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六君子的比竞谁最后胜出?

 相约归渡头 2014-02-07

人们通常都说战国四君子,分别是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他们都以门客众多,社会影响巨大而名垂青史。在他们之外,笔者给加上了两个,一个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一个是燕国太子姬丹,这样战国四君子也就变成了战国六君子。

国六君子分别来自除韩国之外的战国七雄中的其它六个国家,他们之间的比竞一方面是这些国家之间实力的比竞,另一方面也是他们个人魅力的比竞。比竞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影响力的大小,这要通门客的多少以及门客的贤能程度和门客的社会影响来体现。

下面,不妨对六君子做一个简短的大概介绍:

1、孟尝君

孟尝君,名叫田文,出生年份不详,死于公元前279年,是战国田氏之齐的宗室大臣。它的父亲田婴是齐威王儿子、齐宣王的异母弟弟。在齐宣王时曾作过齐国的丞相,被封于薛地。后来,孟尝君继承了他父亲的封地,以广招宾客、权倾一时而声名卓著。有一个成语与孟尝君有关,就是“鸡鸣狗盗”。一次孟尝君被秦昭王召去到秦国作客,秦昭王就想扣留他以削弱齐国的实力。孟尝君怕脱不了身,就买通了秦昭王的一位宠姬去为他说情。可是这位宠姬非常喜欢孟尝君从齐国带来的一件礼物,就是狐白裘,是用狐狸腋下的白毛部分织成的皮衣,极其昂贵。宠姬说,只有拿到这件礼物,她才能为孟尝君说话。但是孟尝君只带来一件,已经献给秦昭王了。没办法,孟尝君的一个擅长“狗盗”的门客想办法偷了来,送给秦昭王的宠姬,那位宠姬这才为孟尝君美言。秦昭王放了他。被放后,孟尝君怕秦昭王反悔,连夜向函谷关逃跑。他跑到函谷关时,由于是半夜,关门紧闭出不去。按照秦国的法律,第一声鸡鸣之后,关吏才能开门。孟尝君又有一个擅长“鸡鸣”的门客学了鸡叫,这才跑了出去。这个事情,被认为是孟尝君门客众多,异能之士也多的一个例证。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孟尝君是战国六君子中第一个出名的牛人。

2、平原君

平原君,名叫赵胜,出生年份不详,死于公元前253年,是战国七雄之一赵国的宗宗大臣。平原君的父亲就是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赵武灵王,哥哥则是京剧《将相和》中的赵惠文王。平原君被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赵国丞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人物之一。平原君以自己封邑的收入养士,最盛时门下食客有数千人,其中不乏一些著名的学者。平原君名誉很盛,但是他在他的时代里有许多重大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其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招致长平之战。长平之战的起因并非秦国与赵国的矛盾。当时,秦国的秦昭襄王在范雎的辅佐下实行远交近攻的战略。赵国的实力当时仍然较强,与赵国发生决战,并不是当时秦国的首选。秦国的主攻方向是韩国。公元前262年,秦国切断了韩国通往她在黄河以北的飞地韩上党郡的道路,迫使韩国将上党割让给了秦国。但是,当秦国使臣和韩国使臣到达上党并且向上党太守提出交接要求时,这位不甘心受秦国统治的地方长官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这就是拒绝倒向秦国而是投奔归附赵国。当上党的使者来到邯郸向赵国提出归附要求时,赵国内部发生了巨大的争论。很多人认为,上党太守这样做等于是把秦国这股恶水引向赵国,不同意接收。但是平原君认为,这是天上掉馅饼,是不可多得的好事。由于他是丞相,手握重权,于是赵国就接收了上党。于是赵国与秦国就爆发了长平之战。战争持续了两年,两国都使出了全部的力量。这次战斗实际上是秦统一中国的一次大决战。秦国的胜利让人看到了东周几百年的分裂和对峙终于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统一的前景。如果此后,秦昭襄王能够以进取的精神正确处理局势,那么中国的统一将不必等待他的重孙子秦始皇了。从秦国方面说,秦昭襄王没有利用好战后的局势,错失了统一的良机。从赵国方面说,平原君棋错一着,几乎赔掉了赵国所有的家底,为赵国的灭亡开启了墓门,所以司马迁说他:“未睹大体”。

3、春申君

君,名叫黄歇,出生于公元前314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宗室大臣。他辅佐楚顷襄王处理了楚怀王客死之后的困难局面,使楚国的国祚在秦国的步步进逼之下得到延长。春君最初的封地是淮北地12县。后来,由于楚国的都城由淮阳迁到寿春,为了扩大王畿的土地,他放弃了淮北封地,主动要求改封吴地,也就今天的上海和苏州等地。在今天的中国,上海及其附近区域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是在二千多前年的当时,这些地区仍然属于蛮荒之地。春君及其家族主动南迁,在封地内广建城邑,治理申江,深得民心,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今天上海有黄浦江,上海又简称为申,这些都是后人对这位上海最早的建城者的一种纪念。春君也广纳贤士,门客众多。其中对中国文化史最有意义的就是他为一代儒学大师荀子提供了落脚地点和生活保障。春君任用荀子为兰陵令,荀子最后就死在那里。由于荀子的学术活动,附近区域成为儒学传承的重要地区。作为一代人杰,春君的结局是非常不好的,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逝,在前去奔丧时被小人李园安排的刺客刺杀。

4、信陵君

信陵君,名叫魏无忌,出生年份不详,死于公元前243年,是魏国安釐王的异母弟。信陵君以自己封邑的收入进行养士,人才极胜。信陵君养士的最大特点是他能以礼相待,甚至对士人屈身一等。信陵君具有平等思想,他不以封君的地位和权势自尊,对地位卑贱的岩穴之士也能亲自访问和迎接,受到了社会的极大肯定和尊敬。当时的交游之士都以与信陵君相交往为荣。信陵君生活在自己国家的国势不断下降的一个时代,他虽然没有能够力挽狂澜,扭转这种趋势,但是他以自己最大的努力延长了魏国的生命。在他死后,魏国继续存在了18年。信陵君在历史上所做的最有名的一件大事就是窃符救赵,击败秦国,解救了秦国对赵国的邯郸之围。司马迁在《史记 魏公子列传》中评价道: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5、吕不韦

吕不韦,出生年份不详,死于公元前235年,开始是大商人,后来做到了秦国的丞相。吕不韦在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时代,正是秦国超级强大的时代。这时候孟尝和平原君均已作古。可是吕不韦的名誉却没有信陵君高,甚到不能与楚国的春君相比。这使他感到很没面子。所以他也学那几个人的样子,广泛招揽贤人学者,养门客三千余人,组织人马编辑《吕氏春秋》。《吕氏春秋》的编纂不仅反映了吕不韦要与信陵君争锋的图谋,而且反映了他还比信陵君更进一步,掌握思想和舆论的脉搏,从而影响历史的走向。这当然是一个伟大的志向,但是吕没有成功,虽然《吕氏春秋》在中国的文化史上也很有名,但是这部二十几万字的书籍与孔子一万多字的《春秋》的影响差远了。孔子的《春秋》风靡于汉代,成为传统中国万世不易的经典,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风俗。这一切,《吕氏春秋》无法比拟。原因在于,他以功利之心从事这项事业,同时没有自己鲜明的主流旗帜。这部书只是杂家的一个代表而矣。由于在当时的学术界和舆论界,秦国的政治并不被人看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为秦相的吕不韦的声誉。

6、太子丹

燕太子丹,名叫燕丹,出生年份不详,死于公元前226年,是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与其它的五大君子相比,由于燕国的实力弱小,地处偏远,所以太子丹的影响要小很多了。但是他对战国社会也有巨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燕赵大地。燕丹养士的规模也很大,特别是他曾经笼络到荆轲这样的死士,导演出了“图穷匕首见”的惊天一幕。燕丹不爱后宫佳丽,甚至于将宫人与他的门客共享,流风所及,遍及燕地。《汉书》说,燕地民间,“客过以妇侍宿”,令人惊奇。

国六君子的时代是一个激烈比竞的时代,前后持续了一百年左右的时间。让人容易忽视的是,他们的活动实际上与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联系在一起。在他们众多的门客当中,各家各派的学者占据了很大的数量,其中包括荀子这样伟大的人物。他们的门客当中还有大量的平民,是战国城市文化和商业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那么,六君子的比竞谁最后胜出呢?这要从他们身后的影响来看。

在他们当中,信陵君拥有最高的声誉。信陵君还有一位未曾谋面的粉丝,这就是后来成为汉代开国之君的刘邦。信陵君去世的时候,刘邦只有14岁。但是信陵君的事迹在民间广泛流传。这给少年刘邦和青年刘邦以巨大的影响。刘邦成为天子之后,每次经过大梁都要探访信陵君的遗迹,对这位公子进行祭祀。在刘邦临死之前,还亲自留下诏令,配五户人家为信陵君守墓,世代进行祭祀。享受这一待遇的还有秦始皇、陈胜、魏安釐王,这些人都具有帝王的身份,信陵君以一代君与这些人并列,可见他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

对信陵君,刘邦不仅仅的仰慕,他的行事风格和做派,他对贤者的追求和探寻都有信陵君的影子。刘邦本人也有异于常人的亲和力。《汉书》说即使是守城门的卑贱之人,刘邦也能够和他们象老朋友一样相见。汉高之风,交游之烈,影响后世,但其思想和意识的发源则在信陵君那里。通过汉高祖刘邦的发扬光大,信陵君的影响穿透了时空,达到了非常辽远的后世。所以六君子的比竞,谁最后胜出,也就有了一个比较贴切的答案。(阿杕原创)

2013.5.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