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峥:赚钱就要“势利眼”

 老刻刀 2014-02-08

来源:《莫愁·天下男人》2010年第11期   来稿者:楼南星   

  中国的影视圈,从来不乏优秀的喜剧演员。但是有一位很特别,他抹去了赵本山的乡土,弱化了陈佩斯的夸张,中和了葛大爷的调侃和星爷的无厘头,他的喜剧更聪明、时尚、狡黠、斯文,他就是演员徐峥。
  抛开徐峥在影视界的地位,只是用财富去衡量他的成功,也足以令人羡慕。他的财富理念很独特———“势利眼”:用“势利”的眼光去结交有用的朋友,为事业提供最大的帮助;用“势利”的眼光选择适合自己的爱人,等于给自己的下半辈子上了一把幸福锁;用“势利”的投资策略,赚取种种财富……
  
  等待“被势利”,捆绑式互惠互利
  
  三十岁之前,徐峥一直在上海演话剧,很出名,拿过话剧界最高奖。也就是在最巅峰的时候,他有了投奔北京,向影视圈发展的念头。
  在北京,一切从头开始,从前所积累的人脉和关系,几乎派不上用场。北漂大半年的时间,没有接到像样的角色。窘境之下,朋友们都建议徐峥打道回府,在还来得及的时候继续充当上海话剧界的领军人物。徐峥依然坚守北京,寻找一切突破的机会。
  《春光灿烂猪八戒》不是徐峥北漂后拍的第一部电视剧,但绝对是这部电视剧将徐峥推向了成功之路。当时,投资人并不看好这部无厘头式的作品,承诺的投资迟迟不肯兑付。没有钱,戏没法拍,导演对外发话,谁给拉来投资谁就演主角。当时,娱乐圈还不流行“潜规则”这个说法,“拿钱办事”的做法,被贬为“势利眼”。
  徐峥那时候多少还有点钱,是演话剧时攒的。他流露出去找导演的想法时,身边的朋友都说他疯了,连投资人都不看好的剧本他也敢大把投钱,“名没出利也失”结果显而易见。徐峥觉得“势利”没有什么不好,人与人的交易中,往往需要了解对方的背景资料来降低交易风险,银行乐意把钱借给有实力的企业或个人,警察希望尽快甄别出犯罪率高的人群,没有钱的导演希望遇到有钱的演员做投资,捆绑式收获名利。
  等待“被势利”的徐峥,独自揣着存折去找导演。他把存折往导演的桌上一放,坦白地说:“我要演猪八戒,这是我所有的积蓄,够不够?”导演被徐峥的架势吓了一跳,随后仔细打量了一番徐峥,觉得他无论是长相还是神色,就是这个角色的不二人选。顺势打开存折,上面的数字也刚好够这部电视剧开机了。“势利”的导演紧握住徐峥的手,热情地回答:“这个角色就是你的了!”
  其实,徐峥并不傻。他在作出这个决定前,认真地看过剧本,虽然剧情比较弱智,难以成为经典,但猪八戒这个人物的确非常适合自己去演,并且,这部电视剧的投资并不多,即便是收视率惨淡,收回成本的压力也不大。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还能成就自己。
  “势利”的导演和等待“被势利”的演员结合在一起,谁说不是强强联手?电视剧播出后,收视率超过了大家的预期,分到徐峥手上的红利比片酬还要多出一倍,同时,他也凭该片拓开了自己的喜剧表演事业。
  当《李卫当官》遭遇资金难题时,徐峥再次慷慨解囊,并坦荡大方地对导演说:“作为投资人,有权利要求导演为我加点戏份吧。”结果,导演不仅为他加了戏,还封他为副导演,徐峥着实过了一把导演瘾。
  很多人抨击“势利眼”,但其实人人都有“势利眼”,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有时候“势利眼”是个宝,让大家都在天天努力包装自己,时刻等待利用和被利用,以获取自己的所需利益。
  
  培优“势利眼”,择优而取
  
  娱乐市场,无论是内陆、港台还是国际,评价演员的最高标准不是电视剧,而是电影。电影收益高、用时短,也使得明星趋之若鹜。在拍过很多电视剧后,徐峥也准备向大银幕转型。开始不太顺利,尽管有着深厚的喜剧功底,但依然没有大牌导演请他去拍电影。再说,大导演背后的投资人不是煤老板就是地产商,徐峥的那点钱,人家根本不稀罕。“势利眼”的徐峥,把目光转向了颇具潜质但穷途潦倒的小导演。
  宁浩是徐峥盯上的第一位穷导演。当时,宁浩虽然小有名气,但此前拍过的几部文艺片都是赔本赚吆喝。为了还清债务,不能免俗地转向商业片。《疯狂的石头》就在这种局面下诞生了,刘德华掷地有声地投了2000万使他成为出品人。那时,徐峥和宁浩还不熟,他就别有用心地通过中间人,诱惑般地转告宁浩,他也可以像刘德华那样大手笔,回报暂且可以不谈,只要求能在演员表中出现他的名字。财神爷主动上门,宁浩乐坏了,刚好资金上面还有个缺口。
  只是当时主角都定了,宁浩有点为难。没想到,这反而合了徐峥的意,其实他压根就不想演主角,初涉大银幕演砸了,以后就别想再翻身了。宁浩见徐峥这么一说,就让他客串了一个小角色,还将他的名字排在所有演员之前。徐峥的戏份不多,但因为演得到位,他和主角黄渤都红了。凭借该片,宁浩也“不差钱”了,他觉得徐峥这人不错,两人还成为朋友,不久又邀上黄渤,先后合作了《疯狂的赛车》、《无人区》等卖座电影。只是很少的投入,就让徐峥开拓了新的名利场。
  “势利眼”在传统道德中是个贬义词,但徐峥把它当作一种择优而取的选择。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利眼”,徐峥还参加过一次培训。有位主讲老师是保险界的精英,他说自己刚来北京时,没有什么朋友,业绩做得很不好,在参加上司的婚礼时,他发现被邀请的嘉宾,都是学有专长的社会精英,而且还拥有许多赚钱的商业渠道。于是,他主动出手,靠着比新郎还殷勤的服务,结识了一大批精英人士,随后又通过这些朋友认识了许多成功人士,最后工作业绩直线上升,成为业界精英。讲师的故事,让徐峥受益匪浅,他逐渐明白,做人有一点“势利眼”,实在是一种远见,一种策略。
  后来,有名不见经传的导演想找徐峥投资电影,有的承诺让他出演男一号,也有拍着胸脯向他保证一旦拍成了票房收入绝对过亿。诱惑当前,徐峥冷静地掂量一下导演的分量,再看看剧本的含金量,发现大多数都是被导演夸大其词了。徐峥像个铁公鸡一毛不拔,吃亏的事他不干,再说,如今他已将自己经营成大牌明星了,《嘻游记》、《夜店》、《人在囧途》等多部电影,都有他的角色。
  这种拒绝,让徐峥的“势利眼”声名远播,迅速成为中国轻喜剧电影的标志性人物———抹去了赵本山的乡土,弱化了陈佩斯的夸张,中和了葛大爷的调侃和星爷的无厘头。
  
  交友“势利眼”,学习赚钱好榜样
  
  名利往往走在一起,有了名,势必也得利。一些投资机构、理财机构纷纷找到徐峥,让他把存在银行里的钱投进资本市场,牟取更大的利益。徐峥对投资理财不是太懂,而且每次被那些专业人士说得天花乱坠,有种不真实感。赚钱真像“鸡生蛋,蛋生鸡”那样容易,天下人还奋斗干嘛,把钱直接交到投资客手里,坐享其成不就行了吗?
  徐峥认为,把真金白银交给别人去打理,还不如学习赚钱好榜样。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理财这事,同样适合这个道理。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个个精打细算,有理财头脑,投资眼光,那你肯定也差不到哪儿去。像徐峥这么“势利眼”的人,他身边自然也少不了像他一样“势利眼”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在一块,可以相互介绍一些好项目,自然也会时不时“攀比”一下。
  徐峥有个铁哥们是广告商,在朋友圈子里算是最有经济头脑的一个。徐峥就跟着他学投资。他热衷投资房产,徐峥也跟着:他买东三环的小公寓,徐峥也跟着买;他卖,徐峥也一起卖。后来炒房的风险大了,徐峥又跟着广告商投资写字楼,出手最大方的一次,就是两人共同出资,买了闹市区的一层楼,两年后再转手,价格翻了一翻。经济危机时,房市一跌再跌,炒房客纷纷低价抛售积压的房产,广告商却乘势低价购进好几个单元。徐峥也想跟,可身边的朋友都觉得这太冒险了。徐峥告诉自己:赚大钱本来就是有风险的,再说,还有个常胜将军做榜样。他下定决心,亦步亦趋地跟进,用尽半生积蓄买了好几处房产。榜样的力量果然强大,半年后,全球各地就陆续走出了经济危机的阴霾,房价疯狂上涨,徐峥赚得盆满钵满。
  尝到跟着榜样赚钱的甜头后,徐峥又“势利眼”地在生活中发掘更多富有经济头脑的朋友,别人笑话他“势利眼”,他就回敬一句:“有句歌词不是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嘛,反正活着就少不了交朋识友,不妨多结识一些有益有助的。”徐峥还经常参加一些投资机构举办的交流会,目的也是为了多认识这类朋友。碰到那些特别有来头,人也热情的朋友,张嘴闭嘴就喊别人“老师”。刚开始,这些人还借口“投资有风险”不愿意向徐峥吐露半点投资信息。徐峥也不气馁,有新的电影上映后,第一时间给他们奉送首映场的票。其中不乏一些企业老总,需要为旗下的产品找代言人,徐峥尽可能地在圈中帮他们物色最适合的大牌……渐渐地,这些人被徐峥的真诚打动,开始当徐峥为朋友。
  徐峥积累下来的朋友遍布各行各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特别善于投资和理财:有操盘手,十有八九地能预测出热门股票的走势,徐峥就跟着他炒股、炒期货;有朋友是古董玩家,徐峥就跟着他收藏古董,虽然买过赝品受过骗,但家中也藏有几件绝世稀品;还有朋友在非洲投资原始森林中的木材,徐峥也跟着跑过去,看准了一掷千金……渐渐地,徐峥居然也成为投资理财的好把式,几年下来,这类投资的回报甚至超过了片酬。
  抛开徐峥在影视界的地位,只是用财富去衡量他的成功,也足以令人羡慕。徐峥的心得就是:“势利”一点,结交有用的朋友,将为你的事业提供很大的帮助;“势利”一点,选择适合自己的爱人,就等于给自己的下半辈子上了一把幸福锁;“势利”一点,远离拖你后腿的庸人,实在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势利”一点,与对手要竞争更要合作,双赢才是最圆满的结局;“势利”一点,拉近上司做贵人,平步青云指日可待;“势利”一点,与同事和谐相处,才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本文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违者视为侵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