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唐代的佛塔(四)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4-02-08

7、唐代的佛塔(四)

 

我们前面所看到的唐塔都是平面方形的,可以说是唐塔的主流。但也有少数平面为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的,不过塔的体量都不大,塔的造型有的很简朴,有的却很奇特。另外,我国南方地区的唐塔很少,现补上两座,一睹它们的风采。

 

 

                 4、唐代的佛塔(四) 
                      山西运城泛舟禅师塔 1983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副片)

 

泛舟禅师塔位于运城市西北 五公里寺北曲村报国寺遗址上。寺宇早毁,古塔独存。泛舟为唐代报国寺禅师,圆寂后筑塔祀之。塔始建于唐贞元九年(793),长庆二年(822)镌造墓铭。

塔为单层圆形砖塔,总高10,底面直径5.75,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每部分高度约占三分之一。塔基砖砌圆筒形,座上有砖雕壸门并隔以间柱。须弥座上为砖砌圆形塔身,塔身中空,南面正向开门,塔身内为六角形小室,顶部为叠涩式藻井,正中有0.4的小孔,直通上室,上室仍用反叠涩砖收缩至塔顶。室外以八根倚柱分隔为八面八间,门侧按木构形制刻破子棂窗。塔刹下部为两层山花蕉叶,其上承托覆钵、垂莲、仰莲、宝盖,最上端冠以宝珠。此塔造型古朴,雕刻粗细相间,为我国唐代圆形古塔中的典型实例。

 


4、唐代的佛塔(四)
                            山东历城九顶塔 1984年济南市邮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九顶塔位于济南历城区柳埠村东南九塔寺内。建于唐代,高13.36米,基呈八角形,单层砖塔,为水磨对缝砌筑而成。檐叠涩向外挑出17层,又叠收进16层,基、身、檐均呈凹形曲线,异常柔和。塔的刹部结构处理奇异,在塔檐上端各隅角处,筑有方形3层小塔8座,高2.84米,中央筑有中心塔,高5.33米。九个小塔全系三层叠涩挑檐,形成塔林式塔顶,故名九顶塔。塔身南面距地高3.1米处,辟一拱门,内为佛室,室内雕一佛两罗汉,并有残存画。该塔造型独特,国内罕见。

 


                 4、唐代的佛塔(四)
                            云南大姚白塔 1999年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明信片)

 

大姚白塔位于云南省大姚县西城门外的宝顶山顶,始建于唐天宝五年(746)。塔的平面台基为八角形,分为两段,高3米,每边长2.2。下部叠涩十二层砖,座身高1.5,上部叠涩四层砖,反叠涩式样。上下构成一个高高的大基座,高约四米,亦为八角形,略带收分。塔体为一个大圆球,上圆下锐,成椭圆形,无塔刹,总高18。全用质地坚硬的青砖建成,是一座最早最大的“中国窣屠婆式塔”。因其式样如同一个敲磬的锤,故俗称为磬锤塔。

该塔历代多次修葺过。并经历过数次大地震,见于记载的有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和崇祯九年(1636年),大姚境内发生大地震,震裂塔顶一米有余,但震后有自己复合。千余年来,历经风雨和地震不倒,白塔安然屹立于蓝天白云之下。

 


4、唐代的佛塔(四)
                 四川都江堰灵岩寺千佛塔 1987年灌县外事办公室编印出版的明信片)

 

    千佛塔位于四川都江堰市北5公里灵岩山灵岩寺左侧。此塔系唐开元年间(713-741年),印度僧人阿世多尊者重建灵岩寺时修建。为石雕窣屠婆式实心塔,通高3米,底径约75米,下设须弥式塔基,上置覆钵形塔身,共13层,下大上小,各层雕满结枷跌坐佛像,故称千佛塔。下三层佛像刻有莲坐项光,以上各层依次缩小。像高数厘米,精雕细刻,衣纹清晰,神态慈祥,总共约800余尊。塔顶饰莲花瓣两层,上置莲座,置铁铸释迹牟尼佛座像一尊。此像与石雕像风格不同,疑为后配。

 


                 4、唐代的佛塔(四) 

    浙江宁波天宁寺塔 (清末上海壁恒图书公司(德国)出版的明信片)

 


                 4、唐代的佛塔(四)

                        天宁寺原有双塔【转自“中国的塔”宁波天宁寺塔游记】

 

天宁寺塔(西塔)位于宁波市中山西路,是江南地区现存最早的唐代方形密檐式砖塔,塔因属天宁寺而得名。天宁寺始建于唐大中五年(851),元、明、清三朝天宁寺屡毁屡建,是宁波市历史最久、规模较大的寺院之一。天宁寺原有双塔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年~874),在大殿中轴线左右并列,现仅存双塔之西塔。

现存与该塔有关的文献资料很少,在塔身砖上有正书咸通四年(863)造砖记的铭文。清《四明谈助》记载天宁寺咸通塔砖。分左右两塔在天宁寺前。民国《鄞县通志》记载咸通四年造此砖记文在左侧无匡线。寺前二塔,左右分列,清光绪季年6月右塔崩,砖散于民间。今左塔尚存。左塔即现存西塔。

维修之前,塔年久失修,风化严重,塔刹、腰檐俱毁。塔高约12米。底层外壁外皮砖塌落,内壁四角捣空,虽残损厉害,但还是可以从外观上看出其具有唐代砖塔特征。天宁寺塔平面呈正方形,自地面以上五层,第一层特别高,以上逐层收缩,每层用砖叠涩,出檐较远。第一层开有壸门,以上各层四壁均设龛,塔内呈正方形,空洞式结构,穹窿顶。由于唐代地面远低于现地面,故塔下部及基座被埋于地下。19952月至4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天宁寺东塔残基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出东塔基座为素面须弥座,座上枋即为壸门底部,其每面束腰有6个小佛龛,唐时地坪在现地面下的1.6米处,即须弥座下枋底脚处。

 

 

 


4、唐代的佛塔(四)
                          江苏高邮镇国寺塔 1995年邮政局出版的明信片)

 

镇国寺塔在高邮市西西门湾,又称西塔。始建于唐代僖宗(874888年)年间清乾隆四十三年年(1778年),塔起火,诸级楼板、梯、栏皆焚,遂成空塔。塔原为9层,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被大风摧毁3层,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修为7层,即为今之形状。1956年拓宽运河时,为保护文物,在塔的四周直径100米以内填土筑堤保护,形成运河中的一个小岛。

镇国寺塔的塔身全部用青砖砌建,高 35.36,呈平面方形。塔为七层,塔壁逐级递收,呈梯形。三层至五层塔门两旁有突出的半圆砖柱。三至七层塔门两旁筑小佛龛。塔内顶砖砌斗八式藻井,在交叉的木梁上立刹顶木柱,直至塔刹。塔顶为四角攒尖式,顶端直立着二米高葫芦式紫铜塔尖。底层有南北拱门,二层到七层均有塔门,两旁建有小佛龛。层层之间都有叠砌砖出檐,腰檐特短,天平座,明显地留存唐代古塔的建筑风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