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宵节说灯谜故事(七则)

 杏坛归客 2014-02-13
元宵节说灯谜故事(七则)
    元宵节又称“灯节”,有猜谜的习俗,所以谜语也叫做“灯谜”。好的灯谜不仅其谜面构思奇巧,猜谜的过程也是妙趣横生。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个文义谜大概要算东汉蔡邕的曹娥碑阴隐语了。它也被认为是开了灯谜即文义谜之先河。
  曹娥碑立于浙江上虞,记录的是东汉时一个叫曹娥的孝女投江寻父的故事。曹娥的父亲叫曹盱,按现在的说法,他的职业应该是一个巫师。在一次祭奠海神时,由于水急浪大,曹盱不慎落水而亡,死不见尸。其十四岁的女儿曹娥不相信父亲已死,沿江号哭了十七日,投入江中寻父,五日后父女俩的尸体相拥一道浮出。上虞县令被曹娥的孝义所感动,遂令其弟子撰写文章,记录此事,并勒石为碑。碑文生动感人,令人嗟叹不暇。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曾到过上虞,路过曹娥碑时天已黑。蔡邕就用手把碑文一个字一个字地摸着读了一遍,读后题了八个字,表示了对此碑的评价:“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被人补刻在了碑的背面,但却无人懂得它的意思。关于这条谜语,是由三国时两个著名人物——曹操与杨修引发出来的。
  据南朝刘义庆的《 曹娥碑》记载:
  曹操曾经经过曹娥碑下,从碑背后发现题写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对杨修说:“你能解出来吗?”杨修说:“我能解出来。”曹操说:“你先别说,等我想想看。”又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想出来了。”随即二人将猜到的答案分别写在纸上。杨修说:“黄绢,指有颜色的丝织品,合成绝字,幼妇就是少女,猜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猜字为好;齑臼,也就是盛装和研磨姜、蒜、韭菜等调味料的器具,它每天接受的都是辛辣之味的东西,所以是辞(繁体为“受辛”)。所以谜底是绝妙好辞。”再看曹操写在纸上的答案,果然与杨修相同。曹操只好感叹自己的才华和杨修的差了三十里。“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这“绝妙好辞”四字,蔡邕是用来赞颂才子邯郸淳为曹娥碑写的碑文的。但他不明说,却用了八个字的谜面巧妙地隐含四个字的谜底。并且最先创造了:“曹娥体”这种离合字谜的方法,这是中华谜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古谜。

元宵节·诗词·对联

    唐朝诗人李白有叫李谟的朋友,是一位善于吹笛子的音乐家。有一年,李谟喜得外孙,他想起李白很有才学,就抱着刚满月的外孙到李白家中,请李白给外孙起名。酒后的李白带着醉意写了这样一首诗:“树下彼何人,不语真吾好。语若及日中,烟霏谢成宝。”
  李谟看不懂这首诗,就说:“你又喝多了,我求学士为外孙取名,你却写首令人费解的诗。”李白笑着解释道:“你仔细看看,你外孙的名字就在诗中啊!树下人是木子,合起来是个‘李’字;不语是莫言,合起来是‘谟’字;好是女子,女儿的子即‘外孙’;语及日中是言午,合起来是‘许’;烟霏谢成宝,即云出封中,乃‘云封’也。这四句诗连起来,即‘李谟外孙许云封’。”李谟满意且高兴地回家了。
  这一段故事在《全唐诗》和《太平广记·卷二百四·乐二·许云封》中均有记载,看来是确有其事。
 

 

元宵节·诗词·对联

      一年元宵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好朋友王吉普来访,席间,王安石说:“今天是元宵节,我出一谜助助兴——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王吉普想了想,没有说出谜底,却对王安石说:“这样吧,我也出一谜助助兴!”说着,吟出一谜:“东海有条鱼,无头亦无尾,去掉脊梁骨,便是你的谜!”
  以谜猜谜,果然有意思。王安石想了片刻,不禁微微地笑了。原来,二人所出灯谜的谜底均是同个字——日。
  王安石是个很喜欢猜谜、设谜的人,民间盛传他曾有一首著名的取诗家姓名为谜底的诗谜,一度无人能破:“佳人佯醉索人扶,露出胸前白雪肤。走入绣帏寻不见,任他风雨满江湖。”
  这首诗谜起初没有被破解,后由一位著名学者郑子瑜先生所破,郑子瑜先生在《中国修辞学史稿》一书中,曾对这首诗谜破解:首句“佳人佯醉索人扶”以谐音衍义为“假倒”,再谐音作“贾岛”;第二句“露出胸前白雪肤”衍义为“肋白”,再谐音作“李白”;第三句“走入绣帏寻不见”,绣帏与罗账相近,故衍义为“罗隐”;末尾四句,“任他风雨满江湖”衍义为“攀浪”,再作谐音“潘阆”。而李白、贾岛、罗隐、潘阆这四人皆为唐代著名诗人。

元宵节·诗词·对联

    一次,苏东坡去看望好友佛印和尚,见他正在喝酒吃肉,听到叫声就把酒肉藏起来。苏东坡佯装不知,进门就请教大师“犬”字和“吠”字怎么写,佛印回答道:“一人一点为犬,再加一口为吠。”东坡听罢哈哈大笑:“既然如此,快把酒肉拿出来,我有‘口’福,咱就‘一人一点’共享美味吧!”佛印无奈只好拿出酒肉俩人同饮。
  过些日子,苏东坡刚把做好的鱼摆上桌,忽闻佛印来了,忙把鱼藏在书架上,佛印也佯装不知,说是来向东坡请教“苏(繁体为‘蘇’)”怎么写?东坡回答:“草字头下面左边是鱼,右边是禾字。”佛印又问:“把鱼放在上边行吗?”东坡答:“不行!”佛印道:“既然不行,那就拿下来吧!”东坡只好端下鲜鱼和佛印一起进餐。

元宵节·诗词·对联

    关于苏东坡、佛印和尚、苏小妹、秦少游等人的灯谜故事和对联故事实在是不少。
   
相传某年秋,苏东坡邀好友秦少游登高饮酒赏秋菊。酒酣时苏东坡问秦少游:“贤弟,你才貌并秀,可为何迟迟不择佳偶?”秦少游羞笑道:“弟非草木,岂能无情,吾心中久幕一位窈窕淑女,只是难以启齿。”苏东坡追问:“不知是谁家的闺秀?”秦少游沉吟片刻道:“待小弟打一字谜请仁兄一猜。”说罢,即赋词一首:“园中花,化为灰,夕阳一点已西坠。相思泪,心已碎,空听马蹄归。秋日灿红萤火飞。”
  “园中花,化为灰”,空余“艹”字头;“夕阳一点已西坠,相思泪,心已碎,空听马蹄归”,“夕”坠去“一点”,“思”字碎去“心”字,马蹄即为繁体“马”字的底部,即“灬”,合为繁体的“鱼”字;“秋日灿红萤火飞”,萤火飞则天已晚,故“秋日灿红”去“火”去“日灿红”余“禾”;这样,“艹”字头与“鱼”的繁体字、“禾”字拼合为繁体字“蘇”,也就是现在的规范字“苏”。
  苏东坡听了这谜语,再一琢磨,恍然大悟,原来秦少游是喜欢上了自己的妹妹苏小妹。忙说:“原来如此!这不难,包在愚兄身上。”于是,引线穿针做红娘,成全了一桩美事。
  不过,如今的史学家经过考证发现,秦少游的正妻叫徐文美,而非传说中的苏小妹,苏小妹只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秦少游一生多情,有人统计,他留传下来的四百多首诗词,约四分之一为“爱情诗”,而其中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青楼歌女。
  明代的蒋一葵在《尧山堂外记》中则透露了秦少游的另两次艳事。“秦少游在蔡州,与营妓楼婉字东玉者甚密”,他专为情人写了一首《水龙吟》,还费心地将楼东玉的名字写进去,“小楼连苑横空”、“玉佩丁东别后”就是谜面。秦少游还有过一位叫陶心儿的情人,他曾赠一首《南歌子》给陶心儿,未句的“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就是为陶心儿的“心”字打的灯谜。

          元宵节·诗词·对联

    明代,每年的元宵节,杭州西湖边都要举行元宵节灯谜会。徐渭,字文长,明代著名画家。有一年元宵节,徐文长路过杭州时,也随众人到西湖边观灯猜谜。在观灯过程中,他见一群人围着一盏大红灯笼争论不休,便挤进去瞧个究竟。
  原来灯上写着一副对联:“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打一日常用物,并用一谜对出下联。这则灯谜谜面很是平常,徐文长很快便想出了谜底,他上前对出了下联:“乌龙上壁,身披万点金星。”众人看着这两副灯谜都
惑然不解,直到徐文长走后,才有人想出谜底:原来两谜的谜底分别为油灯和杆秤。
  又一灯谜,上面写着:“二人抬头不见天,十女巧种半亩田。八王问我田多少?土上加田有一千。”众人思量许久也未能猜出,徐文长看完却是一笑,说:“这有何难?”旁边的人一听,都围了过来,请他赶快解释一下。徐文长说:“‘二人抬头不见天’就是‘夫’字;‘十女巧种半亩田’是个‘妻’字;‘八王问我田多少’就是一个‘義’字(即繁体的义字);最后一句‘土上加田有一千’就是‘重’字。夫妻义重,但愿世间家家能如此。”说完便走了。
  

元宵节·诗词·对联

    一年春天,一位土财主望子成龙,慕名请蒲松龄教家馆。不到三个月,蒲松龄拱手告辞说:“令郎学有成就,老夫要另谋去处。”财主一听十分高兴,忙设宴为先生饯行。
  酒过三巡,财主笑问:“吾儿的文章如何?”蒲松龄回答:“高山响鼓,闻声百里。”财主大悦,捋须又问:“吾儿在易、礼、诗诸方面必通了吧?”蒲松龄诙谐一笑,接应:“八窍已通七窍,八窍已通七窍。”说罢,蒲松龄道上一声多谢,便挑起书箱启程了。
  蒲松龄前脚刚走,财主后脚赶到衙门,将这喜讯告诉当师爷的胞弟,要其为侄儿报名参加科举考试,先捞个“秀才”当当。那师爷听罢叙述,哭笑不得,说:“大哥,你让那教书匠戏弄了。”接着解释一番。原来这“高山响鼓”取其谐音,意为不通不通,而这“八窍已通七窍”实在就是一窍不通。财主一听,气得鼻子就快歪了,直骂儿子是蠢猪。

 

 

 


元宵节说灯谜故事(七则)

元宵节说灯谜故事(七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