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色难

 yuanyi 2014-02-12
偶读《论语》为政第二,“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大意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色难”,父母有事的时候,子女替他们去做,有好吃好喝的,先给父母,这就认为是孝吗?“色难”是说子女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联系上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大意是说,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有人认为孝就是把父母尽心供养好,实际上人对自己的狗和马,也能养好。如果对父母没有敬,那又有什么区别呢!由此看来,孔子认为,孝不仅仅是替父母做事,把父母供养好,更重要的是“色难”和敬,就是即使是自己很累或心情很不好,在父母面前也要保持愉悦的神情,这是一个层次,是态度问题;另一个更高层次是对父母敬爱,是内心问题,思想境界问题。到这里,我们可以大概明白孔子关于孝的基本含义了。可是为什么要把孝的问题放在为政篇?孝与为政有什么关系呢?
  中国传统文化讲孝道,尤其是儒家更讲孝道。《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著的,也讲了很多关于孝的道理。孔子之所以在这里讲孝,其中重要的一个思想是,人不但对父母要孝,为政之人也要以孝子之心来为政。为政者如果连自己父母都不孝,能够做到忠君爱民吗?这个思想对后来很有影响,以至于有“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的说法。为政之道,首先要“敬”,我理解当时的敬可能主要是对君的敬,但这种按孝子之心为政——从君、为民的思想,特别是为民的思想还是很有价值的。按现在的话来说,为政之敬就是要有信仰和追求,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的思想境界。“色难”也与为政有关,与君道、臣道有关。为政者要有高的修养和境界,做人长官领导别人者,即使部下有时有小过失,自己心里不高兴,也不要对下级动不动就疾言厉色、怒形于色;做人部下者,也不要对上级有谄媚之色、逢迎之色。“色难”就是要有平常心,不因为职务升迁、荣誉和财富获得而喜形于色,也不因为遇到困难、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沉溺酒色。面对诱惑能不动声色。
  《论语》的道理很深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