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桓公十一年

 传统文化网站 2014-02-11

 

【原文】十一年春,齐、卫、郑、宋盟于恶曹。

楚屈瑕将盟1、轸2。郧3人军于蒲4骚,将与随、绞5、州6、蓼7伐楚师。莫敖患8之。鬥廉曰:“郧人军其郊,必不诫9。且日虞10四邑之至也。君次11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莫敖曰:“盍请济12师于王?”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成军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

郑昭公之败北戎也,齐人将妻之,昭公辞。祭仲曰:“必取之。君多内宠,子无大援,将不立。三公子,皆君也。”弗从。

夏,郑庄公卒。

初,祭封人13仲足有宠于庄公,庄公使为卿。为公娶邓曼,生昭公,故祭仲立之。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生厉公。雍氏宗有宠于宋庄公,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亦执厉公而求赂焉。祭仲与宋人盟,以厉公归而立之。

秋九月丁亥,昭公奔卫。己亥,厉公立。

【译文】十一年春,齐、卫、郑、宋在恶曹结盟。

楚国的屈暇打算和贰国、轸国结盟。郧国人驻军于蒲国的骚地,准备与随国、绞国、州国、蓼国人共同征伐楚国军队。莫敖很担忧。鬥廉说:“郧国人驻军在其郊野,必然不戒备。而且日益料想四国军队的到来。君主靠近郊郢以抵御四国军队,我以精锐之师连夜到达郧国,郧国有料想之心而且自恃有城墙保护,不会有斗志。如果击败郧国军队,其余四邑必然离散。”莫敖说:“何不向楚王请求帮助?”鬥廉回答说:“军队获胜在于和谐,不在于众多。商国敌不过周国,您是有所听闻的。平定军队出发,又何必要帮助呢?”莫敖说:“占卜一下。”鬥廉回答说:“占卜可以决断疑惑,不疑惑又为何要占卜呢?”于是出发在蒲国骚地打败郧国军队,随即结盟后回国。

郑昭公打败北方戎国后,齐国人想把女儿嫁给他,昭公推辞了。祭仲说:“必定要娶,君主多有内宠,却没有强大的后援,将不能继承君位。其他三个公子,有可能都是君主。”郑昭公不听从。

夏,郑庄公去世。

当初,祭地封人仲足受庄公宠信,庄公使他为卿大夫。祭仲为庄公娶了邓曼,生下昭公,所以祭仲要立他为君。宋国的雍氏把女儿嫁给郑庄公,叫雍姞,生下厉公。雍氏女受宠于宋庄公,所以引诱祭仲而把他抓起来,说:“不立突为国君,你就会死去。”雍氏还抓了厉公索取财物。祭仲于是与宋国人订立盟约,让厉公归国而立为国君。

秋九月丁亥日,郑昭公逃奔卫国。己亥日,郑厉公立为国君。

【说明】本篇所记之事发生在公元前701年,周桓王十九年期间。主要记述了三件事,一是齐、卫、郑、宋在恶曹结盟。二是郧国人准备攻打楚国,不料鬥廉先发制人,偷袭郧军,取得胜利。三是郑庄公去世,郑厉公依靠宋国势力成为郑国国君,逼迫郑昭公外逃。

——————————————————

【注释】1.贰:(èr)古国名。故地在今湖北省应山县境。《左传·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

2.轸:(zhěn)古国名。故地在今湖北省应城县西。《左传·桓公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

3.郧:(Yún)古国名。在今湖北省安陆县。春秋时为楚所灭。《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说文》:“郧,汉南之国也。”

4.蒲:(pú脯)古国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省隰县西北。《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

5.绞:(jiǎo)古国名。在今鄂西郧阳一带。《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顾祖禹《读方史舆纪要·历代州城形势》:“绞,在湖广郧阳府西北。”

6.州:(zhōu)古国名。故域在今湖北省监利县。《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

7.蓼:(liǎo)古国名。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北有蓼城冈,即古蓼国之地,其境内小河即称蓼水。《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庄子·应帝王》:“天根游于殷阳,至蓼水之上。”

8.患:(huàn)《管子·大匡》:“夷吾之所患者,诸侯之为义者莫肯入齐。”《易·既济·象》:“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论语·学而》:“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国语·晋语》:“患货之不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患秦兵之来。”《说文》:“患,忧也。”这里用为担忧、忧虑、害怕之意。

9.诫:(jiè戒)《易·比·九五》:“禽邑人,不诫,吉。”《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曰虞四邑之至也。”《资治通鉴·周赧王三十一年》:“天、地、人皆告矣,而王不知诫焉,何得无诛?”胡三省注:“诫,与戒同;戒,警救也。”《玉篇·言部》:“诫,警也。”这里用为戒备、警惕之意。

10.虞:(yu)《书·大禹谟》:“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书·西伯戡黎》:“不虞天性,不迪率典。”《诗·大雅·抑》:“用戒不虞。”《诗·大雅·云汉》:“祈年孔夙,方社不莫。”《诗·鲁颂·閟宫》:“无贰无虞,上帝临女。”《管子·臣乘马》:“虞国得策乘马之数矣。”《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孟子·离娄上》:“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这里用为猜度,料想之意。

11.次:(cì刺)《易·夬·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易·姤·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书·泰誓中》:“惟戊午,王次于河朔。”《左传·僖公十九年》:“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孔颖达疏:“次,谓水旁也。”《论语·述而》:“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广雅·释诂三》:“次,近也。”这里用为靠近之意。

12.济:(jì技)《书·君陈》:“必以忍,其乃有济。”《诗·大雅·棫朴》:“济济辟王,左右趣之。”《管子·宙合》:“毒而无怒,此言止忿速济也。”《老子·五十二章》:“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荀子·不苟》:“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淮南子·览冥》:“杀黑龙以济冀州。”《后汉书·荀彧传》:“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资治通鉴》:“以济大事。”这里用为帮助之意。

13.封人:官名,主掌典守边疆的长官。被分封在边界的官员。《晏子春秋卷一·内篇谏上第一》:“景公游于麦丘,问其封人曰。”《论语·八佾》:“仪封人请见。”《荀子·尧问》:“缯丘之封人见楚相孙叔敖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