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解《道德经》

 心悦书苑 2014-02-12
《道德经》是全世界公认的最难解读的一本古籍,几乎所有的人都称它为“玄学”,即不可解读和破解的一部古籍。没有深入研究或者说不能正确和精确解读《道德经》,尤其是初听者把《道德经》的道德等同于儒家所提倡的道德,即现在现代人所说的社会道德,这简直是天堂地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其实《道德经》中的道德:一、“道”作为哲学范畴,只有严格意义上的三种理解: 1 、一个预先存在并产生一切的理念; 2 、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 3 、自然法则;二、“德”是指由“道”直接而来的作用。老子认为,“道”产生一切并主宰一切的存在和发展,老子《道德经》篇章之四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啊,这个宇宙的本体无形无状,是不可见的虚体,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万物都在用它而用不完,它是宇宙永无穷尽的源泉。多么渊深啊,它好像是冥冥中宇宙万物的主宰。它自敛锋芒,解脱世间的纠纷,使自己融入世间的光辉里,也使自己混同世间的尘浊里。它隐没得那样无形无象,看似不存在却总是存在。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似乎在天帝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老子认为,规律是天地万事万物的一个超级链接,天地万物都是统一在规律的维护中的,表达一种秩序老子《道德经》篇章之三十九“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古来得到“道”这个“一”的:天得到这个一,借以清明;地得到这个一,借以稳定;神得到这个一,借以灵验;河谷得到这个一,借以水满;万物得到这个一,借以滋生;侯王得到这个一,借以成为天下的首领;他们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天不能保持清明,恐怕要破裂;地不能保持稳定,恐怕要震动;神不能保持灵验,恐怕要绝灭;河谷不能保持水满,恐怕要枯竭;万物不能保持滋长,恐怕要灭种;侯王不能保持地位的高贵,恐怕要倒塌。所以,贵以践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正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能说不是吗?所以,追求过多的荣誉,反而得不到;不想做什么高贵的美玉,只想珞珞如石之贱而已。)同时,老子认为规律是无处不在的,表达一种秩序性,老子《道德经》篇章之四:“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啊,这个宇宙的本体无形无状,是不可见的虚体,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万物都在用它而用不完,它是宇宙永无穷尽的源泉。多么渊深啊,它好像是冥冥中宇宙万物的主宰。它自敛锋芒,解脱世间的纠纷,使自己融入世间的光辉里,也使自己混同世间的尘浊里。它隐没得那样无形无象,看似不存在却总是存在。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似乎在天帝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修道是一种内在价值,就是在根本上不断地增强自己。《道德经》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了解别人叫做智慧,了解自己才是高明。战胜别人叫做有力量,克服自己的弱点才是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富有,顽强坚持力行的人就是有志向,不失其根据的就是长久,身死道存的就是永生。)老子认为“明”是本,“光”是末。这见于《道德经》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天下万物都有其所以来的起点,即“道”,是天下万物之所以产生的母体。既然已认识普遍规律的“道”,就可借以了解具体事物的规律了。既然知道具体规律的由来,再返回守住作为普遍规律的“道”,这样,终身就没有危险了。塞住耳目口鼻的知识穴窍,关闭喜怒哀乐的欲门,一生便安逸不勤苦了。打开知识的穴窍,开放欲门去实现追求,一生不可救药。能够察觉别人所看不到的细微,就是“明”,能坚守别人所不能坚守的柔弱,就是坚强。使用了“明”的功用这个智慧之“光”,还要返回到“光”的附体“明”,不给自身带来灾殃,这就讲习了永远存在的规律。)因为“明”是“光”之源,“光”是“明”逐渐增强的结果,“明”和“光”的实质是能量的增强和减弱,“光”是“明”的能量逐渐增强的结果,所以“明”是“母”是本,而“光”是“子”是末。人们通过认识规律从而达到对事物的洞察秋毫,正是因为发挥了智慧的光芒,但是明才是本,它是光芒的来源,人生要抱守根本的真理,才能在适当的时候发出智慧的光芒认识真理和事物的真相,烛照人生和社会。所以老子说“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即:既然已认识普遍规律的“道”,就可借以了解具体事物的规律了。既然知道具体规律的由来,再返回守住作为普遍规律的“道”这个母体了,这样,终身就没有危险了;又说“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即:能够察觉别人所看不到的细微,就是“明”,能坚守别人所不能坚守的柔弱,就是坚强。使用了“明”的功用这个智慧之“光”,还要返回到“光”的附体“明”,不给自身带来灾殃,这就讲习了永远存在的规律。而修“道”的目的是在社会各层面抱道建德,而所谓在社会各层面抱道建德,也就是掌握和运用“道”在各个层面上发挥作用,建功立业,向社会各个层面放射“道”的功能,发挥“道”的作用,《道德经》篇章之五十四:“善建者不拔,善报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善于建立的拔不动,善于抱持的脱不掉,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祭祀断绝不了。把这个成功的“道”,贯彻到个人修身自治,他的“德”可以纯真;修道于家,他的“德”可以多余;修道于乡,他的“德”可以加长;修道于国,他的“德”可以丰厚;修道于天下,他的“德”可以普遍化。所以,从我个人的利益看到其他人的个人利益,从我一家的利益看到其他各家的利益,从我的乡看到其他的乡,从我的国看到其他的国,从我的天下看到其他的天下。我靠什么了解天下的情况呢?就是用以上的方法。要正确解读《道德经》需要运用的知识极多,包括哲学、政治、历史、天文、古文字、生物、地理、气功等综合知识和人生经验、广泛的生活阅历等等。本人是国内国外最正确、精确、通俗、明白解读《道德经》的学者,文学、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造诣极深,是诗人、作家、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观念和政治观念、人生观念,贯穿全书的中心观点是“道”,而贯彻始终的政治观念和人生观念是无为。而老子《道德经》中所谓的“无为”、“无为而治”等就是指抓住规律而有所作为,而不抓住规律去为就是“有为”,有为就是失“道”,老子认为人类社会和宇宙万物都是构建在“道”(则规律)的超级链接中的,规律贯穿其中,表达一种秩序,他的这种观念,限制了他对人类社会发展具体进程的认识,而他往往是站在批评者的地位提出自己的政治观念和人生观念的。有人认为,《道德经》是一部以哲学思想为主的哲学著作,其实不然。它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政治著作,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表达的是一种政治理想,其中的哲学观念是为政治思想和人生观念的阐述作铺垫的。老子推行愚民政策,反对用智慧和智术治国,反对任术以求成,主张“ 绝圣弃智”,《道德经》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个纯自然、自治、自足自给和自得其乐,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和谐自然社会。而在老子的《道德经》中,他提出的“道德”仅仅是正“道”和正“德”,所以,老子的哲学有待于完善和发展。

文章来源:授道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