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平山下说名相

 风雅苏州 2014-02-07
 
 
  【新闻背景】

  天平山风景区近日增添了新景观,范文正公忠烈庙内,宋代名贤范仲淹及其四个儿子的五座精美的木雕彩绘塑像,换下了原先简陋的泥塑和石膏线雕像。范公祠已有八百余年历史,庙内陈设也多有更换,最近一次内部陈设是1985年制作的,前为范仲淹泥塑坐像,东、西两侧为范仲淹四子像,皆为石膏线雕像。由于受当时经济及技术条件限制,所制人像比较简陋,范仲淹塑像显得臂长腿短,其四子石膏线雕像还有年龄与塑像不匹配、所居位置不准确等问题。

  为此,从去年开始,天平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根据李根源所著《吴郡西山访古记》中《天平山记补》的记载,对范公祠的陈设进行重新设计、重新制作。

  一提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范仲淹。历史上苏州“学而优则仕”的人很多,一品当朝、显赫一时的也不在少数,可值得纪念的却并不多。范仲淹就是苏州百姓念念不忘的先贤之一。

  初夏午后的天平山,绿树环绕,由于是工作日,便少了一分游客的喧闹,多了几分静谧。每次到天平山,都会从门口的范文正公祠,如今的范仲淹纪念馆进入,范公严襟威坐,其四子分在两边似垂耳恭听状,肃穆的气氛,一下子让人想起了学生时代课堂上,老师点名抽查的时候的窘迫感。

  范仲淹之于苏州,很难用一个简练的词藻来概括,他是苏州人,却没有成长在苏州,苏州那条叫“范庄前”的街,说明他在本地住过。还有景范中学,原来不是纪念他的祠堂吗?还有,天平山上,高义园,是后人崇仰他的风范而命名的。他的“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名句是课本里早读了的。还有人说了,他可是景祐年间苏州的知州大人,创办了府学,至今还在文庙里的明伦堂里端坐着。

  难怪得如金诗人元遗山所评价的——范仲淹“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之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一直觉得,范仲淹是与一般人印象中的江南才子是不同的,也许是因为父亲早亡,生长在北方,又是寄人篱下的缘故吧,所以,没有那些酸秀才们迂腐,也没有那些世家子弟们“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别扭,坦坦荡荡,有着实干家的气魄和报负。

  景祐元年(1034年)六月,范仲淹从睦州移治苏州,那时苏州刚刚经过黄梅季节,久雨成灾,“湖溢而江壅,横没诸邑”,灾民逾10万户。范仲淹到任后,察访水道,分析水患的原因,吸收前人治水的经验,确立了疏白茆江等五河,导太湖水入江海的方案,并亲临现场,监督修疏浚工程。经一年多努力,终于解除水患,保障了苏、常、湖、秀四州的农业生产。

  对于他一手创办起来的府学,到现在苏州的老百姓还在感念他的好。

  那一年,写一手好文章的范仲淹,年纪大了,他向皇帝告老还乡。 

  皇帝念其功劳显赫,就把苏州卧龙街这附近的土地赏赐给了他。当时人们都羡慕得很,要是在龙头所在的地方造房子安家,以后子子孙孙就可以收到庇佑啦。

  可是范仲淹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正是因为他这个决定,他做什么了呢?当时他把自己为官多年的积蓄全拿出来给苏州的府衙,让他们在龙头所在的地方造起了“学宫”,就是现在说的国立学校,让地方上的子弟们都来上学。而把自己的家,却安在了龙尾的地方,也就是现在北寺塔附近。

  近千年光阴流转,如今的苏州府学附近,依旧是书声朗朗,感念着这位当年的知州大人给苏州的书生们创造的一方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