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种姓制度与政治现代化

 老玉米棒 2014-02-08

印度种姓制度与政治现代化  

2013-03-07 22:32:37|  分类: 默认分类|举报|字号 订阅

 

印度的种姓制度从古代一直延续至今,期间有衰落有发展,遇到过其他宗教的挑战,也被殖民者利用过,印度独立之前它被统治阶级强化和利用,独立之后政府一直在设法消除它的消极影响,但是种姓制度始终没有消失,始终在印度社会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种姓制度是了解印度社会的一把钥匙。

种姓制度是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各国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种彼此严格区分的社会等级制度,它是与印度的古宗教联系在一起的。关于种姓产生的最早一记录,见于印度教经典《梨俱吠陀》,在最后一篇的《普鲁沙赞歌》中谈到,当神创造第一个人时,由他的身体分出很多部分,“婆罗门是他的嘴,刹帝利是他的手臂,吠舍是他的大腿,首陀罗从他的脚而来”。早期吠陀时代,人们以肤色的差异确定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不同等级的种姓;后期吠陀时代,随着生产的发展,种姓差异进一步加剧,各种姓又派生出许多亚种姓(也称迎提、贾特),并月划分出了种姓集团的成员与贱民的区别。印度从古至今经历了好几种社会形态,种姓制度从原始部落后期产生经过奴隶社会的发展再到封建割据时代的极盛,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了下来,近代的印度长期处于西方侵略者的殖民统治之下,种姓制度仍然顽固地存在着。从1947年印度摆脱殖民统治至今己经有60多年,种姓制度仍然对印度社会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种姓制度在南亚次大陆绵延了几千年,直到现在还经久不衰,可见种姓制度的生命力之强大。

印度引入西方的议会民主制度之后,传统的种姓因素在今日印度的政治生活中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都发现了种姓这个古老的集团形式在新制度下具有可利用的地方,他们都在种姓的名义下组织起来。种姓不仅没有消失,它在政治领域里的作用反而增强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以种姓集团为基础的政党制度

印度的一切政党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这个种姓或那个种姓或几个种姓的政党,即使是世俗主义的政党,如国大党和共产党也是这样的。国大党在不同的邦里代表不同种姓集团的利益,如在安得拉邦代表雷迪种姓的利益,在北方邦则代表拉吉普特和卡亚斯塔两个种姓集团的利益。印度共产党在安得拉邦得到卡马种姓的支持,在喀拉拉邦得到纳亚尔种姓的支持。如果一个政党得到了当地占统治地位的种姓的支持,那么它在该邦政坛上的实力就很强大;如果一个政党以当地人数较少的种姓为基础,它的实力就不行。因为在普选制下,无论是高种姓人还是低种姓人或者贱民,都是拥有选票的选民,哪个政党要想在选举中获胜,必须争取到种姓集团的支持,不管是高种姓的选票还是低种姓的选票,支持它的种姓集团的人数越多,它就越强大。这是世界各国所有政党制度中唯印度所独有的。当今印度的各种政治活动,如组建政党、竞选、投票等,无一不受种姓的影响和制约。参加竞选的政党想方设法以各种诱人的口号和各种行动动员尽可能多的支持者,“这种做法不仅使那些已经政治化了的种姓集团增强了一体感和团结心,还不断把那些尚未政治化的种姓集团拉入政治领域。”

目前,印度拥有代表不同种姓、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数百个大小政党以及十几个主要政党。自国大党独揽政权的局面在20世纪90年代初结束之后,虽然教派政党和地方势力开始兴起,但无论哪一个政党都无法在议会中获得多数席位,最后结果只能是几个政党联合执政。1996年至1998年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印度竟然出现了5位总理。经过激烈的党派竞争和妥协,19983月最终催生出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囊括24个政党的瓦杰帕伊政府。辛格政府从2004年上台至今,在政府控制的各部门中,无论是大学还是医院,对处于种姓制度最底层的民众采取积极的保留制度,确保他们取得工作和学习的机会,为了帮助落后种姓的发展不惜损害高等种姓的利益,这被看成是国大党政府争取民心从而争取选票的一个重要手段。许多政治分析家预言,由于受到种姓因素的影响,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多党联合政府仍是印度政治的发展趋势。

2.种姓制度对政治选举的影响

印度号称是世界上选民最多的国家,而选民往往投向代表自己种姓利益的候选人。各种姓的人一般是投出身自己种姓的候选人的票,或者根据本种姓协会、种姓评议会的决定投其他候选人的票。选民们仅仅因为属于同一种姓而非政见一致,就支持某个政党或候选人,而不顾其缺点。正如一句流行语所说:“在印度你不是投选票而是投种姓。”人们可根据候选人是否得到选区内主要种姓的支持来预测他是否当选。只有那些出身于该选区主要种姓的候选人才一有可能获胜。这些人一旦当选进入印度政界,必然会支持他所属的种姓集团的利益,从而使印度政治带上了浓厚的种姓色彩。虽然印度采用了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在法律上取消了种姓歧视与压迫,但是,印度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国民受教育程度也很低,种姓关系仍旧对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着很大影响,人们只能以他们所熟悉的方式理解和参与政治生活。多数政党的组成并非基于共同的信仰,而是基于对种姓的忠诚。政党斗争的背后实际上是种姓集团之间的斗争。

随着低种姓人群的觉醒,一些贱民出身的政治人物也开始活跃在印度政坛上,他们为了保护低种姓群体的利益而奔走呐喊。前总统纳拉亚南和前人民院议长巴拉约吉就是其中的代表。不可否认,一些低种姓人和贱民走上了印度政坛的高层。1997年,贱民出身的纳拉亚南当选印度总统,这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个贱民出身的总统。2002年,马亚瓦蒂成为北方邦这个印度最大邦的首席部长,她是印度第一个出身贱民的首席部长。贱民出身的辛德2003年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就任首席部长时引起了很大轰动。马哈拉施特拉邦是印度工业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最强的一个邦。但是,这种民主选举制度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低种姓人群在政治上受排斥的地位,他们不过是政治斗争的工具。在种姓制度被废除后的六十余年中,先后有多名来自贱民阶层的代表进入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希望能够通过参政改变这个阶层的社会地位,但均告失败,其中几个人还被其他种姓的激进分子暗杀2001年被暗杀的社会党领袖普兰·黛维就是其中之一。能够进入印度政府高层领导的也就这么有限的几个贱民而己,印度高层政坛仍被高等种姓占据着。在一个印度教人口占总人口83%的国家里,高种姓人群尤其婆罗门仍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和行政大权。据估计,婆罗门占据了印度政府和司法部门中超过70%的职位。在政府机关,尽管贱民人数有所增加,但领导人和高级公务员基本上还是高种姓成员担当,报酬低、工作条件差的职务,才能轮到低种姓成员。

印度人中信仰印度教的占到了绝大多数,而种姓制度作为印度教的一个宗教基础,必然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方方面面,以及国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印度虽然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是我们总会发现印度社会中有非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发生,这些事件往往与他宣称的民主国家相去甚远。用现代民主观无法解释的现象,我们只能深入到印度文化深层,探究文化因素影响下的印度现代政治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