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大宋王朝统一岭南的战争,来看一看战国“合纵连横”传统的湮没

 黑龙江波涛 2020-03-14

导语

北宋开国初年,也就是公元960年,武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进而黄袍加身被拥立称帝。同年,改元为建隆,国号为“宋”,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王朝,历史上称之为“北宋”。

从大宋王朝统一岭南的战争,来看一看战国“合纵连横”传统的湮没

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身为武将出身,他在位期间,听从了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策略,致力于完成统一全国的帝业,在他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岭南之战是一场较为重要的战役,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北宋统一岭南的这场战争!

北宋初年的岭南战争

开宝三年,也就是公元970年 , 南唐后主李煜按照宋太祖的指示,让臣下起草一封给南汉皇帝刘䶮的信, 劝他对宋朝称臣纳贡,“归款于中国”。读完信之后, 盛怒之下的刘龑 除了囚禁信使。

从大宋王朝统一岭南的战争,来看一看战国“合纵连横”传统的湮没

南汉国地图

还给李煜写了一封很不客气的信, 此事就成了宋太祖发动对南汉战争的导火线。开宝三年九月初,早已整装待发的宋朝将士,开始进军岭南。我们现在回想这场战疫,宋军在当时主要采取了四个步骤,以此来完成摧毁南汉政权的任务。

宋军攻打南汉第一步:集中兵力、重拳出击

当时攻伐南汉的宋军主帅、副帅,分别是对南汉军有着丰富作战经验的,潘美和尹崇珂。与不久前攻蜀稍有不同的是, 潘美等人没有分兵几路从不同地点攻击岭南,而是选择了让各路兵马齐集贺州城下。他的这种攻略,与岭南地区以往的重大战役差别很大。早在宋军攻打南汉国以前,中原王朝就对岭南发动过多次战争,这其中比较困难的可以说有两场。

第一场是秦军进兵岭南, 这是中原王朝首次大规模征服岭南

第二场是汉武帝灭南越国

这场战争之所以比较困难, 是因为中原王朝面对的是定都岭南的王朝, 这个政权,都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组织抵抗。

从大宋王朝统一岭南的战争,来看一看战国“合纵连横”传统的湮没

五代十国

秦汉时期的两场战争, 北方军队都是兵分五路进入岭南。公元前218年,秦始皇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 向岭南进军。

“秦皇……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 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 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淮南子·人间训》

汉武帝发动对南越国的攻击,是在元鼎五年 秋。

而宋太祖赵匡胤对南汉的战争,是面临着与汉武帝相似的局面:定都广州的南汉王朝为自己的生存而抵抗。

但宋朝却选择了与西汉王朝迥异、相当大胆的攻略:集中兵力、重拳出击。如果当时分兵多路进攻声势较大,迫使敌人在漫长的战线上同时应战,就难以互相声援、互为犄角; 但必须大规模调动军队。为了稳操胜券, 每支军队的兵力都不能太弱。军队汇聚一处, 重拳出击,则集中了优势兵力,对于正忙于东征西伐的宋军来说,这有省兵节饷的好处,但是要冒被四面包抄围歼,或者敌方以逸待劳, 我方疲于奔命的风险。宋朝采取的策略,主要是基于对南汉政治腐败,和军队士气的了解,除此之外,当时宋军作战人员和后勤供给紧缺也是原因之一。

其次是迅速摧毁南汉国西部地区的重要防线

进入岭南后,宋军首先攻克的就是贺州。

公元九百七十年,宋军包围了贺州,当时 贺州刺史陈守忠率领部队固守城池,决不肯投降。潘美等设奇兵伏击南汉皇帝派来增援贺州的伍彦柔部,当时敌军是死者十七八。但贺州城内守军仍不肯投降,随军转运使王明带领将士、民夫奋力前行,迅速逼近城门:“城中人大惧,遂开门以纳王师”。在宋初岭南战争中,贺州之战可以说算是比较有难度的。

从大宋王朝统一岭南的战争,来看一看战国“合纵连横”传统的湮没

宋军的岭西攻略是先取贺州,然后西向横扫昭州 、桂州 。但为何不经越城岭道,先取桂州了?原因很简单,越城岭道地势低平, 是跨越南岭最便利的路线, 因而自秦朝以来,一直是北方军队到岭南的主要通道。

如果宋军取道这里,可以省却部队先向西,后向东的长途劳顿,并且可充分利用便利的水运条件。进军岭南之前, 宋朝也曾考虑过这条道路。道州通判张去华,曾向朝廷提出取道桂州,攻取南汉的建议:“桂管为五岭冲要, 今刘保境固守,赖之为扞蔽。若大军先克其城,以趣番禺,如践无人之境。” 他的意见虽然获得朝廷嘉奖,但却没被采纳。宋朝决策者权衡利弊之后,放弃了把桂州作为突破点的想法。

其实在潘美等人跨越南岭的几年前, 南汉皇帝曾命西北面招讨使吴怀恩治战舰于桂州。

由于吴怀恩驭下严酷, “督役严,材有良窳不等及制度疏略者,辄行捶挞”,为愤怒的部下所杀。 桂州作为南汉重要的战舰修造基地,不可能没有重兵把守。宋军以贺州为突破点的一个原因,看来是攻击南汉北部防线中相对薄弱的环节。

从大宋王朝统一岭南的战争,来看一看战国“合纵连横”传统的湮没

贺州战役结束后,宋军采取声东击西战术, “督战舰,声言顺流趋广州”,而实际上却向西取昭州,击破开建寨, “杀数千人,擒其将靳晖。”贺州陷落,使南汉北部防线被拦腰截断;西线守军又在宋军挥师南下的烟雾下, 被打得猝不及防。宋军节节胜利, 使昭州、桂州守将闻风丧胆,军事重镇桂州的易手,竟然没有什么阻滞,恐怕胜负双方都始料不及。

第三步是摧毁岭南东部重要防线

宋军接着挥师东进, 控制了连州 、韶州 、英州 及雄州 。

韶州当时是南汉的北部重镇,又是都城兴王府北面最重要的门户。为了保卫韶州,南汉都统李承渥领兵十余万,列阵于韶州城附近的莲华峰山下。南汉将威武的大象列于阵前,每只象背上坐着多名手执兵仗的士兵。这是岭南地区传统的作战方式,它的优点就在于可以壮军威,体魄雄健的大象还可背负全副武装的战士杀入敌阵,并为其余部队开道。

从大宋王朝统一岭南的战争,来看一看战国“合纵连横”传统的湮没

但宋军破阵有方。他们集中力量强劲的弩对准大象猛烈射击,惊恐和负伤的大象失去控制, 四散奔窜, 掉头逃跑的则踏入南汉军队的阵地。大象背上的战士更是可怜无助地纷纷滚落下来。趁南汉军阵脚大乱,宋军发动猛攻, 很快就击败了李承渥军,拿下了韶州。这场决定南汉存亡的战斗,本应打得很艰苦,但由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战术,宋军迅速克敌制胜。开宝四年 一月,雄州、英州相继易手, 南汉北部防线全线崩溃。

宋军的第四步, 也是最后一个步骤, 大举南下,直捣南汉巢穴

开宝四年一月,宋军来到距番禺仅一百多里的马迳与南汉军对阵,这是南汉王朝组织的最后一次抵抗。

南汉军在此部署六万将士,当时领兵的是宫女梁鸾真的养子郭崇岳,和大将植廷晓。南汉军用竹木修起“栅头”,用以护卫营地和阻挡宋军。宋军则在马径的双女山上屯兵, 居高临下俯视郭崇岳部。宋军频频派出游骑出阵挑战。郭崇岳这两人本无将才,所率又多为来自韶州和英州没有丝毫斗志的残兵败将,一直坚壁自守不肯应战,日夜乞求神灵保佑。

大将植廷晓却不愿坐以待毙, 一再劝说郭崇岳迎战宋军。

开宝四年二月四日,南汉军与宋军终于摆开作战阵势。植廷晓率领前锋部队据水而阵,郭崇岳担任后援。开战不久,南汉军前锋挡不住渡水来攻的宋军,植廷晓兵败身亡; 郭崇岳退回营地,继续坚壁自守。南汉军依靠用竹木建筑的栅头以自保,不过这可是有着致命的弱点,这个弱点恰好被宋军所利用。潘美等组织了几千名丁夫,每人手持两把未点燃的火炬,抄近路悄悄来到栅头周围。在夜幕逐渐笼罩大地之时,骤然间万炬俱发, 火光四起, 南汉的军营变成一片火海。对手慌乱无措之际,宋军全线出击, 大败南汉军, 郭崇岳也在混战中丧命。

从大宋王朝统一岭南的战争,来看一看战国“合纵连横”传统的湮没

开宝四年二月五日, 宋军兵临广州城下。刘遣使军前求和不被接纳,下海逃亡的船舶又被宦官劫夺, 只好“素衣白马”,出城投降。宋初岭南战争至此基本结束。不久,南汉残余势力也被消灭, 宋朝统一了整个岭南。宋军的胜利, 不但由于精心谋划、兵勇将强, 也因为对手太弱, 不堪一击。

防卫力量薄弱的背后

刘䶮虽然拒绝称臣, 但他对南汉军队抵御宋军的能力却并无把握。

乾德年间, 南汉军与宋军多次交手,但均告失败了。郴州失守后,南汉败兵退守韶州,刘对南岭山脉的自然阻隔也没有多大信心。几年前剑门天险挡不住宋军, 南岭山脉可以说,是更不在话下。但如果刘加强军备,联合其他政权互相声援,合纵连横,敌对双方军事力量的悬殊至少可以大大缩小。

然而,刘没有切实加强军备。南汉北面的防卫力量重点分布在桂州、贺州、韶州附近。 但即使在宋军进入岭南时,刘也没有全力以赴加强北部防线。

“先是, 南汉旧将多以谗死,宗室剪灭殆尽, 掌兵者惟宦者数辈,城壁壕隍, 但饰为宫馆池沼, 楼舰器甲, 辄腐败不治。及王师次于白霞, 贺州刺史陈守忠遣使告急, 内外震恐。”

守卫南汉北疆的士兵长期生活在困苦之中;在保卫南汉的关键时刻,他们依然得不到应有的对待。

从大宋王朝统一岭南的战争,来看一看战国“合纵连横”传统的湮没

在危机存亡之际, 带领战士冲锋陷阵的将领是南汉最宝贵的财富。

不幸的是,他们连遭陷害。郴州失守后,刘派邵廷琄屯于洸口,“以待王师”。但一封匿名诬告信,便令刘置邵廷琄于死地, 南汉因而失去一名忠诚的将领。开宝元年 三月,南汉西北面招讨使潘崇彻也“以飞语见疑”。刘派郭崇岳到潘崇彻的部队,暗中进行观察,并授权郭崇岳:“崇彻果有异志, 即就诛之。”潘崇彻虽幸免一死,却被夺走军权。这位曾替南汉夺取和保住过郴州的功臣, 从此便再不肯为刘效劳。

联合其他政权互相援助的策略,对刘来说也确实有困难。北面湖南的统治者是南汉皇帝的宿敌; 东北和东面是臣服宋朝的南唐的势力范围; 西南部政权与南汉关系还可以, 但他们缺乏帮助南汉的实力。

然而, 如果各国都意识到合纵连横符合自己的根本利益,捐弃前嫌, 携手互保不是不可能。但刘对此毫不介意。

刘没有调动一切力量加强防卫能力, 与他的耽于享乐、苟且偷安等心态有关, 同时这也可以说是弥漫于南方的失败主义情绪的表现。

从大宋王朝统一岭南的战争,来看一看战国“合纵连横”传统的湮没

从五代到宋初, 政权间联合对敌的计划是极易败露的多不能成事。周世宗出兵南唐扬州、泰州时,南唐主曾“遣人怀蜡丸书走契丹求救, 为边将所执”显德三年 ,南唐主联合李重进的蜡书被后者交给周世宗。建隆元年,北汉主联合李筠的文书,竟被已经准备与宋朝决裂的李筠交给了宋太祖。

后蜀曾经希望联合北汉,共同对付宋朝。但由于使者的出卖,不但计划落空, 宋朝还以此为借口发动讨伐后蜀的战争。巨大的风险使人们对于合纵连横望而却步、各顾自保,不敢贸然尝试。各国多以攀附强国为自保的主要策略,或者在臣服与不臣服强国之间进行选择,同心协力对付强敌的风气一直建立不起来。

宋朝代周后, 南方各国统治者对强势者的畏惧尤甚于前。

建隆元年 ,也就是公元960年 ,这是赵匡胤建立宋朝的第一年。这年一月,南唐主李景已开始向宋朝献殷勤:“唐主 景遣左仆射江都严续来犒师。”南唐向宋朝称臣奉贡是一种自保策略。

从大宋王朝统一岭南的战争,来看一看战国“合纵连横”传统的湮没

宋初南唐所面临的形势是:北有强敌宋朝, 南有宿敌吴越, 被南北夹攻的危险,致使南唐主把讨好宋朝作为避免立即遭到攻击的权宜之计。更重要的是,南唐对其军事力量缺乏信心。显德五年 ,即宋朝建国前两年,南唐与后周刚刚结束一场持续两年多的战争, 南唐的江北十四州成了后周的地盘。作为南方实力最强的政权,南唐的行为对南方其他政权起了表率作用。此后一年多,吴越钱俶、福建漳泉留从效、南平高保朂, 以及湖南周行逢, 也纷纷臣属宋朝。各国臣服宋朝各有其理由, 但都与依附强国以自保有关。

为向宋朝贡献财宝, 各国大肆搜括民财,不得人心,这就削弱了立国的基础。后唐、吴越、南平等国统治者不仅讨好宋朝,还协助宋军征服别国。开宝八年 , 吴越王钱俶出兵与宋军一道夹击南唐。南唐介于吴越与宋朝之间, 本是一道有利于吴越安全的屏障。钱俶助攻南唐, 为宋朝夺取自家后院扫清了障碍。

当时南方七个政权中,不肯臣服宋朝的只有后蜀和南汉两国。后蜀不肯臣服宋朝, 除了国主的昏庸荒淫、醉生梦死外,还有两点值得注意。乾德元年 五月,后蜀宰相李昊提出向宋朝“通职贡”的建议,才开始时为孟昶所接受, 但后因枢密使王昭远极力的反对而作罢。 后蜀没有臣服宋朝,这与偶然性有关。在周世宗时代, 后周曾经征伐后蜀。孟昶的军队败多胜少,失去了秦、成、阶、凤这些州。在宋军面前, 孟昶是心虚胆怯的。显然,南汉皇帝即使积极谋求外力以加强对抗宋军的力量,最终的结果也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从大宋王朝统一岭南的战争,来看一看战国“合纵连横”传统的湮没

面对声势凌人的宋朝,南方各国弃春秋战国时代合纵连横传统于不顾, 多讨好宋朝以自保, 因而被各个击破的现象,可以说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

秦始皇灭六国, 实现军事政治统一中国后, 随即实行“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的政策,开启了经济文化统一中国的历史进程。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得知识界开始普遍接受儒家的大一统思想。隋唐时期创始的科举取仕制度,把大批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知识分子送上统治阶层。隋唐几百年统一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使得大一统观念深植于民族心理之中。一统中华,这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治乱兴衰的灵丹妙药,和必然归宿。在分裂割据的纷乱里,军事力量强大的王朝往往成为一统天下的符号,多数对手则闻风丧胆, 失去了勇气和力量。

宋军承接中原政权后周的军威,可以说 打了不少漂亮仗; 对后周宿将李筠的战斗, “挫英雄之气,服天下之心”。宋军先声夺人的气势, 使南方对手普遍感到畏惧和气馁, 预感赵宋王朝行将统一。

刘在宋朝大兵压境前后,他 既不称臣奉贡, 又不倾力加强防卫。他对这些行动显然不抱多大希望。他心存侥幸, 期盼宋朝主动停止对岭南或岭南的部分地区的进军, 同时做好万不得已, 下海逃亡的准备。 开宝三年十一月,刘听说宋军已经攻占连州,便说:“昭、桂、连、贺本属湖南,今北师取之足矣,其不复南也。”这句向来被认为很愚蠢的话语,却反映出了刘真实的心态。宋军进入广州的前夜,南汉宫中起火。

从大宋王朝统一岭南的战争,来看一看战国“合纵连横”传统的湮没

《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李托与内侍薛崇誉等谋曰:‘北军之来, 利吾国珍宝尔。今尽焚之,使得一空城, 必不能久驻, 自当还也。’乃纵火焚府库、宫殿,一夕皆尽。”

刘后来虽然把焚烧宫殿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但这个行为与他失去连州后的心态相通, 也是希望宋军因而止步, 不再南下广州。

从宋太祖赵匡胤发动的“岭南之战”来看,这场战争,其实南汉本可以有更多的回旋余地,但它前前后后畏手畏脚,怕这怕那,它本可以联络当时的南唐、吴越等地方政权,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共同来抵抗赵匡胤的进攻,即使这有一定的困难,但衡量利弊之后,却是非常值得一试的,然而刘龑却选择了无视,最终把南汉亲自葬送在了自己手里。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得出,战国时代“合纵连横”的传统,因为时代的不同和其他原因,而正在逐渐的走向没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