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书》乃儒学的入门书籍

 杂货店伙计 2014-02-12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书籍的合称。《四书》成于南宋,当代的大理学家朱熹为《论语》和《孟子》作了注释,又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和《大学》,分章断句,加以注释,题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创立。

通过考证《大学》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中庸》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他同时也是曾参的弟子,而《孟子》又是子思弟子的弟子孟子所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儒家完整的传承系统。从时间上来讲,《论语》第一,是孔子作的,《大学》第二,是曾参作的,《中庸》第三,是子思作的,《孟子》第四,是孟子作的,他们将之统称为四子书。而朱熹认为《四书》乃儒学学习的入门书籍,而阅读四书也有顺序,暨“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一、《大学》——至善之道

至善是指完美。《大学》开篇之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是我们熟悉的三纲领。(此三纲领不是我们说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而是《大学》开篇要义)

其实我们常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出自《大学》。而且我们了解的并不全面,他本来有八条思想的,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八条目。我们常常说的就是后面的四条。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修身的基础和引导,也就是说前五条都是为了修身,而后三条则是为了实现目标。所以有此可以看出《大学》侧重讲修身。《大学》里面讲,“自天子以至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根本。修身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一个道德层面的自觉自愿。因为如果所修道德是被动的,就会触动法律了,所以道德一定是出于自觉自愿,才可能达到至善。

其实说来说去大家可能还不了解《大学》到底讲些什么,我来阐述一下,其实都是很浅显的道理:大学的宗旨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使人弃旧图新,是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教会人确立人生观,戒骄戒躁,而后思索分析,这就是大学告诉跟教会我们的东西。

二、《论语》——为人之道

前面的《大学》是个入门,只是列出一个纲领。而《论语》则是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规范。

《论语》主要是教会人如何做人,而其中又有君子的标准、如何学习、教育理念以及行政安邦等内容。我们先领会一下他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为人之道。《论语》告诉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要仁德、要注重修养。

光明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一个人只要正直,光明磊落才能安身立足,正所谓浩然正气,天地长存。

仁德——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前面一句是修仁,后面一句是立德。大概意思是在家孝敬父母,出门尊重师长,为人谦虚谨慎、讲究诚信,胸怀博爱之心,对仁者特别亲近。孔子也希望他的学生能成为有知识、有真才实学、有品德之人。读者会问如何才能仁德呢,很简单,通过颜渊问仁,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也就是说只要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乐就是仁德了。孔子还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这就是“刚、毅、木、讷近仁。”翻译过来也就是刚强、果断、质朴、语言谦虚的人接近于仁德。同时他还提出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即:“恭、宽、信、敏、惠”也就是恭谨、宽厚、信实、勤敏、慈惠。

注重修养——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翻译过来的意思是: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在此基础上,孔子还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就是:志向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凭籍在于仁,活动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孔子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面发展。而孔子说全面发展是很重要的“举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就是说: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们事业的成功。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三、《孟子》——治政之道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将孔子的仁德推广到了施仁政。孟子作为一位儒学思想的代表可谓是封建统治阶级奠基者,而他的革新思想现在我们也有很多学习的地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要以礼乐教化,而不能够用强制的、暴力的手段,要实行王道,而不是霸道。实行王道主要的措施就是要置民恒产。“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就是划分田地的意思。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没有固定的而且有保障的财产,就不会有恒心,即“无恒产者无恒心”。没有恒心,国家就不会稳定。

除此之外,《孟子》还初级的阐述了五常的思想,也就是“仁、义、礼、智、信”。

四、《中庸》——终极品德

通过对《大学》、《论语》、《孟子》的思想有了仁德,有了仁政,就该达到至善的完美境界,这又要如何达到呢。《中庸》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了。他是个总结是指导思想。儒家就认为中庸是最高的品德了。孔子讲过,“中庸之为德,至矣,民鲜久已”。中庸这种品德是最高的,人们能够这样去做的已经很少了。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我用他的开篇给大家一个总结,这也是我个人一直追求完善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不偏不倚谓之保持原则,中乃天下中正之德;不易乃是三易中不变之常理,庸乃常也。意为君子要保持中正的原则,但前提要遵循不变之常理,即自然规律!

        这里面不免会有封建禁锢思想,所以我们读古代文学切记提出糟粕,修其精华。本篇只是为读者概括的总结《四书》的意义和主要内容,不参与古今学术对于作者、时间等争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