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授我以“渔”最难忘——回忆我的书法启蒙老师吕荫椿授我以渔 受益终身

 红豆居士 2014-02-06
授我以“渔”最难忘
——回忆我的书法启蒙老师吕荫椿授我以渔 受益终身

扬州晚报   2014131

    吕荫椿先生是我的书法启蒙老师,也是我终身难忘的一位恩师。先生东台人,生于1926年腊月三十,殁于1990年清明节后。东台与鄙乡兴化毗邻,千百年来在浩瀚的墨海中明珠荟萃,耀眼而夺目,荫椿先生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

    初识于小刻字店

    上世纪80年代初,我高中毕业回乡,当过农民,做过机工,干过瓦匠,学过裁缝,真是阅尽人间百态。1981年我终于领取到刻字营业执照,在戴窑镇以刻字为业,生活总算安定下来。

    一个晴朗的上午,店里来了一位50多岁的长者。闲聊几句后,老人乘兴刻印一方与我交流。只见他不用打稿,以刀代笔,一挥而就,令我大开眼界。敬佩之余我竭力挽留老人吃饭,以便更多请教。

    席间得知老人是东台人,名叫叶飞,因工作业务到戴窑办事。

    东台有篆刻名家戴宏先生,还有吕氏一族的书法名家吕荫椿。于是我向叶老打听戴宏先生,得知他们竟是挚友,而且叶老很爽快地允诺为我引荐。

    东台县距戴窑镇30多公里,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我骑自行车1小时40分钟,按约定到达东台。

    见面之后,戴宏先生完全没有前辈的架子,热情指点我的学业。我相约戴先生第二天一起早餐,他告知已约好吕荫椿先生一同早茶。我心中暗喜,此行东台,我的另一个目的便是设法拜访一下大名鼎鼎的吕荫椿,没想到“得来全不费功夫”。

    叶飞、戴宏、吕老三位均是长者,可亲可敬,他们知道我是来求学的,显得格外关爱!特别是吕老,既精于书画又通音律,加之外表清瘦儒雅,谈吐幽默不俗,我对老人有说不出来的欢喜。

    当我约三老戴窑之行时,吕老以手击案,朗声说道,“好,我们齐上戴家窑。”

    三老齐上戴家窑

    吕老所谓的“齐上戴家窑”,其实是出自一首民谣。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张士诚,出身寒微,以贩私盐为生。在艰难的谋生过程中多次往来戴窑,并组织窑工、农民在戴窑举起了起义大旗,聚众万人,一举攻克了兴化城、高邮城。戴窑所以流传着一首民谣“十八条汉子齐上戴家窑,一路直取兴化城,顺带高邮州”。

    不久,我再访东台分别拜见三老,并相邀三老戴窑之行。按约定的时间我坐船从戴窑去东台迎接三老,下午到达我家。到家后我行的是拜师大礼,只是少了江湖上叩拜的习俗,那种场面简直胜过婚宴的隆重。

    那次送吕老回东台,吕老拉着我的手进入工艺厂的创作台,从抽屉里取出一张绢本的手书小楷《阿房宫赋》赠我。这是恩师赠我的第一幅作品,成为我的珍藏之一。

    授我以渔 受益终身

    此后,我多次前往东台拜谒老师,学习书法。

    古代思想家董仲舒云:“善于师者,既美其道,也慎其行”。恩师言传身教,悉心指导,从写字到做人无不从恩师的点滴中得以感受。随恩师学书法初从颜真卿《勤礼碑》入手,后习《张黑女》、《郑文公》、《石鼓》,再临摹《灵飞经》等碑帖,1983—1986年间刻苦临习小楷,冬日寒冷用热水瓶焐手,夏季蚊虫穿雨鞋抵御,每每临习至深夜,四尺宣纸的小楷整整写满一堆。

    记得那时,为了不影响白天的生意,向恩师求教大多在晚上。傍晚骑车30华里去恩师家,夜半再骑车返回。为了写好“口”字和“捺”笔,专挑习作中与口和捺画有关的字,请老师示范。我从背后观察老师用笔,老师的捺笔中锋出笔形成上下厚实的感觉,口字第二笔的横弯用折角完成,最后收笔处改回锋为上挑,形成厚实和透视效果。

    1986年初春,我书写四尺整张的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请恩师批改并试探着问老师可否参赛,老师说可以投稿试试。适逢河南举办全国“银河杯”青少年书法大赛,我投寄的范仲淹《岳阳楼记》获得三等奖,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获奖,兴奋之情无以言表。此后屡次投稿频频获奖,以至1988年获全国农民书画大赛一等奖、黄山颂全国书画大赛特等奖、1989年获全国农民书画大展一等奖……这些无不凝聚着先生的心血。

    先生喜鱼,每年年三十至正月,恩师家中堂上都会挂出一幅“桂鱼图”,寓意年年有余。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书法一道的传承中,恩师正是授我以“渔”,使我受益终身。

    袁立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