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地名的人文内涵

 风雅苏州 2014-02-10

是故事,文脉,也是遗产有这样的感受:在一条改造后连接了几十条老街巷的巨长马路上找目的地,相比从前每一小段路就会出现一个相应的名称来指代,要难找得多,因此,为了指代清楚,老苏州们往往会这样补充说:“从前干将坊那一段”,或“从前松鹤板场那里”…… 

就像一个新地名不会很快就被人们熟记一样,苏州的老地名,因为曾经很多老故事的载体,是苏州古城文化的记忆库,也不会随着老街巷的一旦消解, 就很快淡出记忆 。

但,这种隽永的人文现象,毕竟在随着老地名的越来越少,而渐渐模糊; 毕竟因为从前的老街巷已淡出人们的生活,而渐行渐远 。

如果我们珍惜,请尽量让这些老地名,成为我们的新住宅区名好吗;如果我们喜爱,请尽量让这些老地名,成为我们周围的绿地名称好吗 

因为,苏州的老地名,连接着一座千年古城的文脉,是另一种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 。
———编辑 

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关注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扇文化、服饰文化、烟具文化,似乎什么都可以挂上“文化”两字,其实苏州很多的老地名、历史地名,倒是最应归入“地名文化”之列的,因为它有内涵、有底蕴,与苏州的地方历史文化直接相关,蕴涵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与苏州历史人物掌故有关的地名,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国。 

阊门内至德庙桥,系因筑于泰伯庙前而得名,泰伯乃奔吴始祖。孔子曾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三以天下让……”苏州人当然也要纪念这位先贤,纪念性建筑尚有阊胥路南泰让桥、乐桥东让王庙。 

锦帆路乃吴宫子城围城河“锦帆泾”遗址,因吴王曾在此泛锦以游而得名; 

干将坊则因其正东有干将墓、干将门(即相门)而得名; 

胥门内伍子胥弄则因伍员居宅而名; 

阊门内专诸巷则系巷内原有刺杀王僚的勇士专诸墓之故而命名; 

城西木渎则因吴王建造姑苏台时运木,木塞于渎而得名; 

灵岩山下直达胥口的河流,俗称箭泾,亦称采香泾,乃因吴王种香于香山,令美女往来采香而得名; 

横塘境内的越来溪,分明在告知后人,经过卧薪尝胆、十年生聚的越王勾践,是从这里进攻吴国,最后复仇灭吴。 

苏州城北的蠡口、城南的蠡市,均与越相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密切相关。 

黄埭乃因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黄歇于此治水而名。 

木渎西之藏书则因汉会稽太守朱买臣未显时,常采樵读书,藏书于穹窿山破庙中而得名,至今穹窿山上尚有朱买臣读书台遗址。 

拙政园东有条南北向的百花巷,是因东汉顾训五世同堂,家有百口而名; 

山塘又称白公堤,乃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修筑此堤而名; 

闾丘坊之成名与苏东坡有关,苏轼为杭州刺史时经常来苏州,曾说过两句名言“苏州有两邱,不到虎邱,即到闾邱”,“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已成为虎丘旅游推介的广告语,东坡念念不忘的另一丘则是指朝议大夫闾丘孝终,东坡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闾丘任黄州太守,两人诗赋往来,甚为相得。闾丘辞官后返苏,东坡常去探望,因其所居之巷口立有牌坊,人们便称之闾丘坊; 

王废基(讹作皇废基)处原为姑苏王张士诚王宫,张兵败纵火将它化为灰烬,于是就有了王废基之名; 

学士街乃因明代大学士王鏊之子为其父建造一处养老之所怡老院而得名,还有一条横巷天官坊,据说也是因房子的主人即王鏊位至天官而得名; 

乐桥北侧的尚书里则因其主人吴宽在成化年间连中会状,官至礼部尚书而得名; 

文衙弄为文征明曾孙天启间状元文震孟所居; 

申衙弄乃“太平宰相”申时行住宅之一而名; 

三元坊则因乾隆年间,苏州钱棨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苏州知府奉诏建了三个牌坊而得名; 

双林巷则由天启间,文震孟同族兄弟二人,同榜进士而得名;事有凑巧,清同治年间,巷内吴氏兄弟吴大澂、吴大衡亦同榜入翰林; 

五卅路是因为1925年苏州各界为声援“五卅运动”捐款,事后用被上海总商会退回来的款项修筑了从言桥到十梓街一段马路,取名五卅路以示纪念。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苏州古典园林甲天下,是苏州最耀眼的“明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当之无愧。苏州古典园林有赖以存在的人文环境,苏州古城建城2500多年以来,城址基本未变,顾颉刚先生认为苏州城为全国第一古城。第21届遗产中心主席团会议也曾建议中国政府考虑申报苏州古城,认为苏州的文化价值远不至于四个园林。数以千计具有独特风貌的小巷,就是苏州古典园林赖以存在的人文环境,而小巷的巷名,既是时间的见证,也是历史的化石,一个个地名中蕴含了苏州的昨天和前天。 

对苏州的古地名的记载考释,除了一些旧方志外,最为翔实的当推王謇先生的《宋平江城坊考》,该书对宋《平江图》碑上65座坊表、314座桥梁、还有公署、军寨、学校、楼台、亭馆、园第、寺观、祠庙、坛墓、河流、湖泊、山陵、古迹等610余处名称的称谓、方位、沿革等,一一加以考订。 1982年,苏州市地名委员会曾编过一本《苏州市地名录》,其中有“重要地名来历及含义”;1995年出版的《苏州市志》专门设了一卷“城巷河桥”,也较全面地反映了苏州古城地名的现状。张家港史志办编辑了一套《张家港市乡镇地名志丛书》,以撤并前的乡镇为单位各编地名志,较好地保存了城市化进程中,最基层的村镇地名面貌,为后世提供了一笔蕴藏丰富文化内涵的历史遗存。 

旧地名不断消亡,新地名逐渐涌现,这是历史的必然。横贯姑苏城的干将路,一条街中,自东而西将33条古巷名融入一街,其中包括相门路、狮子口、新学前、濂溪坊、松鹤板场、干将坊、铁瓶巷、镇抚司前、通和坊,以及沿路两侧的升龙桥下塘、顾亭桥下塘、桐桥东路、司长巷、多贵桥巷、桐桥浜、言桥下塘、后梗子里、梗子里、广福里、祝家桥巷、登平里、紫兰巷、豆粉园、打线弄、双成巷、鹰扬巷、大八良士巷、小八良士巷、顺平里、太平桥弄、郎中里、升平桥弄、乘马坡巷等。 

苏州近年来新建成的城东护城河东纵贯南北的莫邪路,也将原相门北河沿、后庄、庄先湾、北栅头等一大批地名消解“吃掉”了。虽然此路名较之珠江路、长江路等来,要有个性得多,至少与苏州历史名人有关,意在与干将路相呼应,但毕竟由于消解了从前的老地名,很多民间的记忆和故事,也就找不到相应的地理方位。 

从地名文化的角度,笔者认为,因街巷的大规模合并而流失了相应的地名,是一大遗憾。譬如,一条7公里长的干将路,使用了超千的门牌号,也不合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古城风格。盲目改名更不可取,以苏城北面的陆墓古镇为例,得名于唐宰相陆贽之墓,如今改为陆慕,说是为了好听点,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殊不知,宰相葬地本就属于风水宝地,改称陆慕反而遮盖了此地的历史底蕴。 

总之,别让承载我们苏州传统文化的地名过早过快消亡,是我们苏州子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