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好人总是受气

 止喧 2014-02-10

                           为什么好人总是受气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或听到好人受气。受气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其中一些是我联想到体育运动中的一个思维方式(具体名字忘了),估测叫“惯性思维定式”吧。

    用打乒乓球做例子,一方朝某个方向连打三次,尔后突然变向,对方往往来不及反应。也就是对方在某方向形成了“惯性思维定式”。生活当中不少做好事、善事的人或事,往往给受惠者形成了“惯性思维定式”,从而产生“负效应”。有两个事例记录在此以佐证。

    其一是在某杂志上看到的:一个美国公司的老板,其公司门口有一名长年乞丐,此老板每天上班时给乞丐一美金,坚持了数年。一天自己身上没带一美金,就给了乞丐五十美分。结果是乞丐追上他要一美金,并说老板克扣了他的生活费。

    其二是本人听到的亲身经历,那是十多年前,我到企业进行企业“治乱减负”的工作检查。在一家民企听到了这样一件事:该企业占某村土地,企业每年除完成合同外,还给村上以赞助。另外,由于效益不错,此经理是名残疾人,还想为村上多做点善事,就给村上的困难户每年过年几斤羊肉,以及粮油。连续三年定时定量送到了困难户的手中。当年由于企业不景气出现了亏损,对于困难户的照顾不是不想给了,而是晚了几天。结果这期间有的困难户就找上了门,问为什么还不给他们的东西,是不是不想给了。经理说,可能听到企业困难,害怕给不了他们。本来做点好事,现在成了应该的了。你要是不给,就要挨骂了。

    做好事、善事得不到回报也就罢了,还挨骂,当然生气。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多年来,看到许多这样的现象,经思考得出:这就是“惯性思维定式负效应”。

    一个受惠者,当第一次得到好处时心存感激,因为是得到了意外的收获。第二次得到同样的帮助时,感到又有了,不错。第三次再得到后,就形成了定式,认为这是一直有的了,将其纳入了自己的预算和计划。如果这时突然断了,那么收获的预期落空,心理上必然产生失落。象上面那两例就向你要。而多数因为不是法定的欠债,不去或不能要的,心理上又不舒服、不满意,没办法,只能找一些其它的理由骂人。被骂者能不受气吗?

    这种“惯性思维定式负效应”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很多。比如一个人做十件事,九件都好,一件(不论什么原因)没做好,而恰恰这一件人们印象很深;家庭生活中,几个子女做事多的,为家里付出多的,往往是受气大的;另外在其它方面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如: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也存在这种现象,送礼的收礼人往往记不住,没送的领导却记的清;等等。

    对于这种现象,开始我以为是道德问题。后来看到的多了,认为是社会文化问题。当看到美国也出现这样的现象时,使我深入思考,原来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这不是什么文化问题,起码主要不是,而是一种思维方式问题。一件同样的事物,对某人连续重复的刺激,其意识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定式,而由此导致其负效应。双方之间不能说谁对谁错,就是一种思维方式产生的负效应。

    为了避免或减少“惯性思维定式负效应”的产生,不使好人受气。我们的文化确有可借鉴之处,如“有再一、再二,没有再三、再四”。受惠者把每次都当作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这样能产生更多的快乐,增加幸福感。当然更要杜绝一切腐败丑恶现象。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生活更加美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