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号文件为中国农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模式、新思路

 3gzylon 2014-02-07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件)。这是新世纪连续第11年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内容涉及生态农业、农村金融、乡村社会治理、农业经营方式、土地制度改革等内容。2014年一号文件有哪些亮点?农村和城市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我们应该走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就此,光明网记者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 副主任、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 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教授。

 

  一号文件有五大亮点

 

  一号文件的最大特点是从整个农村社会发展的全方位视角为中国农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模式、新思路。以往的一号文件一般只聚焦农村发展中的某一个突出问题,单纯从农业、农村或农民的角度着眼,这次是综合性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次一号文件是对三中全会精神的落实,契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精神,内容涉及生态农业、农村金融、乡村社会治理、农业经营方式、土地制度改革等内容。中国农村发展同中国社会一样,也面临系统改革的问题,单纯从某一方面着手已经很难解决,需要有(用)系统、综合的方式去解决。

  2014年一号文件有以下几个亮点:

  1.提出了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文件对建设生态农业、生态文明乡村提出新要求和落地措施,特别是如何在农业发展中落实环境保护做了统筹规划。农业可持续发展既是农业本身的生态安全问题,也是整个国家生态安全保护非常重要一个方面。

  2.完善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提出中国粮食问题一定要立足中国解决。农业安全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农业生态安全问题;其次是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再一个是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关于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文件提出了食品安全要从源头上抓、从农产品的生产上抓,对从战略、环境、消费需求加大了对农业安全的管理和监督,这也是一号文件的一大亮点。

  3.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理解文件精神的原则和底线是什么?就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并不等同于简单的让资本进入农村,而应该是在坚持继续完善和稳定农村承包责任关系,坚持大力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社基础的前提下,推进农村经营组织的发展,推动农业经营和市场的结合,推进农村发展和资本的结合。在解读文件的时候,绝对不能片面。三中全会之后,有些地方出于利益考虑,对某些问题作了发挥。比如,有的认为小产权房是不是放开了?土地流转是不是意味着要改革土地承包关系?一号文件对这些问题作了回答。

  4.提出了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的问题。建设城乡统筹一体化改革的机制,需要明确城乡一体化的内容是什么。它不是简单地把农民变市民,其实是要解决城乡之间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环境治理等问题。文件对这些问题也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思路。

  5、提出了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和治理模式创新问题。如何提高和发挥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作用,是一号文件,关于乡村治理的亮点。如何将设一个基层党的组织、让村民最大现代参与农村管理的基础民主建设、以及乡村社区组织等多元组织共治的新型农村自治管理模式,是中国农村未来发展新方向。

  总之,凡是农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和难题,在一号文件中都有体现。因为农村系统和城市系统是完全不一样,有其特殊性。所以,我们在理解一号文件的时候要一种适合农村情况的全面思维,要真正以维护农民利益为前提的底线思维,认识与推进农村的改革。

  

  城市中心主义和经济中心主义是认识城乡关系的两个误区

  

  处理好传统文化、乡村文明与城镇化的关系也是一号文件的亮点。虽然目前对乡村文明和传统文化重视的力度还不够,但好在文件对此还是提出来了。解决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统筹问题,首先要转变认识理念。农村和城市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在认识上我们有两个误区:一是城市中心主义,这种观点认为城市的一切都好,农村未来一定要消失,会变为城市,所以总是以城市标准看待农村;二是单纯从经济角度来看农村,过于重视GDP权重。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关系中国未来前途命运,不能简单地从城市中心主义和经济角度来考量。为什么这么说呢?我在许多文章中都谈到,中国五千年文明是乡村社会文明,而不是城市社会。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载体,文化之根系,这是城市所不具备的功能。所以说,我们今天在搞城乡统筹的时候一定要对农村的价值有深刻认识。

  我认为,乡村的首要价值并不是经济价值,而是承载与传承中国传统文明和文化的价值。城市是文化表现的载体,今天城市是承接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载体和窗口,城市中许多文化灵感和渊源来自乡村。城市和乡村关系在文化方面的体现是,乡村是中国文化大树的根,城市是这棵大树的树冠,红花绿叶,展现最美的部分在城市,但我们不能忘记美的根在乡村。

  其次,不能简单地从GDP来认识乡村价值、看待城乡关系。我们的农村承载着整个经济系统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此外,乡村也有自己特色产业,如乡村旅游、乡村养老、乡村手工业、乡村生态农业等,是城市所不能提供的。另外,和城市相比,乡村确实不是农民挣钱的最好地方,但它的生活成本与城市相比更低,是更适宜农民生活的地方。农村也是城市和国家安全的避风港,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经济危机发生后,企业倒闭,在城市打工的农民,没有向国家提任何要求,有3000多万农民工回到家乡。从而避免了因失业引发贫困、骚乱等严重社会问题的产生,为中国走出金融危机的困扰做出了很大贡献。现在我们为了眼前的利益,一些地方大搞拆村进城的城镇化,错误地认为,城市化率越高越好,这是危险的做法。

  

  中国要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城镇化道路

  

  无论是从文化多样性、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性、中华文化的传承,还是从中国经济社会安全来讲,中国乡村都是城镇化过程中无法替代的一个功能、载体。城乡一体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概念,从生态多样性来讲,它还指文化多样性、生活方式多样性、经济社会的多样性。中国理想生活既需要城市生活,也需要乡村生活,我们的幸福生活,应该像候鸟样,在不同季节生活在不同的地方。符合生态文明的城乡统筹,是乡村和城市两种文明在互补、循环中共同福祉,只有城乡经济和文化循环发展,我们的经济、生活、生活与环境才是健康的。

  实际上,现在西方很多国家城市化是在传统工业文明、物质主义的背景下形成的城市化模式,缺乏城市与乡村共生、循环的西方城市化,并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而是一个问题很多的社会。中国如何利用五千年文明留下的财富,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城市化道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我们的城镇化应该是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是一个有乡村、小城镇、城市良性循环发展、多元化并存的城镇化。这样的城镇化不仅中国需要,也是引领未来人类新型城镇化模式的一个真正创新。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中国要走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以及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等要求,非常重要。但我认为,记得住乡愁这几句话是一个分量更重的内容,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读和落实。

  目前,我们的城镇化存在严重模仿西方城镇化的问题。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历史,不懂中国乡村就无法理解中国国情和历史。中国的国情是乡村主导的五千年文明社会,这也是我们文明长寿的密码。同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每一次改革也基本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民是推动历史变革的巨大力量。所以,在研究农村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牢记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历史。

  

  土地承包权不变是保护农民利益的基础

 

  确保土地流转后农民利益不受影响的前提是一定要坚持土地承包责任制不变,通过土地确权保护农民权益。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利益受损有两大问题根源,一是土地承包权的改变不是农民自愿的,而是被动的改变,农民并没有真正受益;二要强化集体意识,作为个体的农民没法和政府、专业农业公司博弈,需要靠集体力量。土地承包责任制和土地集体所有是保证土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利益不受损害的两大前提。

 

  (光明网记者蒋正翔采访)


张孝德:中国要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城镇化道路

2014-01-26 18:46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我有话说4人参与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一号文件)。这是新世纪连续第11年一号文件聚焦“三农”。光明网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公共经济研究会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教授,请他就我们应该走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谈一谈看法。

  “无论是从文化多样性、生活方式的多元化性、中华文化的传承,还是从中国经济社会安全来讲,中国乡村都是城镇化过程中无法替代的一个功能、载体。城乡一体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概念,从生态多样性来讲,它还指文化多样性、生活方式多样性、经济社会的多样性。”张孝德指出,中国理想生活既需要城市生活,也需要乡村生活,我们的幸福生活,应该像候鸟样,在不同季节生活在不同的地方。符合生态文明的城乡统筹,是乡村和城市两种文明在互补、循环中共同福祉,只有城乡经济和文化循环发展,我们的经济、生活、生活与环境才是健康的。

  张孝德表示,现在西方很多国家城市化是在传统工业文明、物质主义的背景下形成的城市化模式,缺乏城市与乡村共生、循环的西方城市化,并不是一个健全的社会,而是一个问题很多的社会。他说:“中国如何利用五千年文明留下的财富,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城市化道路,这是一个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我们的城镇化应该是生态文明的城镇化,是一个有乡村、小城镇、城市良性循环发展、多元化并存的城镇化。这样的城镇化不仅中国需要,也是引领未来人类新型城镇化模式的一个真正创新。”

  刚结束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中国要走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以及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不提倡、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拆并村庄、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等要求,非常重要。张孝德指出,记得住乡愁这几句话是一个分量更重的内容,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解读和落实。

  “目前,我们的城镇化存在严重模仿西方城镇化的问题。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和历史,不懂中国乡村就无法理解中国国情和历史。中国的国情是乡村主导的五千年文明社会,这也是我们文明长寿的密码。”张孝德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每一次改革也基本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民是推动历史变革的巨大力量。所以,在研究农村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牢记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历史。

  (光明网记者 蒋正翔整理)

[责任编辑:康慧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