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一杆尊贵的拐棍――鸠杖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4-02-11


张家成

手杖,乡村人习惯叫拐棍,应该是人类早期就开始使用的生活用具之一。遥想远古时期,先民们在树林里就地取材,用石斧砍斫一根木棍,用来敲掉树上的果实,击打驱赶野兽,也用来扶持身体防止摔倒――带有拐把的更实用。后来,带有拐把的手杖成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用具,中国古代的贴切别名叫“扶老”;“杖藜而行”的生活图景也成为高人韵士诗歌中的意象。本文所说的鸠杖,独特而尊贵,承载着我国悠久的尊老养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重大的社会政治价值。

所谓“鸠杖”,就是在手杖的扶手处雕饰成一只斑鸠鸟的形状。汉初,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才有资格享受,成帝建始年间,降到70岁以上老人。每年秋季,由地方的县、道政府调查户口,登记高龄老人,举行授杖礼,给老人授予鸠杖。《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述:

“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王杖),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九)尺,端以鸠鸟为饰。鸠者,不噎之鸟也,欲老人不噎。”

这种做法,显然延续着周代 “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礼记 月令》)的传统。敬老尊贤,是中国古代农耕社会形成的社会心理、道德风尚和舆论环境,是生生不息延续的大传统。在中国农业伦理社会,老人中的贤者,是知识、经验、权威和智慧的化身。因而,敬老尊贤,是上至帝王、下至民众普遍践行的道德规范。

王杖饰鸠首,象征着老人饮食如鸠,不噎着,表达一种健康祝福。对于把皇帝赐的王杖杖首雕刻成斑鸠鸟的形状,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中还记载了另一种说法:据说汉高祖刘邦和项羽在京索之间打仗,刘邦被打败了,项羽紧追不舍,情急之下,刘邦躲进树林中,当时正好有斑鸠鸟在树上鸣叫。项羽的追兵赶到,便判断树下无人,因为如果树下有人斑鸠鸟就不会安宁的在树上鸣叫。于是刘邦得以脱险。等到刘邦当了皇帝,为了感恩于斑鸠鸟,故制作鸠杖赐老人。不过对这种说法不可全信,因为有的文献记载,早在周代就有鸠杖了。

“鸠”字,古语中含有“安定”义,皇帝赐老人鸠杖,包含有促进社会安定的政策预期。养老牵涉到千家万户,如果整个社会形成了“老有所养”、“老有所终”的良好风尚,必然有利于民生,有利于社会安定。

“鸠”还与“九”(久)同音,“九”是中国的吉祥数字,老人扶鸠杖而行,健康长久,自是一派美好的长寿吉祥之象。在汉代的画像石《养老图》、《尊老图》中,可以看到老年人持扶鸠杖的祥和情景。

尤为珍贵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如甘肃、新疆、河北、江苏、广西、湖北、山东等地陆续出土了一批鸠杖的实物。甘肃武威磨嘴子13号汉墓出土1根鸠杖,杖长1.81米,木鸠身长18厘米。18号汉墓出土的一根鸠杖,杖长1.94米,木鸠身长19厘米。新疆吐鲁番出土的鸠杖,通体涂黑,长1.74米,杖头是一只雕刻精致的木鸠,身涂少许红色,口衔红绶带。1984年五坝山墓群23号墓发现一根鸠杖,杖长2.1米,握手处光泽明亮,杖头一只鸠鸟置于其上。1972年在旱滩坡墓群一座东汉早期的墓群中出土的一根鸠杖,置于棺前,鸠鸟喙略残作蹲伏状,张口含食。1987年又在这里发现的汉墓中也出土了一根鸠杖,保存完整。

汉代朝廷对鸠杖这种王杖功能作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将授杖、持杖、用杖纳入法治轨道。1959年和1981年在磨嘴子墓中先后两次发现了汉代朝廷为高年老人赐鸠杖的《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册》木简。《王杖诏令册》保存完整,全文近600字,用26枚木简书写而成,具体内容涉及到多项受法律保护的待遇,可以说,《王杖诏令册》是汉代的一部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诏书宣告,持鸠杖,比节,比六百石。比,是相当的意思。在西汉诏书中宣示:“高年赐王杖,上有鸠,使百姓望之,比于节”,持王杖相当于持节,体现了皇帝尊老的旨意。诏书规定:“年七十以上杖王杖,比六百石,入官府不趋。”此处比六百石,即相当于六百石之官吏,这便给予了持杖者福利待遇。汉代“六百石”既是秩名,也是官阶。六百石的官职为卫工令、郡丞、小县县令。有了朝廷许给的“六百石”,持王杖进入官府,不必趋俯(低头碎步),等于同当地长官平起平坐了。

诏书中规定,受杖老人不但允许“出入官府、郎第”,还准许“行驰道旁道”。驰道是皇帝专用的,绝对禁止其他任何人行走。即使是皇帝的儿子,也同样在禁止之列。然而,70岁以上老人持鸠杖,却能行走驰道的旁道,这是极高的优待。

诏书明确规定严禁对高年老人擅自征召、系拘,也不准欺殴辱骂,如有人(包括地方官吏)敢违犯者,全都“应论弃市”。惩处如此严厉,正是确保持杖人应当享受的权益。东汉时,汝南地区云阳白水亭长张熬,殴辱了持有鸠杖者,还拉他去修治道路。这可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件。汝南太守都判决不了,上报廷尉。汉代廷尉,相当于现今的最高法院院长,也不能决断,只好奏闻皇帝。皇帝的回答很简单:还议什么?就该弃市。弃市是公开执行死刑。判处弃市,用意也在警醒臣民。

另外,《王杖诏令册》中对于困难人群也有一定人性化的保护政策:年满60岁以上且无子女的鳏寡老人,从事商业经营不必纳税,种田不必缴田赋,允许开设店铺售酒;如有人愿意奉养此类老人的,可以得到政府特殊的“扶持”。

诏书还要求地方官吏及时给持杖者整修王杖。木鸠雕刻精致,多为髹漆。经常使用,难免有损坏,所以诏书要求“王杖不鲜明,得更缮治之”,或者更换。唯有这样,才能“使百姓望见之”,够得上“比于节”资格,如若既破又损,则有碍皇帝“比于节”的王杖的尊严。这样的规定,可谓注重细节,极具操作性。

武威市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当地出土的鸠杖钟爱有加,不仅收藏于博物馆,还形之于城市雕塑。今天,我们走进武威市步行街文化广场,可以看见一座长寿老人手持鸠杖的雕塑。老人神态安祥,盘膝而坐,右手握住鸠杖。鸠杖高出头顶,鸠鸟安然而立。老人的身旁,有小童倚背探头,老少相依,温馨祥和,向世界讲述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尊老养老文化。

这座雕塑在我们这个时代出现,是一个标志:标志着中华民族久远的尊老养老的优良传统正在神州大地延续和传承,一个前无古人的包括养老保障在内的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构建在中华和谐社会。

这一杆尊贵的拐杖――鸠杖――扶老,实在是中华民族尊老养老的象征和徽标呢!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 志南)

看呀!春来江水绿如蓝,杏花雨,杨柳风,那慈眉善目的老人,扶杖藜,漫步过桥东。古树林中,有一敬老院,院中有桃园,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立着图腾般的柱形纪念碑--――鸠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