌的双面“秀”

 风雅苏州 2014-02-06
 
 
  早知董其昌墓在太湖之滨,不曾想,寻起来却是这般艰难,一路行走,全在荆棘绊扯之中。终于,望见一掊浅土,一方石碑,寂寂掩于林莽。正当我们惊呼时,碑后的文字却愈加让人迷惑:董墓传有两处……

  一个能吟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书画名家,名声能有多狼藉?董其昌的大奸与大才摆在一起,充满了张力与矛盾。一边是妙手丹青,一边是恶名昭著,妙到极处,却也恶到极处

  寻至董墓,意外发现在吴荫陪手书“明董文敏公墓”石碑前搁着一块小小的黑巧克力,坟头尚有散落的花束。想来是他字画清逸简澹自成一体,几百年来不乏仰慕者的缘故吧。

  书画讲究艺品人格统一论,可董其昌却是个特例。才高却无品,出身贫寒却急速腐化,此人的荣辱沉浮,还颇有几分现实观照的意味。

  从残酷、艰辛中一步步成熟,董其昌一开始就有股子拼搏的狠劲。16岁那年府学考试,因字写得太蹩脚而被主考官贬为第二,自尊心极强的董其昌认为是奇耻大辱。钱谦益赞他“玄宰天资高秀,书画妙天下”,实际上,天才更是受了刺激后几十年不间断的苦练磨砺出来的。

  古人当官,其艰难程度难以想象,远远难过公务员选拔。董其昌34岁时供职翰林院,当时绝对算得上青年才俊。也许是环境造人,供职专业机构时他还是恭谦的,老师病故,自请扶柩,南下数千里送行。

  董其昌无疑很聪明,他一度担任皇长子朱常洛(明光宗)的老师,别人看他盛极一时,可他却洞察到党派纷争下危险的暗流,称病告退,自在隐逸山水间。

  明时江南,那是真正的温柔富贵乡。逍遥在杏花春雨中,加上太子师与京城书画家的双重身份,前来巴结者几乎踏破门槛,董其昌迅速腐化了。“膏腴万顷,输税不过三分”,对这位拥有良田万顷、游船百艘、华屋数百间的松江首富而言,贪婪可见一斑。

  曾有很多着迷于董其昌清丽书画的人试图为他的恶名辩白。如果说董其昌“老而渔色”、“专请房中术”还能勉强说是明朝社会风气使然(张居正也有同样癖好),但他纵容“富二代”强抢民女、“剥褌捣阴”一事就足以人神共愤了。

  60岁时,董其昌看上一个佃户家的女儿绿英,几个专横的恶霸儿子便带人抢来孝敬给老头子。绿英姑娘当然没有“邓玉娇”那么牛,但松江百姓却不输“PX项目”中的厦门民众,他们拿这段“一树梨花压海棠”的来龙去脉编了段戏文,天天讥讽董其昌。

  董大怒,派人抓来嫌疑人范昶,凌辱逼供,最后逼得他暴病而亡。范家女眷穿孝服上董家来哭闹,竟被几个恶霸“封钉民房,捉锁男妇,剥裩毒淫”,令人发指的罪行一时激起滔天民愤。

  1916年,一场群众自发的抄家运动轰动了整个江南,此为《民抄董宦事实》。“敛怨军民,已非一日,欲食肉寝皮,亦非一人……”愤怒的民众把董家数百间亭台楼阁和强占民房所建新居一把火烧了个精光。松江周边处处贴满大字报,称他是“兽宦”、“枭孽”,连儿童口中也咿咿呀呀唱着“若要柴米强,先杀董其昌”。

  也许,人们的愤怒不只是对董家,而是对更多作恶乡里的官宦,对万历朝日渐腐败的政局,但董其昌,却恰恰成了导火线、出头鸟。任再大的艺术声名,也无法掩盖斑斑恶迹。

  所以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为什么董其昌墓会有两座?积怨太深、太重,谁不怕死后被人掘地三尺、挫骨扬灰呢。在掩人耳目上,董其昌真是动足了脑筋。

  太湖度假区一位徐主任带我们找到了真墓,狭小、逼仄,简陋得近乎寒酸,怎么看也不像一个礼部尚书的墓。而千米开外,渔洋山湾里的衣冠冢却规制森严,长长的神道,仆倒在地的瓮仲有4米之高。

  临走前登高远眺,我猛然间明白了他的用意。真墓小归小,三面环山、背靠山脊,北面两百米就是烟波浩渺的太湖,的的刮刮背山面水,果真这才是董其昌生前千挑万选的风水宝地呀。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松江华亭 (今上海闵行区)人。中国书坛画苑一代宗师,有“南董北米”之称。

  ●董墓传有两处,均在胥口。阳家场一处,墓地直径只有2.5米,规模极小。另一处在渔洋山湾里,墓葬规制很大,有石龟、石狮、翁仲等,石翁仲高达3、4米,但均倒仆山中。

  ●据村民介绍,规制较大的是防盗疑冢。1966年挖掘阳家场真墓时,发现并列双套棺,外棺用杉木,内棺用楠木,里面是一男一女尸体,尚未全部腐烂。男尸头前有块砖刻墓志铭,刻有“松江府华亭董其昌与夫人龚氏,赐(迁)葬渔洋山梅家园。”方知此为真墓。因文革期间,故俱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