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老地名:跨越历史的城市元素

 苏迷 2011-07-24


苏州老地名:跨越历史的城市元素

作者:李婷 日期:2010.03.16 来源:新民晚报 版次:B-3


苏州老地名:跨越历史的城市元素
    苏州每条街巷路名,都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或是一位名人,或是一个事件,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个标识,或是一则民俗……
    留住老地名,也是留住历史文化。
    
一些老地名消失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随着古城区道路拓宽、街坊改造,一些富含苏州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老街巷地名也随之消亡。
    干将路上曾有一条铁瓶巷,据传唐朝时曾有仙人挟铁瓶仰卧于此地,后仙人远去却留下了铁瓶。清末民初,铁瓶巷内有名震江南收藏界的顾家“过云楼”和顾氏花园“怡园”,与顾家一巷而隔的,则是另一大型建筑群“任宅”。如今的铁瓶巷,已经是干将路上一段车水马龙之地了。
    新市路拓宽时,居其西的梅家桥弄被“兼并”。梅家桥弄得名是因为宋朝大诗人梅尧臣晚年曾居于此。今天知道梅家桥弄的,只有当年的老住户了。
    纵观苏州的历史,泰伯让王奔吴留下了胥门外的泰让桥,胥门边的伍子胥弄,汉代名人朱买臣住过的碧凤坊内窑基弄,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兴修的山塘街俗称白公堤,宋代范仲淹的范庄前,文天祥的文丞相弄,苏东坡的苏公弄,元末张士诚的皇废基,天下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的唐寅坟,辛亥革命后有了表达追求“民主自治”的民治路。2500多岁的苏州,完整地保存着同样2500多岁的地名谱。
    但是,确有不少老地名已烟消云散了。仅一条干将路上,消失的老街巷就达20余处。
    
老地名需立法保护
    苏州每条街巷路名,都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文化。现在街坊改造中,将许多街巷合并为一个名称,消灭了原来一些街巷的文化元素。而苏州正是以街巷文化为特色的城市,街巷虽短,并不妨碍现代化的进程,却保住了苏州的历史文化血脉。
    “老地名是苏州古城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深爱着苏州古城的市民徐刚毅对老地名一往情深。当得知《苏州市地名管理条例》已通过并正式实施时,他高兴地说:“这是一件大好事,老地名的保护更有希望了。”
    许多市民建议,苏州市地名委员会应邀请更多地方历史文化专家参加。道路命名或改名,应登报公示及上网征求意见。通过严格的法定操作程序,以确保街巷路名、新村名、桥梁名具有苏州的历史文化特质,使苏州的历史文化血脉相承,在地名中流传久远。
    
“复活”老地名?
    苏州市地名办的一位负责人介绍,一条道路拓宽后,原来几个老地名必须合并的,合并原则是:在规模上保大舍小;在知名度上保高舍低;在年代上保长舍短;在品位上保雅舍俗。比如三多巷与书院巷合并,保留书院巷。
    恢复一些老地名。如平桥直街,是苏州古城内一条很重要的历史地名,过去被并入五卅路,如今已恢复了平桥直街。“能不能考虑一下天赐庄呢?”徐刚毅说,天赐庄得名于南宋初年,宋高宗赵构将该处田庄赐给了抗金名将韩世忠;太平天国后,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来华传教,在天赐庄上建起了圣约翰教堂、东吴大学和博习医院。“这是苏州第一块迎来西方近现代文明的基地,拥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如今并入十梓街,太可惜了。”  李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