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考满分作文解读----阳春白雪曲曲新——思辨篇

 紫曦唯幂1 2014-02-11

中考满分作文解读----阳春白雪曲曲新——思辨篇  

中考满分作文解读-16:阳春白雪曲曲新——思辨篇 - 永远的守候 - 海边拾贝

 

〖写作启示〗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地区,有一位经营苹果园的杨格先生,他种植的“高原苹果”味道好,无污染,在国内市场上很畅销。有一年,在苹果成熟的季节,一场冰雹袭来,把满树苹果打得遍体鳞伤。而杨格已经预订出了9000吨质量上等的苹果,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天灾,看来只有降低处理,自己承担经济损失了。
但是杨格具有出色的应急智能,善于把“不利”因素变为“有利”因素。他拟定了一段广告词,结果使这批受伤的苹果极为畅销,以至后来经销商专门请他提供带疤痕的苹果。杨格的广告词是这样说的:“本果园出产的高原苹果清香爽口,具有妙不可言的独特风味,请注意苹果上被冰雹打出的疤痕,这是高原苹果的特有标记。认清疤痕,谨防假冒!”
多么神奇的思维魔力!

 〖密码解读〗
所谓思辨,就是思考辨析,看问题不人云亦云,不囿于成见,有自己独特的认识。
一篇文章质量的高低与学生的思辨能力有很大关系。让作文闪烁思辨色彩,首先必须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既要看到对立又要看到统一。不可片面下结论。二是突出重点又有所补充。中考作文受篇幅限制,往往抓住一个问题力求谈深刻就可以了,切忌面面俱到,蜻蜒点水的浮泛论述。三是既露锋芒又把握分寸。话题作文的立意自由度较大,所选择的话题可正可反,选择哪一方必须确定,选定之后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道理,锋芒毕露地反驳“错误”的观点。但不能说过头话,必须实事求是,把握分寸,留有余地。
怎样去思辨,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一、大家看到了这一面,我争取看到那一面。
构思应充满理性的思辨,应讲究匠心独运,应讲究哲理的智慧。要敢于突破思维的定势,大胆求异,或反弹琵琶翻新曲,或超前预测见创意,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构建一种开放、发散、鲜活的思维形态。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应该有着“峰回路转”的惊喜,应该有着“留连忘返”的蕴蓄,应该有着“一气呵成”的畅快。如果一篇文章单调呆板,了无新意、浅陋苍白、幼稚粗糙,那就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思想性和艺术性。构思的“匠心独运”思辨深刻,其实就是思维多向性的具体体现。即我们看问题时不能只局限于一个角度,而应该用多向思维,从不同角度去观察、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使文思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思想长出翅膀来,这样的文章才会令人耳目一新。
二、要辩证地看待事物之间的联系。
“一分为二,对立统一”是辩证思维的精华,掌握了这一思维技巧,我们就能全面正确地剖析问题,抓住事物的本质。运用辩证思维分析问题时,要文从己出,富含个性,切忌“假大空”式的思想高调。下面请看一位学生对《爱莲说》一文写的读后感。
没有来自根下的重重淤泥的滋养,何来亭亭玉立的枝干,碧绿青翠的叶片,娇艳可爱的花朵!可是当莲拼命地吮吸淤泥中丰富的营养,冒出水面之后,反倒嫌弃淤泥的不干净起来,这岂不是忘恩负义吗?古人云:知恩不报非君子。由此可见莲并非君子。
小作者独具慧眼,不是孤立地看问题,而是看清了莲与淤泥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从而得出了新颖深刻的观点,实在难能可贵。我们是不是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三、透过表面看到本质
优秀的中考作文要善于占据制高点,要精选出好的耐人寻味的立意。面对材料或话题,我们要尽力摒弃那种肤浅庸常的立意,挖掘出更深一层的文化意蕴。还要将立意放置在富有时代特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脱离生活的源头活水,没有对生活和时代深入地思索和挖掘,文章就会没有生命力。只有根据材料特点、要求,深入分析,才能提炼出新意。即便是陈旧的材料,只要换一下思路,开掘出材料中人们轻易不能觉察的闪光点,我们的眼前就会展现出一片崭新的天地,能使我们的思想独到深刻、富有哲理,我们的文章也会随之走出肤浅平庸的怪圈,变得新颖深刻,字里行间也将闪烁着真知灼见。这,就是思辨的魅力。
也许你会说:“原来思辨就这么简单呀!”下面有一则材料,你不妨试一试。
有一只蚂蚁,在一堵光滑的瓷面墙壁上向上爬着,它的目标是一米高处的一个黑点。这是它第七次开始了,前六次都是从半尺高的地方落下,每次落下它都要重新开始。
阅读后你能从中得出与众不同的看法吗?
带着思辨的眼光构思行文,你的文章一定会卓尔不群!


〖教你一招〗
反弹琵琶招招绝
所谓“反弹琵琶”,就是旧意翻新,逆向立意,这是一种相当有效的写作思维方法。
“反弹琵琶”运用得法,另辟蹊径,往往表述出作者不同凡响的认识和看法,给人以全新的感觉。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并没有从正面入笔叙写父亲的音容笑貌,而是着力于描写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背影,视角独特,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反弹琵琶”大致有三种情况:①逆向立意。向旧的传统挑战,大胆设想,从原观点的相反方向思索,从而提出有独到见解的新观点。②旧意翻新。从原意中翻出与原意不断的观点。这种翻新的观点,不一定与原观点对立,可以是原观点的深化,可以是原观点的另一角度的阐述。③一事多解。此法也可以称为多角度思维法。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立意,选出一个与大众观点不同的角度去写,形成“琵琶反弹”的个性效果。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一些传统的观点往往会有新的见解,只要我们认真思考,不断地推陈出新,写出的文章自然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中考链接〗
     1、考题展示
2004年 河北省中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当幼鹰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的铺垫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们就被树枝上的会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要求:(1)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改写。
(3)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2、考题解析
这则材料蕴涵着富有思辨性的人生意蕴。材料中鹰妈妈教子的方式在我们人类看来也许过于残忍。但这又何尝不是鹰妈妈爱子情深的表现?试想,一只不会飞翔的鹰能搏击长空吗?面对大自然严峻的生存挑战,不会飞翔的鹰只能被大自然所淘汰,活活被饿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鹰妈妈教子的方式虽然近乎于苛刻,但鹰妈妈*的做法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因为它知道,鹰一旦学会了飞翔的技能,也就掌握了生存的本领。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家长过分地溺爱子女。不注重孩子的自理生活能力的培养,将来他们长大了怎么办?他们不可能靠父母生活一辈子。父母总想给孩子一个爱的光环,却不知悲剧不知不觉在爱的光环中萌生了。最好写成议论文,阐明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必要性。
3、失误例文 

 溺爱不是爱
河北考生
据某地爱鸟协会报道: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竟然狠心地把幼鹰赶下山崖。当幼鹰开始坠下谷底时,他们就会拼命的拍打翅膀 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的本领——飞翔。
一位记者看到这一报道后,觉得很有趣。第二天,记者慕名采访了一位鹰妈妈。
记者:鹰妈妈你好!我看到有关你的一则报道,说你教子女学飞时,不亲自指点,不做示范动作,而是把他们赶下山崖……
鹰妈妈:这你就不懂了,我怎么会不指点它们呢?幼鹰稍大后,一个个张着嘴,瞪着大眼,看我飞来飞去找食物喂它们,这不是示范动作吗? 当他们长到足够大的 时候,就应该自己去练了,光讲理论没用。
记者:(思有所悟)哦!这同游泳一样,不下水,一辈子也学不会。应该让它们去锻炼,实践出真知吗! 
鹰妈妈:对呀,不过它们的实践活动比起小麻雀啦、杜鹃啦、喜鹊啦等等小鸟的实践活动更具挑战性、冒险性。
记者:那你就不怕它们万一坠入谷底,永远飞不起来吗?
鹰妈妈: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己的儿女,我能不心疼吗?

记者:我有一件事不清楚,万一幼鹰一时无法掌握飞翔的本领,坠入谷底,摔个粉身碎骨,那你不会伤心吗?
鹰妈妈:(笑着说)其实告诉你也无妨,我早就在谷底铺了一层厚厚的芦苇,即使掉下去也不会受伤的,再说,我会把它们带上来,让它们继续练,直到学会为止。
记者:我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真正理解了,做父母的什么心都能操到啊!鹰妈妈,我的采访目的已经达到了,感谢你接受我的采访,再见!
鹰妈妈,再见!
4、升格指导
这篇文章的构思还是比较新颖的。作者运用采访的形式,叙写鹰妈妈教子的心理感受,令人耳目一新。但是这篇文章离一类卷还差那么一步,关键在于对鹰妈妈教子方式的内涵挖掘还不够到位,应充分的论证鹰妈妈独特教子方式的意义与价值,有力的阐述培养孩子自理生活能力的必要性。文章的标题也有值得商讨的地方,如果改为《对鹰妈妈*的访谈录》不仅与下文的内容保持一致,而且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受。文章的结尾似乎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如果能写个采访后记,把文章的中心观点提炼一下 ,并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谈一下自己对成长的认识,我想文章的质量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优秀的文章要善于占据制高点,精选出耐人寻味的立意 。面对材料或话题,我们要尽力摒弃那种肤浅庸常的立意,挖掘出更深一层的文化意蕴。带着思辨的眼光构思行文,你的文章一定会卓尔不群。
5、升格佳作
        对鹰妈妈*的访谈录
河北考生
据某地爱鸟协会报道: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竟然狠心地把幼鹰赶下山崖。当幼鹰开始坠下谷底时,他们就会拼命的拍打翅膀 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的本领——飞翔。
一位记者看到这一报道后,觉得很有趣。第二天,记者慕名采访了一位鹰妈妈。
记者:鹰妈妈你好!我看到有关你的一则报道,说你教子女学飞时,不亲自指点,不做示范动作,而是把他们赶下山崖……
鹰妈妈:这你就不懂了,我怎么会不指点它们呢?幼鹰稍大后,一个个张着嘴,瞪着大眼,看我飞来飞去找食物喂它们,这不是示范动作吗? 当他们长到足够大的 时候,就应该自己去练了,光讲理论没用。
记者:(思有所悟)哦!这同游泳一样,不下水,一辈子也学不会。应该让它们去锻炼,实践出真知吗! 
鹰妈妈:对呀,不过它们的实践活动比起小麻雀啦、杜鹃啦、喜鹊啦等等小鸟的实践活动更具挑战性、冒险性。记者:那你就不怕它们万一坠入谷底,永远飞不起来吗?
鹰妈妈:(噙着泪水)可怜天下父母心,自己的儿女,我能不心疼吗?可是如果不这样做,它们哪能炼得出铮铮铁骨,啥时能翱翔于蓝天呢?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为了延续生命啊!
记者:都说逆境造就人才,看来这险境也可造就人才,并且是非凡的人才啊!
鹰妈妈:是啊,相信我的心血不会白费,我这样“狠心”,幼鹰长大后会理解我的一番苦心的。
记者:我有一件事不清楚,万一幼鹰一时无法掌握飞翔的本领,坠入谷底,摔个粉身碎骨,那你不会伤心吗?
鹰妈妈:(笑着说)其实告诉你也无妨,我早就在谷底铺了一层厚厚的芦苇,即使掉下去也不会受伤的,再说,我会把它们带上来,让它们继续练,直到学会为止。
记者:我对“可怜天下父母心”真正理解了,做父母的什么心都能操到啊!鹰妈妈,我的采访目的已经达到了,感谢你接受我的采访,再见!
鹰妈妈,再见!
采访后语:鹰类为了生存延续生命,竟然让幼鹰在险境中学会飞翔的本领。人类亦然,生存的道路布满荆棘,坎坷不平,在重重磨难面前,不要退缩,不要放弃,否则就失去了生存的机会。只要不气馁,不畏惧,总可以化险为夷,学会生存的本领,成为生存的强者。
历史已进入21世纪,学会生存就需要学会更多的知识技能,身处优胜劣汰的社会,使这才能够生存。其实学会生存很难,因为要成为优秀的人;学会生存也容易,因为只要适应这个社会。
6、评点
升格后的这篇考场作文,带有极强的逻辑思辨色彩。尤其是对鹰妈妈教子内涵的挖掘非常深刻。本文采用新颖的表现形式——访谈录来反应生活,表现主题,结构形式令人耳目一新,且具有时代特色,很值得大家学习。文末的“采访后语”可以说是醒世名言,议论精当,画龙点睛,有力地升华了文章的主旨,发人深思。

〖佳作平台〗
佳作1
痛并快乐着
                                     河北考生

    人生难免经受痛苦,也许只有在痛的砥砺后,才会品尝超然的快乐。
                                                 ——题记                                    
 东非大裂谷的一支,山高、水急。四处散发着高原的气息,这气息是流云被烈日投射在大地上浮动的光影,这气息是湍急的奔流撞击峭壁散落的千堆雪浪,这气息更是到处孕育的生机,是那些给世界增添无限希望的活力。
   一声清脆的鸣叫,打破了午间高原的静谧。寻声望去,只见峭拔的岩壁上,偌大的巢穴里有只小鹰刚刚降临,一团水淋淋的,稚嫩的脑袋还不忘在破壳的第一时间倨傲地摇晃。母鹰舒展开庞大的羽翼从远处飞来,轻盈地栖止在巢边,小鹰从母亲口中衔过第一口香甜的美味,眼中有点点幸福流露。就这样,小鹰在母亲朝朝暮暮的关怀下,很快就成长为拥有黑色羽毛、锋利双爪的大鹰了。
   这天,鹰子独守巢穴。当它望见远处苍穹中几只雄鹰飞翔盘旋的身影,它的心中猛然升腾起一股冲动,它想飞,它想拥有自己的大地!于是,鹰子悄步踱到巢边,四顾,只见高远的蓝天,峻峭的山岩,葱茏的树丛,飞漱的瀑帘,它对这一切是多么的向往!张开羽翼,它刚要迈出追梦的脚步,却猛地止步了。它怯生生地望着脚下万丈的深渊,幽深的沟涧,它踯躅,它退却,因为它虽然渴望飞翔,但它更害怕死亡。遥望对面山顶一棵无助的野草,它仿佛也读到了相同的命运。
   就在这时,只听头顶一声长鸣,鹰子未及举头,便被猛地推下巢穴。伴随着一道悲惨的哀鸣,鹰子划过一道小小的弧便陡然下坠。它的心顿然迷茫,仿佛已然听到死神的召唤。当距离变得模糊,当即将冲破生死的界限,本能地,它用尽全身的精力,抖动起翅膀。就在那一瞬,羽尖在水面勾起一串珍珠,鹰子飞起来了!然而,一切出乎意料,当他回到原来的地方,看见的却是平日里相濡以沫的母亲!
   它痛苦,它不能理解母亲的致命一击。然而,当他体会了飞翔的快乐,才真正明白,原来没有生死一线痛苦的考验,就不会有如今搏击长空的快感。没有砥砺,也就没有腾飞!
   当雄鹰展翅飞翔的那一刻,我也懂得了,其实人生就是一句话——痛并快乐着。
点评:习作构思新疑,想像奇特,描写细致入微,极富感染力。鹰子是幸运的,因为它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历经劫难,才能得以泅渡。佳作2
磨难,成功的过程
河北考生
一群刚刚成年的蚌静静地躺在大海温暖的怀抱里。大海用手掌轻轻地抚摸着它们,为它们送上一粒粒细沙。
年轻的蚌们知道大海母亲考验自己的时候到了。于是,它们用自己的小屋接收了沙粒。但是有的蚌却将沙粒拒之门外。因为沙粒有棱角,会给蚌们带来极大的痛苦。
接收沙粒的蚌们已经伤痕累累了。它们想把这沙粒挤出,但沙粒是那么地顽固,任凭蚌们把全身的力气用尽,沙粒还是稳稳地呆在里面,一动不动。蚌们的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了,沙粒在折磨着它们,带给它们撕心裂肺的疼痛。
无可奈何之中,蚌们只好以自己的唇、肌肉、舐它。摩擦它。蚌们夜以继日地做着同样的工作,希望以这种最古老的方式来将细沙消灭……慢慢,先前的疼痛有所减轻,它们更加努力了……
时间在浪涛的呼啸声中过去……蚌们走过年轻,走向了成熟。大海依然辽阔,但是显得更加深不可测。一天,蚌们都来到了沙滩上,请大家来检验自己的生命之作。
大海让它们站在阳光下打开自己的小屋。霎时,一缕缕光芒从蚌壳中晶莹四射——经过痛苦的磨难,它们结出了最丰硕的果实。当然,还有少数蚌壳内依然黯淡无光。
这时,大海开口了:“这就是你们成果。或许以前你们根本没有发现自己有惊人的才能耐,也并非愿意和痛苦做伴。你们想排除痛苦,排除沙粒带给我们的不安。然而,令你们自己也难以置信的是,一颗颗珍珠已经在与痛苦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你们战胜了困难,战胜了挫折,这其实就是你们迈向成功的过程。如果你们根本就不接受磨难,那么,你们也将会被成功拒之门外……”
灿烂的阳光射在亮晶晶的珍珠上,那些黯然无光的蚌们羞愧地低下了头。
点评:磨难也是一笔财富,只有通过痛苦的磨砺,你才有可能从一颗普通的沙粒变成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大海母亲的教子方式是否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佳作3
自立方能自强
河北考生
日本教育有这样一项措施:将最小仅5岁、最大不过11岁的少年们送至一个野外营地,让他们从营地出发,穿越山林、河流到目的地集合,途中他们必须自食其力,独自处理一切事务,应对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
这种教育方法在一些人眼中简直天方夜谭,他们会叫嚷着反对:“这是胡闹!让这么小的孩子做这么危险的事是伤害孩子,我要控告!”而日本教方对这些声音仅报以淡淡一笑。我对这一教育方法举双手赞成,因为这种教育可以锻炼人的自立能力,而现在孩子最需要的就是自立。自立,是人自强的根本。
纵观古代豪杰之士,大多身受贫穷、孤独等百般折磨,亲人又往往没有能力帮助他们,这些从小就必须自立了。汉高祖刘邦亭长出身,家人皆恶其无能而不与其交,他靠自己独自拼而称王天下;成吉思汗父母被杀,只身流落在外而建立了一番帝业;朱无璋自幼无亲,浪迹天涯而后为明太祖。多位建立天下霸业之人皆以亲身事迹喻人:自立方能自强。
我们需要自立,是因为“好逸恶劳,人之常性也”。人若不自立,事事待人助而为之,那么在面对困境而又无辅助之时,就唯有坐以待毙了,不习惯自己出力的人自然也就不愿也不能自强求生了。在脖子上挂了一圈饼的懒汉便是写照,他由于平时万事皆靠妻子,懒惰成性,故当妻子出门之时,也终因懒得转动而饿死了。
再看阿斗刘禅,我倒认为此人并非扶不起,而是孔明“扶”得太多了才不成器。观魏国五路大军进犯时的少年刘禅,镇静自若,果断地先请出皇太后压住众臣,自己去访孔明。进府后也并未心急火燎地问退兵之计,而是“静立孔明之侧许久,问曰:'丞相安乐否?’”语中暗含责备而不失王者威风,何等少年睿智,何等英明果决。惜乎刘备叫他“皆听相父处之”,使他不可自立,养尊处优其人如何不惰,怎能成才?蜀之亡也,孔明、亦难辞其咎!
当今,社会发展迅速,竞争尤其激烈,我们必须靠自己的拼搏,才能求得一线生机。面对优胜劣汰的时代大潮,我们苦不尽早走出“温室”,学会自己掌舵远行,则终将被历史的大潮所湮没,为社会所淘汰。
自立方能自强,这是古人用亲身事例锤打出的警句。日本教育者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而采取了必要的行动。作为21世纪生力军的我们,难道甘为人后?所有想在未来一展身手的人们,自立吧!只有自立才能让你拥有光辉的明天!
点评:我们为什么最需要自立?小作者能立足于现实,迅速联想到古代豪杰自强自立的典型事例,尤其是对“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的分析,既独到又精辟,从而从正反两方面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不难看出,深厚的历史知识和独特的见解是本文取胜的重要原因。佳作4
在风浪中锻炼成长
河北考生
最近,我听说这样一件事,一对从事化学研究的夫妇,从孩子出生后到6岁,一直给孩子喂蒸馏水。他们认为蒸馏水是经过高温蒸馏的,无杂质,无细菌,最干净,结果孩子因缺乏免疫力而夭折了。
那对研究化学的夫妇不懂得人体中需要的是含有多种元素的水,以致使孩子夭折。这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一个人生长需要多种营养和元素,一个人的成长也需经过多种经历和磨难。而我们不少中学生的父母整天一味地叫孩子学习、学习,别的什么也不让干,岂不知这样的后果与单纯给孩子喂蒸馏水相差无几?这些处在父母严格“呵护”之下的中学生,有的纯粹成了“寄生虫”。四川有一位中学生,在家里什么都不做,只知道学习,后来虽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可是开学的第一天,他居然连食堂的门也摸不到,由于生活上不会自理,不久便跳楼自杀了。类似这样的生活不能自理的例子,在我们中学生中是屡见不鲜的。这正应了“圈棚里跑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万年松”这句俗语。
要使自己的子女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需要做父母的放开手让孩子去经风雨、见世面,到大风大浪里去锻炼。朱总司令在《母亲的回忆》中写道:“我感谢我的母亲,她教给了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饱尝艰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斗争中没有被困难吓倒。”古今中外,一切有成就的人的成长,都不是关家里就能成功的。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孩子从家庭中走出去,从父母的“保护”下走出去,走到社会实践中去。
点评:本文由一对从事化学研究的夫妇给孩子喂蒸馏水使孩子因缺乏免疫力而夭折的事情展开议论,由此得出结论:一个人的成长须经过多种经历与磨难,要成才需要到大风大浪里去锻炼,作者援引古今中外众多人物的事例作为佐证,并联系当今的实际,具有强烈的现实性与针对性。

〖模拟指导〗
    1、培根说:“美德犹如宝石,需要朴素的东西镶嵌。”节俭正是这朴素的东西。镶嵌,使宝石更加光彩奕奕,愈加显得珍贵,而节俭本身,又何尝不是一颗珍贵的宝石呢?
    请联系社会生活、个人生活实际,以“节俭”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可以写一篇议论文,论述“节俭”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富裕以后更应“节俭”.指出这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好作风。也可以写-篇记叙文,塑造一个节俭的典型形象。还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展现社会中某些浪费的行为。更可以通过写童话故事来揭示“节俭”的意义。
    2、目标和起点之间,隔着坎坷与荆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只能用奋斗去统一。奋斗是艰辛的,也是幸福的,因为奋斗是人前进的过程。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以“奋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思路点拨〗   
 可以从历史上成功者努力奋斗的故事入手,用杂文的形式,发表自己对奋斗的看法,应该指出这是一种拼搏精神,是一种可贵品质,成大事者无不经历奋斗的过程。可以写一篇通讯报道,记叙一位成功者的奋斗历程。也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奋斗的体会。

 〖真题热身〗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块锃亮的铁,如果不注意保护,不经常擦拭,时间久了,就会生锈,最终被锈吃掉。如果注意保护,经常擦拭,就将永远是一块锃亮的铁。请以“擦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②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⑤不得抄袭。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位穿越大沙漠的人迷失了方向,他从衣袋里找到了仅剩的一只青苹果。“我还有一只苹果”,他惊喜地喊道,便仍在大沙漠里寻找出路。整整一个昼夜,饥饿、干渴、疲惫一起涌上来,有好几次他都觉得支撑不住了。可是他看一眼手里的苹果,抿抿干裂的嘴唇,忽然又增添了不少力量。三天后,他终于走出了大沙漠。那只他未曾咬过一口的苹果,已干巴得不成样子,他还宝贝似地拿在手中久久地凝视着。
确实,在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挫折,会身陷某种意料之外的困境,这时,不要轻易言败,只要有了信念就会创造奇迹。生命,蕴含了信念才会绚烂。请以“信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和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所写内容必须在“信念”的范围内。
注意:(1)角度自定。 (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600字。
2、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根据要求作文。
瑞士的婴儿降生后,父母就会在他的户籍卡“财产状况”一栏里填上“时间”这个词。他们认为,对一个刚出生的孩子来讲,他所拥有的财富,除了时间之外,再不会有其他东西了。
所谓生命,就是一个逐渐支出时间的过程。有些人需要地位,就用自己的时间去换取权力;有些人需要财富,就把时间换成金钱;有些人需要智慧,就把它一点一点换成知识;有些人需要闲散,于是就无所事事地度过自己的时日……
请以“时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和看法,也可以编写故事。所写内容必须在“时间”的范围之内。
注意: (1)立意自定。 (2)文体自选。(3)题目自拟。(4)不少于6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野地里的老虎由由自在,他们互相羡慕对方的自由或安逸,最后互换位置,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因饥饿而死,一只因忧郁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
许多时候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幸福看不到,而感觉别人的幸福很耀眼。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对自己不适合,更想不到别人的幸福,也许正是自己的坟墓。
请以“认识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体验、见闻、认识,也可以编故事、寓言等。
〖注意〗 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少于600字。
5、 根据下述材料,按要求作文 
  牵挂是思念,有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牵挂是多方面的,比如①牵挂是对亲人的思念;  ②牵挂是对友人的情怀;  ③牵挂能催人奋发向上。 
  请以“牵挂”为题,选择上述材料某一方面的内容;选择除诗歌以外的某一种体裁,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