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风雅苏州 2014-02-09

苏州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二批名录3项,国一批扩展名录4项【附图】 

目录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雷允上六神丸制作技艺)[国一批扩展名录] 
灯彩(苏州灯彩)[国一批扩展名录] 
泥塑(苏州泥塑)[国一批扩展名录] 
古琴艺术( 虞山琴派)[国一批扩展名录]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核雕(光福核雕) 
玉雕( 苏州玉雕)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雷允上六神丸制作技艺)[国一批扩展名录]

苏州雷允上六神丸,是我国中医中药所采用“以毒攻毒”的具有特效的黑色丸状结晶药物,它小若芥子,圆整光亮,服用剂量小,疗效极佳。一百多年来,饮誉四海,其制作工艺分外精细,是吴门医派中的微丸代表药物。

    苏州地处湿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具有卑湿之地的地域性特点,易发瘟疫,温病流行、高发。因此,逐渐形成了有重要影响的“吴门医派”。北京同仁堂的中药大多以大丸的形式作为宫廷用药,而苏州雷允上中药是以微丸的形式,药量小,价格便宜,专门用于为老百姓防病治病。六神丸就是其中的代表药物。

    六神丸自清代同治初年一经问世就享有盛名,其独特的微丸制作技艺是雷允上独到的,包括对原药材的处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六神丸从选材到泛丸到最后成型均是以人工来完成。泛丸是中药的传统工艺,但要泛制成如六神丸这样小如芥子的丸药,一般的中药行业是做不到的。因此,国家将六神丸的处方、工艺均作为保密的要点,严禁参观、介绍。历代传人一脉相承,更好的保护了它原真的工艺传统。

    现代制药技术突飞猛进,中药传统的技艺也逐渐被替代,但是直到现在六神丸还是保持它古老的制作工艺,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

    六神丸的制作遵循传统,其药材、用料及生产方式始终不变,对于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等疾病,用药不多,起效极快,,一百多年来经临床应用,享有“疗效如神”的美誉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

    六神丸是中医药不断发展的产物,治疗针对性强,价廉效高,在保护的基础上,始终保持者原来的制作状态和价值。


灯彩(苏州灯彩)[国一批扩展名录]
 
 
苏州灯彩是传统的民间艺术,在人们娱乐文化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灯展、灯会”,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节日庆典活动中,能增添节日热烈的气氛,表达美好的愿望,能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

    苏州灯彩制作可追溯至南北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之久),且盛行于历年的“上元”灯会。随唐宋元明清的历史发展而品种愈多,技艺益精,与人们结下了千年的不解之缘。

    自明朝以来,苏州灯彩的制作具备了全国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以苏州古典园林亭台楼阁为范本的造型灯体,以苏州上乘丝绸为面料的灯身,以吴门画派技法绘制的灯面,加上以唐代“华胜”再现的苏州套色剪纸的灯花为一体的苏州灯彩,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在全国久负盛名。

    苏州灯彩门类齐全、品种丰富、色彩雅丽、造型独特、工艺细致、制作精良,是全国仅有能保持挂灯类、壁灯类、座灯类、大型艺术灯彩、人物灯彩组合景等五大类120余品种制作(从小到10公分左右,大到30多米不等的艺术灯彩)的地区。

    苏州灯彩每个品种的工艺各有特点,各具特色,每件灯彩每件作品,迄今仍采用手工制作,而扎架、裱糊、剪纸、绘画、装饰由于色彩、规格不一,须上下衔接,道道把关,沿袭了传统历史表现手法和吴地文化元素。

    苏州灯彩包涵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融入造型、剪纸、绘画、色彩等多种工艺手法,形成了一门独特的系统的手工制作技艺,是一种综合工艺美术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


泥塑(苏州泥塑)[国一批扩展名录]

苏州泥塑起源于历史文化古城——苏州。苏州是长三角洲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国家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苏州泥塑与潮州浮洋泥塑、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并称为中国四大泥塑,有着悠久、辉煌的历史和显赫的地位。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苏州泥塑确定了鲜明的特点和坚定的泥塑地位。

    苏州泥塑不但苏州泥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型泥塑,即庙宇的神佛塑像,称“苏帮”泥塑;另一类是泥塑小品,即虎丘泥人。

    苏州神佛塑像是传统工艺的一种,其作品以细腻、传神、雅致而著名。泥塑最大的优势是取材方便,一般取当地的山泥,接着就是钉骨架、配制泥(将泥进行粗、细加工)、上泥、彩绘或装金,每个大步骤里面还分若干条小步骤。完成一件作品起码要一两年。苏州大型泥塑既融合了雕塑、色彩、图案、绘画等艺术,又涉及光学、透视学、力学、建筑学、材料学等学科。已经成为了一项技艺独特的传统民间工艺。

    虎丘泥人是苏州泥塑的一种。之所以称作虎丘泥人是因为所需泥土取自虎丘周边的粘土,叫滋泥,这种土黑、细、粘,非常适宜做小品泥人。虎丘泥人最大的特点是写实性强,一般高约10-15公分左右,以戏文为主题的居多。但现如今,随着老艺人的离世,技艺高超的虎丘泥人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捏相即塑真,用各种颜色的泥对着客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人物特点,并当场捏出来,人物特点鲜明,惟妙惟肖,捏出的人物即形似,又神似。这种境界是很多做泥塑的艺人向往的。但这种绝技在失传百年后,现在终于在苏州民间工艺美术家朱文茜手中恢复了。

    苏州泥塑是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也是研究中国雕塑艺术的珍贵资料,更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它集民俗、宗教、雕塑、绘画、书法等于一身,并具有艺术、历史、观赏、收藏等价值,因此它的良好发展,对于今天民族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具有较大的意义。


古琴艺术( 虞山琴派)[国一批扩展名录]

常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很深的渊源。古琴是常熟的象征,常熟古名“琴川”,穿城而过的七条河流,如古琴之七弦,吟诵着“言公家在旧琴声”的美妙诗句。常熟是言偃故里,这位南方夫子在中国南方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石,也使常熟有了弦歌之习武,成为古琴之乡。明末清初严天池创立的“虞山琴派”,四百年来盛传不衰,影响深远,被后人誉为“古音正宗”。之后,徐青山、吴景略等虞山派古琴大师为古琴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1984年,虞山琴社恢复活动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虞山琴派生机盎然,新枝勃发。2004年,常熟市被江苏省文化厅命名为“古琴之乡”,同年被国际民间艺术组织亚大分会命名为“古琴之乡。

    为进一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古琴艺术这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历史文化名城的品位和知名度,形成虞山琴派立体化的保护平台,2005年,常熟市人民政府在明代著名藏书楼“脉望馆”建立了“虞山派古琴艺术馆”。

    虞山派古琴艺术馆、虞山琴派艺术工作室、虞山琴社、虞山少儿古琴社等完整的组织机构及立体教育体系的建立,集展示、研究、交流、培训于一体,为虞山琴派的传承和发展营造更为广阔的空间。


民族乐器制作技艺(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
 
唐朝曲项四弦琵琶
(苏州民族乐器一厂有限公司根据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收藏之实物而仿制)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技艺精湛,蜚声中外。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地方风格。其代表作品有二胡、阮、古筝、琵琶与恢复失传的箜篌、编钟,还有冠以“苏”字的“苏笛”、“苏箫”“苏锣”、“苏鼓”等。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的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吴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十分发达,为青铜乐器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1964年江苏陆合程桥东周墓出土了“臧孙”编钟九枚。正面有铭文,其中有“攻吾欠”两字,据考证“攻吾欠”即“勾吴”。这组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吴地乐器。

    从1991年在本市吴县长桥镇长桥村的一处战国墓葬中首次出土的一件在国内也极为罕见的木漆古琴(七弦琴)来看,早在两千多年前生活在先秦时期的吴地先民,就有着自具特色的民族乐器。

    苏州的民族乐器造型优美、工艺精细、漆泽光亮、音色优美。

    造型优美:民族乐器集工艺特色和演奏于一体,既考虑使用的方便实用,又考虑了每件乐器的秀美造型及装饰的民族特色。

    工艺精良:每件民族乐器的制作从选料、配料、木工制作、打磨、油漆、装配、定音等每道工序均细致周到,无懈可击。

    漆泽光亮:乐器的油漆工艺要通过几十道工序的精工细作使其外观尽善尽美,达到似漆非漆的效果,使演奏者手感光滑,顺畅。

    音色优美:乐器的优劣,不仅只表现在外观上,最重要的一环是乐器的音质、音色。音质要深厚丰满、穿透力强,音色要甜美、纯净、圆润、明亮、平衡,还要适合演奏者的风格与审美。

    苏州民族乐器特色为:造型优美、简练,结构合理、不繁琐,做工精巧、一丝不苟,格调典雅、不落俗套,音色甜美、纯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充分表现了苏州民族乐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而这种内涵和风格乃是中国民族乐器的精粹和灵魂。

    苏州民族乐器是中国民族乐器制作的典范,1984年虎丘牌《红木专业二胡》荣获中国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奖,同年又获国家质量银质奖(不设金奖,行业最高奖)。2002年对原失传恢复的箜篌进行了改革,使其音域更宽广,音色更甜美,转调更完善。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4年5月获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特别金奖,同年7月获国家专利。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精神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修养的提高,苏州的民族乐器将为祖国的文艺大舞台中增光添彩。


核雕(光福核雕)
 
 
苏州核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明代文学家魏学洢的散文《核舟记》记述了明天启年间常熟王叔远在不满一寸长的桃核上雕刻出《东坡游赤壁》的场景,被惊赞为“灵怪之材”。清代乾隆初年,苏州微雕艺人杜士元同样用桃核雕刻了《东坡游赤壁》,他在小船上增雕了船工,被当时称为“鬼工”。

    核雕是苏州地区独有的民间艺术,光福是近代核雕的发源地。

    目前传承下来的核雕技艺,主要以橄榄果核为材料,橄榄核来自广东一带的“乌杭”品种,质地硬而细腻。有了好的材料才能制作出好的工艺品。苏州核雕工艺精巧,作品造型活泼,立体感强;线条明晰,人物有神,风格细腻,集中反映了苏州工艺雕刻“精、细、雅”的神奇魅力,是我国微雕杰出代表。

    核雕的技巧以浮雕、圆雕和透雕为主,外形基本保持果核的原形。核雕形式有三个系列:珠串式、坠件式和摆件式。所反映的题材一般有四个系列:吉祥如意系列、神仙人物系列、民间民俗故事系列和山水园林系列。精美的核雕工艺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技艺价值、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核雕技艺从明代开始,走过了发展→繁盛→衰退的历史阶段,由于改革开放,近五年来才走上了复苏时期。但由于核雕市场萎缩,消费群体缩小,技艺流失等原因,目前从事核雕的艺人还是很少,核雕技艺亟待保护。

    现仅存的苏州光福核雕基本为传承殷氏一派,其中第三代传人中的佼佼者,如陈素英、董兰生、周建明、须培金等,他们的作品有很高的造诣,并在全国乃至国际赛事中获奖。陈素英的核雕《东坡38人游舟》2005年荣获第二届中国民间工艺品博览会金奖,核雕《山水楼阁图》荣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代表了苏州核雕在传统技艺领域中的位置。


玉雕( 苏州玉雕)
 
 
历史上“苏帮”玉器闻名海内外,在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中,便有“良玉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之说。明代以后,苏州的玉工人才辈出,如贺四、刘谂、王小溪、陆子刚等的技艺均名振京师,誉满四方。乾隆年间,宫廷专设造办处琢玉坊,几次召取苏州玉工赴京为宫廷制作玉器,以后这些玉工就在北京安家落户,从此“苏帮”玉器声名远播,饮誉四海。

    苏州玉器的主要产品有平面花片和立体摆件。平面花片又有平面浅琢和打眼挖花之分,有圆片、明圆、门条,刻花等品种,内容题材丰富,常见的有“吉祥如意”、“竹梅双喜”、“全家福”等。立体摆件有炉、瓶、仕女和鸟兽等,尤以仿古炉瓶更见工巧,不论方圆团扁,均见古雅有致,在造型上讲究头、颈、肩、腹、足的整体和谐,膛子厚薄要求一律均匀、口盖抿合,图案文饰举凡螭龙、瑞兽、蒲文、回纹,都要求点缀、疏密、转折、粗细一如古器。

    玉器制作要经过选料、开料、设计、雕刻、抛光、上蜡等多道工序。玉器制作讲究因材施艺 ,雕刻是一边设计一边制作,特别是巧妙利用材质的天然颜色,全凭艺人的匠心独运,抛光要保持雕刻的原汁原味,细部刻画必须一丝不苟。

    苏州琢玉具有“空、飘、细”的艺术特色。空,就是虚实相称、疏密得当,使人不觉繁琐而有空灵之感;飘,就是造型生动,线条流畅,使人不觉呆滞而有飘逸之意;细,就是琢磨工细,构思精巧,使人不觉粗犷而有巧夺天工之美。

    玉器不仅具有艺术价值、经济价值、更具有收藏价值。一块玉石经过艺人的“琢”和“磨”,对玉料进行艺术加工后才能成为一件艺术品,而且越是上好的玉料,越是技艺高超的加工,其价值越高,有的精品、珍品可以成为国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