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习惯的养成及阅读小技巧

 张老师到底是谁 2014-02-11
还在读书的时候,除非是基本不看书的人,否则再怎么样,一个学期总能看个几本杂书。工作之后,就算是原本很喜欢看书的人,因为“工作好累”、“没时间”等理由,一年都可能看不了两本书。原因何在?在我看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功利心影响,现阶段更有用途的事情把阅读这种只是休闲打发时间的事情给压下去了;二就是没有利用好各种散碎时间。
        我本身也是很散漫的人,但正如对电影总是忍不住就下载一样,在看书方面也有强迫症,那就是买书。买书比看书快,这估计也是多数看书人时常自嘲的一点。因为基本从事文字工作的关系,每次总是自我吹嘘说是为了学习别人怎么做选题之类,所以买各种各样的书。其实天知道我经常买的电影杂志和工艺美术的工作有五分钱关系。还有一财也是,各种地方本土杂志也是,其实从实用性讲,真的和工作没半点交集。这些杂志对我的作用纯粹就是吸收资讯,增长见识。
        看书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件好事。各种杂志确实实打实的给我很多启发,特别是专题的策划、结构、行文角度等,这种东西面子上对工作没有帮助,里子却是完全可以借鉴的。而诸如《看电影》、《电影世界》、《环球银幕》等电影杂志,则是兴趣的充实。我自己有写影评的习惯,看别人之长而识己之短,这就是最大的好处。
        那看书看什么呢?不同人对一本书的需求点各有不同。有的看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林出版社,中信出版社,磨铁,铁葫芦,各个出版社皆有所长,学术的,商业的,文学的,外语的,出版社各有自己的擅长之处。有的看作者,这个容易理解,特别是粉丝,对某一作者的书自然会去拥趸。有的看书籍的选题策划与执行度。有的看书籍怎么讲故事。有的看书籍封面设计、版式设计、结构安排。有的看插画、看配图。有的看文字用法。有的甚至看一本书前前后后怎么包装、怎么宣传。不同的人,从同一本书里面能够获取的信息及学到的东西可谓天差地别。
        再回到阅读习惯来讲,该怎么做?我觉得第一个就是要买书,但要分人。坦白讲,不看书的人再怎么样都不会去看书的吧,特别是现在,一个手机就足以打发时间。买书吗?浪费钱,搬运又麻烦,看完好像也再没用处了,远不如电子书下一个方便。你说捧着书的感觉哪里是电子书比得上的,话是没错,可是对象错了。不怎么看书的人,能看电子书其实已经不错了,不必强求一定买书。
        我是有买书的习惯没错,也不是因为什么文艺做派,完全就是长久来习惯这种阅读方式。我舍友可以十几个小时蹲电脑前看网络小说,对我书桌的几百本书视而不见,我就做不到。我会这本书翻几页,那本书看一章,也能不知不觉待几个小时。严格去区别,是因为舍友确实只是纯打发时间,我则还多少有学一点点的东西,看到一篇文章里有个词的用法自己从没想过,这收获就够抵消所耗的时间了。
        说到阅读技巧什么的,也都可以归为习惯。杂志类书籍,我基本都是买来一个多小时内就可以翻完。是的,翻完,没必要所谓精读。杂志本身属于资讯,你知道这些资讯,目的就达到了。如果遇到一个杂志专题做得非常好,那你就可以细读和比较。像每年情人节,很多杂志都会做专题,《新周刊》怎么做,《城市画报》怎么做,《三联人物周刊》怎么做,其他杂志又怎么做,你看完就知道区别在哪里。同样是对宫崎骏退休这件事,每个杂志做专题的角度亦不一样。要是你是一个文字工作者,本身文字工作就不值钱的情况下,你要出彩,那就多学,那样才可能和别人不一样。
        以前常买的就是《三联人物周刊》、《看天下》之类,看人家做专题、写人物采访稿、写特别报道,《第一财经周刊》我是后来才买的。我本身对财经一不懂二没兴趣,但后来无可避免接触到一些财经知识,以各种并不死板甚至还很有趣的角度展现出来,就激发了我的兴趣。它有时候也有各种专题,从财经角度去解析,这对我来说就是很新颖的收获。诚然我不知道那些财经知识是不是专业,但对我来说,提供了全新的理解方向。
        而其他非杂志类书籍,游记、杂文、诗歌、小说、散文,也可以说是兴趣成分才会买。诸如名著之类的书我肯定是不会买的,因为肯定不会看。莫言或者门罗获奖,也不会增加我去看那些书的可能性。因为我不是学者,也不是纯文字工作者。这是功利层面。再一方面就是那些内容不在我的知识范畴内,阅读是件轻松的事情,我可不想给自己找压抑。
        因为我本身喜欢旅游,也拍照写游记,所以看别人怎么写,自然是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有的文字和照片都很好,书籍装帧也不错;有的像《迟到的间隔年》,名声大,文笔其实粗糙得很。杂文书买的不多,大嘴的书没买时很拥趸,后来看过之后,也就那样。毕竟不再是懵懂无知的伪愤青,对现实的是非观不该由那些书提供。诗歌是见仁见智的东西,有人看之叫好,有人称之狗屁。小说类书籍买的基本上是年龄不会差太多的作者写的,虽然80后一族的文字还不怎么受待见,深度之类也有不足,但无疑是我这种状态下最容易理解的。去年看苗炜的书,觉得这人很有趣;野夫的散文比较好,《1980年代的爱情》其实没太多感触;《小镇故事》算是短篇小说里看到最好的,情真意切,文字有趣。
        什么时候看书呢?我出门上班的时候,包里都会有至少一本书,忘记带的时候也会去书刊亭买本最新的杂志。公交车的时间多无聊,一个人吃饭时总要等上菜吧,工作总有抽烟的间隙吧,这些都是我看书的时间。另外就是睡前,到点又睡意没那么足的时候,看个十五分钟书,一学期下来,一本两本页左右的书就看完了。
        看书的方式上,鲜有书会让你说一口气看完。现在的书多在200页上下,不算多也不算少,一下子看完,怎么说都得两个小时。我用分解法去看。书不都有章节吗?基本也就十来个章节,好,我现在有空,那就看一章,明天时间多点,那就看两章,那你说还会觉得书很厚吗?有的人就是一看,哇,两百页三百页,我一个月都看不完,不要这样,你就看,哦,八章,哦,十二节,于是心理上就不会增加没必要的压力了。
        另外一种分解方式就是按页码分解,这本书有200页,好我这次看十页,下次看十页,有时一天只能看一次,有时一天只能看一次。坐公交车半小时,看个20页书是很宽松的。这样下来,一本书也分不了几次就看完了。
        看书我基本上是先把周边的文字看完,封面,封底,书腰,然后看前言和后记。因为一本新书,你还不知道内容的情况下,前言和后记通常都是作者最真实的情感文字,比正文少很多修饰,可以增加对一本书的阅读兴趣。我看一本书的前三十页是效率最慢的,有时要反复看好几次才能一点点记住,但是一旦过了这三十页,后面的就很容易进入状态,就算隔天再看兴趣也不会降低多少。
        游记散文杂文以及短篇小说这些文字,本身前后篇的联系不大,所以不用担心连不上的问题。这篇写的不好,那就快一点翻过去,下一章写得很精彩,那就细细品味。这样我觉得就够了。小说主要是各种人物不断出场,你多用点心,记住谁和谁是什么关系,谁做过什么事情,大概是什么样的性格,这样慢慢就记住了。我个人觉得小说主要是看故事细节,散文是看文字描述,杂文则是看观点和论据,分清这些,看书也不是什么难事。一个月一两本书,一年下来也是很可观的。
        至于说到精读和泛读,我个人是建议泛读。既然是要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一下就要多精细的品读是很难的。泛读当然也不是叫你一分钟就刷的翻过去十页八页,你就简单算一下,一页书籍承载的文字两基本是800字左右,有的可能才500字左右。新闻播音员大概的语速是一分钟250个字,你就算慢一点吧,200个字,读完一页书也就三四分钟,眼睛的速度能有多快就知道了。一本书先泛读一遍,不必每字每句都看到,但大概的内容已经有数了,你就能对这本书做出一个粗步的判断,是自己喜欢读的,还是一般的。喜欢读的你自然会再认真去把泛读时没发现的细节给找出来,这样也就达到了精读的效果。古人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大抵就是这个意思。



艾晨
2014/2/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