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宋、南汉韶州之战

 飞越人生万里壑 2014-02-07

大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两宋是公认的中国古代武力非常贫弱的一个时期。在众多史料中,宋朝军队留给后人的印象始终与周边邻国的战争中软弱无能,败多胜少,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即便是在北宋时期也同样如此。由此,宋朝军队落下了挨打无能的历史骂名。然而,就是这支被后人当作“常败样板”的宋军,在王朝早期,尤其是在北宋开国初期荡平诸侯、问鼎中原的统一战争中,在北宋众多杰出的开国元勋率领下,表现出与其的后辈们截然相反的、强大的战斗力。为北宋的统一立下赫赫功勋。当时的卓越表现丝毫不亚于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唐朝和汉朝军队。在统一战争中,以曹彬、潘美为代表的北宋诸位开国元勋宿将们也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为北宋统一战争的胜利立下不朽的功勋。在北宋早期统一战争的历次战役中,灭南汉、定岭南的南征之战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实现了对南中国地区的统一,为后来灭亡南方诸侯中最强大的南唐奠定了基础。在灭南汉的战役中,又以宋军大破南汉最精锐的重甲象军的韶州之战最为关键。此战彻底毁灭了南汉对抗统一的最后资本,为南部中国与中原的统一创造了条件。而这场重要战役中宋军的统帅,就是北宋开国元勋,同时也是被后世《杨家将》等众多文学作品描绘成“十恶不赦”的大奸臣潘美!

公元960年正月初四,掌握后周最精锐的中央禁军的归德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趁后周世宗柴荣病逝,幼主年幼之机。借北上抵御辽国和北汉入侵的机会,在陈桥驿发动政变,“黄袍加身”称帝。夺取了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帝号太祖。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北宋建立后,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他继承了后周世宗柴荣的未尽事业,继续了结束分裂局面的统一战争。

唐朝中叶“安史之乱”后,地方节度使的权利和势力大幅增加,中央政府的地盘和实力受到严重虚弱。由此形成了地方藩镇割据的局面。公元907年,朱温篡位,建立后梁。唐朝灭亡。从此,中国进入大规模分裂、割据混战的时期。从朱温灭唐到北宋建立的五十四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其他地区则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荆南和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北宋就是在这种纷乱的局势下建国的。立国之初,北宋的疆域只有继承自后周的黄河、淮河流域一带。北面有当时最强大的契丹帝国和它扶植的北汉,西面有割据四川的后蜀。南面有南唐、吴越、荆南、湖南、南汉等多国。为完成统一战争,宋太祖赵匡胤制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决定暂时避开北方强大的契丹和它扶植的北汉。集中力量首先消灭南方的诸侯国。于是,北宋发动了对南部中国地区诸侯国的统一战争。

公元963年,北宋灭荆南,统一湖南、湖北地区。公元964年,北宋以十万大军分5路攻西征,于公元965年灭后蜀,四川全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实现统一。至此,南部中国地区与北宋相抗衡的,只剩下割据岭南地区的南汉政权和当时南方最强大的、占据江南、福建大片地域的南唐。其中,南唐扼控长江天险。幅员辽阔、经济发达,拥有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与北宋隔长江形成南北对峙局面。为攻灭南唐这个强大的对手,宋太祖赵匡胤决定实施大纵深迂回、抄袭南唐远后方的战略。该战略的具体措施是:在东南长江流域取守势。从四川出击,向南灭亡相对弱小的南汉。占领岭南和闽越地区,从南方对南唐形成一个大迂回的战略包围圈。然后从南向北,从南方包抄南唐。灵云认为有必要说明一点。那就是后来的历史多次证明,这种南下的远后方、大迂回合围的战略是正确的。后来蒙元灭亡同样在江南地区的南宋,采取的就是同样的战略措施,并最终取得成功。于是,宋太祖赵匡胤决定发动灭南汉的战争。

南汉是五代时十国中的割据政权之一。唐朝末年,北方地区战乱频繁。大量北方难民和士人为躲避战祸,逃亡到当时相对安定的岭南(今两广以及湖南、江西、福建部分地区)。公元894年起,封州(今广西梧州)军阀刘隐、刘岩兄弟兵趁唐朝灭亡、天下大乱的机会,起兵平定岭南地区的各个割据势力,统一岭南全境。公元917年,刘岩废除与后梁原有的“臣属”关系称帝,建都番禺,(今广东省广州市),建立南汉。南汉政权立国初期,其君主在政治依靠当地大地主阶级和“士人”的支持,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措施,巩固了政权并扩大了疆土。到灭亡前,已经存在了67年,其立国时间居然比整个五代时十国历史都长。通过一系列对外扩张,南汉占据岭南六十余州。疆域包括今两广和海南岛全部、云贵、湖南、江西、福建部分地区。人口数百万,带甲之士数十万,成为称雄南部中国地区的地方政权。但是,到北宋出兵南征前,由于统治阶级的腐败堕落,南汉政权已经日薄西山。公元958年,南汉末代皇帝刘鋹继位。此时,南汉政权把持在宫廷宦手中,朝政更加腐败。统治者穷奢极欲,繁重苛捐杂税和徭役以及官员的横征暴敛使广大民众苦不堪言。而反抗都会遭到残酷对待。南汉的残酷统治丧尽人心。这就为北宋的统一战争创造了条件。公元970年,宋太祖赵匡胤任命他的亲信、开国大将潘美为贺州道兵马行营都部署,负责统一指挥灭南汉的作战行动。

今天,很多人所了解的潘美是一个阴险狡诈、陷害忠勇杨家将的“十恶不赦”的大奸臣的形象,而且还有个特殊身份,是北宋第二个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老丈人。其实,这完全是由于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演义”文学所造成的。关于潘美的“奸臣”形象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小说《杨家将》。在小说中被改名为“潘仁美”的潘美专门和杨家将作对。不但在北伐辽国的途中蓄意害死名将杨业,还谋杀了杨业的七儿子。而且小说中的潘美被描写为无能、冒功者。而他之所以能窃据高位,靠的则是北宋第二个皇帝宋太宗赵光义的老丈人的身份。但历史上真实的潘美与小说中的完全相反。潘美,字仲询,河北大名人。早期在周世宗柴荣手下任职。在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之间决定性的高平之战中立有大功。后来,在拥立赵匡胤称帝的“陈桥兵变”中起到重要作用,得到赵匡胤的信任和重用,成为北宋开国元勋。在历次战争中,潘美都表现出优秀的军事指挥才能。加之本身就是赵匡胤倚重的亲信,因此成为南征主帅。在正式征讨南汉之前,潘美已经攻占南汉在湖南的门户郴州(今湖南省郴州市),为后来的全面进攻打开门户。公元970年7月,潘美率10于万大军南征,拉开灭亡南汉的序幕。

公元970年9月,宋军包围南汉重镇贺州(今广西贺县)。南汉举国震惊。虽然此时南汉行将就木,但与此时北方同样面临宋朝巨大压力却以“称臣进贡”的屈辱手段换取苟安的南唐不同。南汉末代皇帝刘鋹虽然一样昏庸,却毫不犹豫的组织抵抗。这是由于岭南尤其是广西地区向来民风强悍。其国力虽然虚弱,但军队由于主要由两广地区的山民组成,依然具有相当强大的战斗力。于是,南汉当局立即组织3万军队增援贺州,企图与守军里应外合夹击远道而来的宋军。面对来势汹汹敌军,宋军主帅潘美认为,南汉军队素来以剽悍善战著称,而且本土作战士气正旺。为援助自己的友军,必然会拼力作战。于是,潘美决定撤退,以暂避其锋芒。让敌军以为宋军是畏战。如此一来,骄横的南汉军必然轻敌追击。那时宋军再设伏围歼,必可一战取胜。于是,宋军在潘美的指挥下迅速解围撤退二十余里。战事的发展果然如潘美所料:南汉援军到达,发现宋军早已撤退后,认定宋军是畏惧南汉“军威”而避战。于是联合贺州部分守军立即追击。潘美立即指挥宋军在南乡设伏。当南汉追兵进入伏击圈后,宋军伏兵全面出击,因骄横而毫无准备的南汉军陷入重围。在宋军猛烈攻击下,南汉近5万人全军覆没。宋军随即乘胜追击,南汉守军贺州残部随即投降。宋军打开了进攻南汉腹地的门户。

随后,潘美派间谍到处散布流言,声称将直取南汉都城番禺。借此达到声东击西、调动南汉主力的目的。南汉皇帝刘鋹震惊之余,立即派大将潘崇彻率5万军队进驻贺江口设防以拱卫都城。潘美则趁机率军连续攻占昭州、桂州(今广西桂林)、连州(今广东连县)。随即兵临番禺北方门户韶州。

贺州惨败,宋军兵临韶州的消息传回番禺,南汉朝廷大震。部分官员主张投降。但其皇帝刘鋹依然准备继续抵抗。原来,尽管贺州惨败,损兵折将。但是,南汉军主力尚在,依然可以一战。尤为重要的是,南汉赖以称雄岭南数十年的资本依然完好无损。这就是南汉军队中最精锐的重甲象阵!

南汉立国后,要面临同周边多个国家的不断战争。它的西边是楚国,北边则是当时诸侯国内势力仅次于中原大国的、强大的南唐。为抗衡邻国,南汉统治者煞费苦心扩充军队。其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组建以战象为主要作战工具的象阵。南汉地处南方,它的南方邻国大多处于亚热带地区,盛产大象。而且南方国家向来有捕捉、训练战象作战的传统。在这种情况下,南汉军队因地制宜的也组建了自己的象军。为建军,南汉当局不惜重金,从安南、大理等国购进大量战象,同时雇佣当地少数民族教授南汉军队如何驾驭战象以及使用战象的战术战法。到灭亡前夕,南汉共拥有战象近千头。南汉的战象是真正意义上的重甲战象,装备精良。战象周身披挂着厚重的铠甲。这种铠甲都是以厚牛皮为内衬。外面密集的加挂多层鱼鳞状或块装铁或钢制甲叶。除了挂甲以外,象体防御力最差的胸部和腹部被整块的厚度达2毫米的钢制板状胸、腹甲保护起来。象腿上也被带活动护膝的钢制甲胄保护起来。象头装有钢制护面,甚至连象鼻子上也包裹有锁子甲。而且作为主要武器的象牙上也被套上长达1.5的锐利钢制矛尖。战象背部是一座用厚木板制作、包裹有铁甲的塔楼。塔楼分为三层,第一层是驭手。上面一层是4-6名弓箭手或弩手,最上面是了望员。以战象为核心,四周各有一名持大刀、长矛、盾牌,背负弓箭或强弩的的步兵。如此一来,构成一个以战象为核心的完整的作战单位。作战时,南汉象阵一般在远程弓弩的掩护下,列阵以冲锋的方式向对方发起集团冲击。发挥的作用类似今天的主战坦克。象阵冲击后,骑兵和步兵将在后面跟进冲锋。由于披挂重甲,具有强大的防护力和攻击力,南汉象阵在同周边邻国的历次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其统治者的“护国法宝”。此时,面对宋军强大的攻势,南汉孤注一掷,决定动用最精锐的象阵以挽回败局。于是,南汉皇帝刘鋹任命李承渥为主将,调动全部近千头重甲战象。此外,集结了主力大军十余万人。浩浩荡荡开赴韶州迎战宋军。

当南汉出动主力尤其是出动最精锐的重甲象阵的情报传到宋军统帅部后,宋军主帅潘美并没有惊慌。其实在南征之前,潘美就详细的研究了南汉军队的全部相关资料,对南汉军队尤其是对南汉重甲象阵的情况早已了如指掌。在出征前,潘美料定南汉必然会动用重甲象阵这一看家本钱来对抗宋军,因此做了针锋相对的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专门针对南汉重甲象阵强大的装甲防护力,配属了大量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重型三弓床弩炮和单兵强弩。

宋军重型车弩炮发展重型三弓床弩炮。床弩是一种大型远程弩炮,外形类似一架放大的弩弓。这种武器出现的非常早,早在东汉就有相关记载。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时期,因此宋军的重型床弩比以前朝代的性能有了巨大提升。据《武经总要》记载。宋军床弩的体积比前代的要小。虽然体积小了,但由于采用了多张大型复合共组合技术以及反趋弓技术,射程却大大提高了。三弓床弩炮的弓背使用多种材料制成,是典型的复合弓,爆发力极强。而且,为增加射程,宋军还在一门弩炮联装三张强弓,其中最后一张是向相反方向装的。因此宋床弩也叫三弓床弩炮。弓弦则是动物肌腱,利用多弓的合力发射箭矢。三弓床弩炮的结构非常巧妙。后部有两个辘轳,通过滑轮来牵拉弓弦的张设。弩身为坚实的檀木,轻巧坚劲。以铁为枪膛,钢为弩机,用木棰击发。配用的箭矢有两种。一种是长近2米的重型箭镞。史书记载为“木干铁翎”。世称“一枪三剑箭”,形状类似标枪,三片铁翎就像三把剑一样。箭头则是钢制三棱型穿甲箭。主要用于远程打击有重甲保护的目标,起作用类似今天的火炮穿甲弹。另一种是轻型箭镞。长度约1米,形状类似重箭的缩小版。主要用与密集射击。一座弩炮可以一次发射多枚轻型箭镞。与欧洲当时最先进的大型希腊弩炮400米的极限射程相比,宋代三弓床弩炮的最大射程为1600米。两者根本不是一个档次。这是火炮出现前人类直射武器所能达到的极限!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重型远程武器。对付南汉的重甲战象其威力绰绰有余。随着战争的需要尤其是大规模野战对机动性和速度的需要,宋军在重型三弓床弩炮的底部安装了四个轮子,行军时用牲畜牵引。于是发展出了重型车弩炮。宋军重型车弩炮广泛运用与攻城战、水战和野战,在实在中发挥了巨大威力。而宋军此时装备的单兵强弩虽然在射程上不如后来出现的著名的北宋“神臂弩”,但也具有强大的威力,在一定距离上也足以击杀重甲战象。一切准备停当,宋军在韶州城下坐等南汉主力到来。公元970年12月,南汉主力l0余万人到达战场。北宋灭南汉决定性的韶州之战打响。

南汉援军到达战场后,主将李承渥按以往战术,将l0余万人马列阵于莲花峰。南汉军将步兵和弓弩手安排在两翼,最精锐的重甲象阵集中部署在前沿,有限的骑兵作为机动部队部署在象阵后方。南汉军近千头重甲战象吼声如雷,确实有相当大的气势。潘美则将宋军最强大的近千部重型车弩炮部署在阵前,稍候是强弩手和弓箭手,两翼则是骑兵和步兵。战斗打响,南汉主将李承渥下令重甲象阵发起冲击。南汉象阵以排山倒海般的气势,吼叫着冲向宋军。象背上战楼中的弓弩手则准备开始射击。面对如怪兽般迎面而来的南唐战象,部分宋军士兵产生恐惧心里,一些战马则受惊。但潘美早有准备,随着他一声令下。事先早已待命的宋军近千部重型车弩炮开始在1600米左右距离上,以齐射的方式向南汉象阵猛烈轰击!宋军近千部重型弩炮的弓弦在射击时发出如雷鸣般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发射着近2米的重型箭镞,而且箭杆上还都点了火。射出的数千支巨型穿甲箭镞带着死亡的火焰和刺耳的尖啸声,像狂风一样劈头盖脸砸向南汉象阵!在弩炮强大爆发力的推动下,箭矢上锋利的钢制三棱型穿甲箭头首先轻易的撕裂了南唐战象坚固的铠甲。甚至直接击穿了战象最坚固的钢制护面和胸甲。然后穿过厚厚的象皮,将战象杀死或击伤。至于战象背上的战楼更是不堪一击,被当场击穿。当南汉象阵接近到一定距离后,宋军单兵强弩开始密集射击。无数弩箭带着火焰遮天蔽日地飞向南汉象阵,整个南汉象阵被笼罩在一片炼狱般恐怖的“火雨”之中!宋军猛烈的远程火力当即击杀了数百头战象。在直接击杀的同时,宋军箭镞还点燃了周围的草木,燃起大火。大象与战马一样天性怕火,但与战马不同的是,战马可以通过训练来克服怕火的缺点。但战象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克服。结果,没有被击杀的的战象受惊后,惨叫着甩掉背上的战楼,掉头冲入南汉军的阵内,将南汉士兵踩死无数!在自己象阵疯狂的冲击下,南汉军队立即阵脚大乱,纷纷溃散。潘美立即命令远程火力前移,向南汉军阵射击,同时命令全军以骑兵为先导,趁势发起冲锋。结果,在宋军强大冲击下,最精锐的重甲象阵中,绝大部分战象被击杀,余的则在战后被俘。南汉主力l0余万人全军覆没,宋军乘胜攻占韶州。至此,南汉主力丧失待殆尽,都城番禺门户洞开。从此一蹶不振,南汉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公元971年2月,潘美指挥宋军,在广州城北的马迳以夜间骑兵突袭和火攻相结合的战术,全歼南汉招讨使郭崇岳率领的最后6万军队。随即攻占广州。南汉末代皇帝刘鋹投降。至此,割据岭南长达67年之久的南汉政权宣告灭亡,。宋朝实现了对南唐的战略合围,江南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公元974年,北宋灭南唐;公元978年,在北宋强大的政治、军事震慑下,吴越王国“纳土”,举国投降。至此,北宋扫平江南,九州归一。

韶州之战是北宋统一战争中的重要战役。北宋的胜利基本摧毁了南汉赖以生存的资本,为后续的统一战争铺平了道路。宋军在战争中的胜利是必然的。首先,经历了五十四年之久“五代十国”战乱的蹂躏后,广大人民迫切希望实现统一,北宋的统一战争无疑顺应了历史潮流和人民的意愿。而南汉当局逆历史潮流而动,妄图以区区一隅之地对抗拥有中原地区的宋朝。而且其自身早已腐朽不堪,其失败则是必然的。其次,作为战役指挥者的宋军主帅潘美,在整个灭亡南汉的战争中,表现出杰出的指挥才能。成功的运用了“声东击西、诱其主力而歼之”的战略,实现在尽最大可能,力求诱歼敌军主力的战略意图。在随后灭亡南唐的战役中,作为副总指挥的潘美再次表现出色,为北宋统一江南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而作为宋军最高统帅的宋太祖赵匡胤,其伟大的战略指挥艺术、战略眼光和高超的政治手段,在统一战争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北宋前期的统一战争中,正是由于赵匡胤的运筹帷幄,宋军才能在很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就。而曹彬、潘美等名将在他的指挥和安排下,将自身卓越的指挥才华发挥的淋漓尽致。如果不是在后来的宫廷内部权利斗争中被其弟弟赵光义所谋杀(目前,关于赵匡胤的死因,赵光义谋杀说在史学界已基本成为主流意见)而过早离去,北宋在后来对辽国的收复燕云十六州战争将是完全不同的结局!此外,宋军先进的远程武器在战争中对基本南汉重甲象阵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后来,宋军的重型三弓床弩炮在对抗安南入侵中,又击败了安南战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