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解 阴阳变化 五行生克 藏腑生成 气血本原(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22人已访问 [原文]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缘戊土之右转也,是以胃为化气之原。 形体结聚 五官开窍、五气分主、五味根原、(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17人已访问 五官开窍 [原文]肝窍于目,心窍于舌,脾窍于口,肺窍于鼻,肾窍于耳。五脏之精气,开窍于头上,是谓五官。 五气分主 五味根原 五情缘起、精华滋生、糟粕传导(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11人已访问 五情缘起 【翻译】心的情志是高兴,所以他的声音是笑,笑是气上升通达畅快舒适。肾的情志是恐惧,所以他的声音是呻吟,呻吟是气下沉陷落忧郁。肝的情志是愤怒,所以他的声音是喊叫,喊叫是气开始升还没有到达。肺的情志是悲伤,所以他的声音是哭,哭是气开发下沉将要陷落。脾的情志是忧虑,所以他的声音是歌唱,歌唱是中气郁结,所以放声高歌以达到发泄胸怀的目的。
经脉起止、奇经部次、营气运行(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12人已访问 经脉起止 奇经部次 卫气出入、六气从化、(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7人已访问 卫气出入 六气解 六气偏见、本气衰旺、厥阴风木、(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13人已访问 六气偏见
[原文]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寒、或热,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如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也。 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如厥阴风盛者,土金之虚也;少阴热盛、少阳暑盛者,金水之虚也;太阴湿盛者,水木之虚也;阳明燥盛者,木火之虚也;太阳寒盛者,火土之虚也。以六气之性,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 【翻译】人的六气,不生病就不显现,凡是一个经上有病,那么这一个经上的气就显现。平常人的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所以一气不至于单独显现,病了就或是风、或是火、或是湿、或是燥、或是寒、或是热,六气不能相互交济,所以一气单独显现。例如厥阴病就风旺盛,少阴病就热旺盛,少阳病就暑旺盛,太阴病就湿旺盛,阳明病就燥旺盛,太阳病就寒旺盛。 因为这个气的偏盛,一定缘于那个气的偏虚。例如厥阴病风旺盛,是土金的气虚;少阴病热旺盛、少阳病暑旺盛,金水之气虚;太阴病湿旺盛,水木之气虚;阳明病燥旺盛,木火之气虚;太阳病寒旺盛,火土之气虚。因为六气的性质,实证(指病邪亢盛)是克他所能克而受制于所不克的方面,虚症就是自己所不能克的来制伏,而自己能克的也来制伏自己。 {解读}实证,是指病邪亢盛,正气与邪气对抗的反应激烈;或人体内部机能障碍引起的气血郁结、水饮、停痰、食积等。这些多属实证。所谓“邪气盛则实”。如急性热病高热、口渴、烦躁、谵语、腹满痛而拒按、便秘、小便短赤、舌质苍老、苔黄干燥、脉实有力等,属实证。 虚症,指人体正气不足,导致抗病能力变弱,生理机能减退的症候。表现为面白唇淡、神疲体倦、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大便溏泻、小便频数、舌嫩无苔、脉细弱无力等症状。 [原文]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厥阴能生,则阳气左升而木荣,其风盛者,生意之不遂也。少阴能长,则君火显达而上清,其热盛者,长气之不旺也。阳明能收,则阴气右降而金肃,其燥盛者,收令之失政也。太阳能藏,则相火闭蛰而下暖,其寒盛者,藏气之不行也。土为四维之中气,木火之能生长者,太阴己土之阳升也,金水之能收藏者,阳明戊土之阴降也。中气旺则戊己转运而土和,中气衰脾胃湿盛而不运。 土生于火而火灭于水,土燥则克水,土湿则水气泛滥,侮土而灭火。水泛土湿,木气不达,则生意盘塞,但能贼土,不能生火以培土,此土气所以困败也。血藏于肝而化于脾,太阴土燥,则肝血枯而胆火炎,未尝不病。但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敌湿气之旺。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 【翻译】探究一气的偏盛,也是缘于虚。厥阴能生,是阳气左升而木气茂盛,厥阴病风旺盛,木的生长意愿不如意。少阴能长,是君火显达而上清,少阴病热旺盛,长气不旺。阳明能收,是阴气右降而金肃,阳明病燥旺盛,收的功能失去作用。太阳能藏,是相火闭蛰而下暖,太阳病寒盛,收藏的气不能运行。土是四维的中气,木火的能够生长,是太阴己土的阳气上升,金水的能够收藏,是阳明戊土的阴气下降。中气旺那么戊己转运土气平和,中气衰脾胃湿盛不能转运。 土生火水克火,土燥就克水,土湿就水气泛滥,克制土而灭火。水泛滥土湿,木气不能通达,则生长的意愿堵塞,但能伤害土,不能生火以培固土,所以土气受困衰败。血藏在肝而运化在于脾,太阴土燥,那么肝血枯竭而胆火炎热,哪儿有不病的道理。但足太阴脾经是湿土主使,足阳明胃经从燥金转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转化出来的气,所以燥气不能抵抗湿气的旺盛。阴气容易旺盛而阳气容易衰败,土燥发病的,除了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都是缘于土湿。 {解读}阳在人体是起主导作用的,阴是处于从属位置的,我们说的阳易衰阴易盛是由于损伤阳气而导致阳虚阴盛的状态,而当今社会损伤阳气的机会较多!大部分肥人: 典型的阴盛阳衰,那些所谓的肥肉(其实是垃圾,属阴)容易生成, 但身体无力(阳气)把这些垃圾运走。人的生命过程:死了(阳衰到极点),身体还在(阴暂时还在),人的生命过程就是阳气的衰减过程。 本气衰旺 [原文]经有十二,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从化者不司气,总以司化者为主,故十二经统于六气。病则或见司化者之本气,或见从化者之本气,或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而见司化之气,全视乎本气之衰旺焉。 手少阴以君火司化,足少阴之水从令而化热者,常也;而足少阴之病寒,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水性原寒;手少阴之病寒,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君火原从水化也。足太阳以寒水司化,手太阳之火从令而化寒者,常也;而手太阳之病热,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火性原热;足太阳之病热,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寒水原从火化也。足厥阴以风木司化,手厥阴之火从令而化风,手少阳以相火司化,足少阳之木从令而化暑者,常也;而手厥阴之病暑,足少阳之病风,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火性生暑而木性生风也。足太阴以湿土司化,手太阴之金从令而化湿,手阳明以燥金司化,足阳明之土从令而化燥者,常也;而手太阴之病燥,足阳明之病湿,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金性本燥而土性本湿也。 【翻译】人体有十二经,主导转化的有六经,随从转化的有六经。随从转化的不主导气的运行,总是以主导转化的为主,所以十二经由六气统领。生病就是或显现主导转化的本气,或显现随从转化的本气,或主导转化的显现随从转化的气,或随从转化的显现主导转化的气,全看本气的衰旺。 手少阴经以君火主导转化,足少阴经的水随从转化为热是正常的;而足少阴经病寒,是随从转化的显现他的本气,因为水性本来就是寒的;手少阴病寒,是主导转化显现随从转化的气,因为君火本来是随从水化的。足太阳经以寒水主导转化,手太阳经的火随从转化为寒是正常的;而手太阳病发热,是随从转化显现他的本气,因为火性本来是热的;足太阳病发热,是主导转化显现随从转化的气,因为寒水本来是随从火转化的。足厥阴经以风木主导转化,手厥阴经的火随从木转化成风,手少阳经以相火主导转化,足少阳经的木随从火而转化为暑是正常的;而手厥阴病暑,足少阳病风,是随从转化的显现他的本气,因为火性生暑而木性生风。足太阴经以湿土主导转化,手太阴经的金随从土转化为湿,手阳明经以燥金主导转化,足阳明经的土随从金转化燥是正常的;手太阴病燥,足阳明病湿,是随从转化的显现他的本气,因为金性本来燥而土性本来是湿的。 [原文]大抵足太阳虽以寒化,而最易病热。手少阴虽以热化,而最易病寒。厥阴原以风化,而风盛者固多。少阳虽以火化,而火败者非少。金性本燥,而手太阴从土化湿者,常有七八。土性本湿,而足阳明从金化燥者,未必二三也。 【翻译】总的说来,足太阳经虽然是寒转化的,但最容易得热病。手少阴经虽然是以热转化的,但最容易得寒病。厥阴经本来是从风转化的,风旺盛的本来就多。少阳经虽然是从火转化的,但火衰败的也不少。金性本来是燥,但手太阴随从土转化湿的,常有十分之七八。土的本性是湿,但足阳明经随从金转化燥的,不一定有十分之二三。 厥阴风木 [原文]风者,厥阴木气之所化也,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为肝。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心主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缘木实生火,风木方盛,子气初胎,而火令未旺也。 冬水闭藏,一得春风鼓动,阳从地起,生意乃萌。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 【翻译】风,是厥阴木气所化,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人则应象的是肝脏。足厥阴经是风木,手厥阴是相火,也随从化于风木之气,因为木生火,风木开始旺盛,子气(我生者为子气,木生火,这儿火为木的子气)刚开始的时候,火还没有旺盛旺。 冬天的水封闭收藏,一旦得到春风吹动,阳气从地开始生起,生长的意愿就萌发出来了。然而土气不升,本来是依赖木气才能上升,但木气不通达,实际上依赖土气才能通达。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那么肝木生发茂盛,木静风平,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那么肝气郁滞风病就发生了。 {解读}在历代医家对于医圣张仲景《伤寒论》的解说里面,几乎所有人都缺了一块,就是厥阴风木这一块,对于厥阴病的来龙去脉理解得不够深刻,而黄元御先生呢,独对厥阴病厥阴风木之气理解得十分透彻,由厥阴风木之气来贯穿整个六气之变化,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由于对厥阴风木的这点理解,在很多大病危症重症上就可以独辟蹊径,就是说,对于诸多纷杂的问题一目了然,象古人说的湿热臃结的病人比较难治,又得化湿,湿为阴邪,可是化湿又助热,种种说法,又不能光温,温了以后,本来是热气郁结,更会化为风燥,会产生伤阴。 【翻译】木的本性是发达,己土湿陷,抑制乙木发达的气,生长意愿不通达,所以肝气郁滞愤怒而克脾土,风疾病发作产生疏泄,凡是腹痛痢疾,亡汗失血的症状,都是风木的疏泄。肝藏血美丽的容色,肝气主筋兴盛指甲,风疾病发作则血液减损颜色枯萎,指甲变脆而筋急(筋脉拘急失柔,以致肢体屈伸不利),凡是眼角发黑嘴唇发青,指甲易断筋的伸缩范围减小的病证,都是风木的枯燥。及其传化乘除,千变不穷。所以风木是五脏的贼风,百病之发生,凡是病开始发作,没有不是因为木气郁滞的,因为肝木主生发,而人的生发之气不足的,十个常有八九个,木气抑郁而不生发,所以成病。 {解读}筋缩的直接危害是肌肉挛缩、僵硬、痉挛,关节僵死、活动困难,周身酸楚疼痛,小腿抽筋。 许多疾病是由筋缩引起的,如头晕、头痛、颈肩疼痛可由颈肩部的筋缩引起;胸闷、背痛、乏力可由胸背部筋缩引起;腰酸膝软、臀下肢疼痛麻木可由腰、臀、大腿筋缩引起。连我们最常见的一着风、一受凉就头痛也是头部的筋缩所致。年纪越大,驼背弯腰,疲惫乏力,行走迟缓,身材趋于佝偻,这其中“筋缩”也难逃干系。 为什么在黄元御先生的书里面在诸多用方之中桂枝用得比较多,很多方子里面都有桂枝,黄元御先生垂法就是说表法的一个表象,这时候厥阴风木之气已经不升了,可用桂枝也可不用桂枝,可用桂枝的时候是要助长这个厥阴风木之气的温升,不用桂枝的时候是什么,是厥阴风木之气已经燥烈了,这个时候适当少量用桂枝三五克,或者用点柴胡,走血分的话可以用点川芎来表达这个舒达之意,所以说,黄元御先生的方子可以套用,但是,如果不知道变化的话,就会经常没有效果,很多人可能会感觉到,黄元御先生的书也看懂了,用的方子没有效果,没有效果就是对黄元御先生的这个表法还没有揣摩透,方子都是死方子,黄元御先生的方子也不是经方,不像仲景,仲景的很多方子都是古方,古方传下来的时候它的效果运用都非常广泛的,然后仲景再把它经过筛选摘取然后再排列出来。 所以黄元御先生的这些方子只是根据表法随机排列的,它很多方子都可以互相印证相互贯穿的,大家一看方子倒是很多,其实很多方子就是一个方子,只不过是加减变化而生出来的。东方,厥阴风木之气,木生于水,成于土,然后是生火,木生火;这个土气相克,木和土是相生相克的,正因为有土气的克制所以才能够成,所以木是成于土气的,而在临床之中的话,凡是诸般虚损或者是久劳的病人的话,七八成的病人都具备了弦脉,弦脉是什么,弦脉就是人体这个阳气升达不力,不能够和升,产生了阳气的淤滞,淤滞久了以后,就会产生这种弦脉; 弦脉有两种,一种是浮而弦,还有点臃滞之象,这时候直接可以用桂枝,用桂枝汤进行加味,或者用桂枝汤加上理中汤,从中土开始疏导;如果这时候脉象是弦细而少胃气,这个时候,大家可以直接从中土运化,直接从建中土培养中土然后酌以培土疏木来进行治疗。 再进一步就是,木之不升因为下焦水之不温,所以用附子理中汤然后酌以少量的桂枝、芍药,在临床当中,很多人关于木气不得升达一用桂枝量就太大,黄元御先生的书上就说桂枝量不能用太大,木气不升的时候本来就生意不达,这个时候你要去升它,就得适当的一点一点的去用它,不能说他本来就迈不出步子你一下叫他跑叫他跨出很大的步子,这个木气一下就会起来风燥,所以,对于很多木气淤滞不得舒达的时候,我们在临床上应用还会舍弃桂枝,先去滋水涵木,先去用一些当归、芍药、阿胶、地黄这一些营养肝木的药;就像一根小树苗一样,小树苗为什么长不起来,没水,所以要浇水,土壤不够你也得找点好土,然后才是阳光,所以,在这三方面都和合了以后,这个厥阴风木之气才能和升。 这点掌握了以后,百分之七八十的病人可以说都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厥阴风木之气从足走胸,足厥阴从足走胸,手厥阴从胸走手,所以说,这个厥阴风木之气,足厥阴升而手厥阴降,足厥阴升于足手厥阴降于手,提到厥阴之气了以后,我们首先提的就是足厥阴肝木,这是为什么?相对于足厥阴来说,手厥阴的经气要弱,经脉循行要短,所以,气弱从于气强,就是说从化,伤寒论讲六经变化的时候只谈足经不谈手经也就是这个道理,其实不是不谈手经,在后面这个变症坏症之中,还有手经这种经气的变现。 对于厥阴风木这一气的深刻理解,对于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这一类慢性病是非常关键的。糖尿病是什么,“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谷入于胃,凝精于肝,第一步,然后是脾气散精。这个谷气是什么,水谷精气呀,它经过胃腐熟磨化了以后,精气先散于肝,通过肝气的舒达然后脾气散精。水谷之精进行布散的时候是靠肝气的升达来产生的,而糖尿病,就是因为吃了饮食,水谷这个精气吸收了以后,不能够布散,藏在血管里,一吃完饭血糖会非常高,以致于很长一段时间这个血糖下不来,就产生了现在说的糖尿病。 西医的糖尿病应该叫血糖病,很多糖尿病人尿糖不高,只是血糖高,糖尿病人就是血糖高,而且在饭后多少个小时内这个血糖不能够回落、不能够回复到正常,这个就是吃饭了以后肝气不能舒达,饮食的精微之气抑郁在营血之中布散不开,就是从简单一点血糖高进行取类比象,类比到这个然后怎么治呢? 营血里面淤滞住了,大家知道,这营血里面,营是什么,营为阴气呀,营血藏于肝木,这肝木之气就是宁折不弯的一个特性,一有淤滞的话它马上要爆发,所以,营气淤滞了以后,马上就会产生风火燥热,所以,历代医家来治疗糖尿病治法之中,首先一法就是第一凉血清热,这叫对治。 但是,大家都知道,营血的淤滞是因为肝木不足以升达,并不是因为热气一直淤滞在这个营腑里面,这顿饭你清完了以后,下顿饭吃完了以后营血还继续要郁热,所以,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疏木是非常重要的,既然要疏木,木气为什么不升,就要培土,培土所以疏木,怎么培土?人参、黄芪并用;怎么疏木?柴胡、桂枝、芍药;土木不升的原因是寒,所以很多病人要温阳。而且,现在很多糖尿病的来源是什么,长期生活饮食不规律,劳累了以后,元气匮乏,元气匮乏了以后,下焦元阳不足,不足以温化,而又因为饮食过多肥甘厚味,吃得饮食东西营养太高,吃这些肉食它都是阴精呀,需要消耗元阳之气去炼化它,如果你元阳东西炼化不足了,就会产生什么?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液里面这种淤浊的东西太多,化不掉,脂肪肝等等一系列,也就产生了,更有甚者,还有得前列腺炎,前列腺炎也是前列腺的淤滞增生,既然是这样,在治本的同时,暖水燥土疏木的同时,血管里的这个淤浊要清掉,这肝经的淤浊要排掉,前列腺中的这种淤滞也要破掉,也要看清楚这个病的这个表象,相应的加上一些引经药物。 这在临床当中要通过病人的脉象,通过对病人的种种症状的变化问诊去了解;糖尿病,跟古代所说的“消渴”有所不一样,简单用“上消”、“中消”、“下消”来解释糖尿病有它非常不合理的地方;解释糖尿病,就是用厥阴风木之气不得升达来解释它,这样的解释就非常清楚了,所谓的厥阴风木之气再上就会形成上焦的风火相火这种燥气,火能克金,克的是什么金呀,是太阴肺金之气,太阴肺金之气本降,克它,它就不能降,肺气就不敛,肺气不敛出现什么呀,肺金之气是阳明燥气呀,燥气不敛就会出现口干干渴,如果要多饮呢,必然是有阳明胃气(热),很多糖尿病病人,渴而不欲饮,渴而少饮,有肺燥但是胃没有燥,所以在用药的时候要清肺不能清胃,清肺的药和清胃的药要截然分开。既要温脾胃的话,下焦就得用干姜,要清肺的话,上焦天花粉,哪怕石膏、知母都可以用,但是下面脾胃既然是寒的,干姜也必须得用,所以就要寒热并用,还有就是因为木郁了以后,要考虑到它的阳明燥金之气不降是因为少阳不降引起了阳明不降,还是因为阳明之气已经囤结住了,是阳明之气不降为主,所以要分清标本,有的病人是因为阳明不降用柴芩芍疏解少阳以后,少阳之气一降,阳明之气自降;很多的这种表象,就是内经所说的必先其所因而伏其所主;治病就是这样的,尤其是慢性病,它的每个症状都要知道它是怎么来的,然后去怎么治;先治哪个症状后治哪个症状,然后才能达到厥阴风木的这种和升,这是最根本的目的。 [原文]木为水火之中气,病则土木郁迫,水火不交,外燥而内湿,下寒而上热。手厥阴,火也,木气畅遂,则厥阴心主从令而化风,木气抑郁,则厥阴心主自现其本气,是以厥阴之病,下之则寒湿俱盛,上之则风热兼作,其气然也。 【翻译】木是水火的中气,生病就是土木郁滞胁迫,水火不相交,外燥而内湿,下寒而上热。手厥阴经属火,木气畅通顺达,那么厥阴心包经随从木气转化为风,木气抑郁,那么厥阴心包经显现他的本气,所以厥阴病,下之则寒湿俱盛,上之则风热兼作,他的本气的原因。 少阴君火、少阳相火、 太阴湿土(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18人已访问 少阴君火
[原文]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水也。水火异气,而以君火统之,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升于水,是以癸水化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君火名也。 【翻译】热,是少阴君火所转化的,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经属火,足少阴肾经,属水。水火是不同的气,而由君火统帅,因为火的位置在上面但却是产生在下面。坎水中的阳气,是火的根源,坎水阳气升就上升相交到离火的位置而化为火,火上升来源于水,所以癸水由丁火化气产生的。水转化而变为火,那么寒随从热化,所以少阴的气,水火一块统帅,只是用了君火这个名字。 [原文]君火虽降于手,而实升于足,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而丁火遂为寒灰。以丁火虽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所恃者,生土以镇之。但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土能克水者,惟伤寒阳明承气一证,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势然也。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心液消亡,是以热作。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实非心家之过。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而不交也。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气,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究之火不胜水,则上热不敌下寒之剧,不问可知也。 【翻译】君火虽然降临在手上,而实际上是从足升上来的,阳盛则手少阴火在上面癸水也变成温泉,阴盛就是足少阴主导的气在下面丁火就变为死灰。丁火虽然主气化,而制胜的权力,最终还在癸水,所依赖的是,火生出来的土去镇压他。但土虽然克水,百病的发作,率先来源于土湿,土湿就不能克水,反而被水制约。土能克水,惟一的是伤寒阳明承气一证,其余的寒水制约土的,十分之九都不止。 [原文]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气根于肾而藏于肺,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肾水下寒,则暖肾家之气。故补肝之血则宜温,补心之血则宜清,补肺之气则宜凉,补肾之气则宜暖,此定法也。 【翻译】血的根源在心而藏于肝,气根源在肾而藏于肺,心火上热,就清纯心的血,肾水下寒,就暖肾的气。所以补肝的血适宜温补,补心的血适宜清纯,补肺之气适宜凉,补肾的气适宜暖,这是定法。 少阳相火 [原文]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 三焦之火,随太阳膀胱之经下行,以温水脏,出腘中,贯腨肠,而入外踝。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故三焦独主水道。《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灵枢?本输》: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相火下蛰,水脏温暖而水腑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脏也,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 【翻译】暑,少阳相火所转化的,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手少阳经属相火,足少阳由甲木转化气为相火,因为火生于木,相火已经旺盛,母气传到子上,木气已经衰败。 三焦的火,随太阳膀胱经下行,以温暖水脏,从膝盖后弯腿处,贯穿小腿肚,到达足外踝。君火从足开始上升落到手上,相火从手开始上升落到足上。少阳的火下降,水得此火,疏通调节津液运行的通道,所以三焦独自主宰水道。《素问?灵兰秘典》:三焦是人体管理水液的器官,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州都是河流口岸之处,而膀胱的位置最低,是全身水液汇聚的地方,所以将其称为“州都之官”。我们的身体只有通过膀胱的气化作用,才能使多余的水液排出,而成为小便。津液藏于膀胱,要达到“出”的目的要依赖膀胱本身的气化,然而单纯依靠膀胱的气化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依靠其他脏腑的气化功能。三焦的火吸收的好,那么上升温暖脾胃水道畅通,三焦的火泄漏,那么下降到膀胱就水道闭塞。《灵枢?本输》说:上中下三焦,入腹内联络膀胱,约束着下焦。如其气实,小便就不通,如气虚则为遗尿。相火下行蛰藏在肾,肾脏温暖而膀胱清爽利落,那么出不至于遗尿,藏不至于小便不通,水道通调。水之所以善于收藏,是因为三焦火秘藏于肾脏,此火一泄,沉下去到达膀胱,气实就下热小便不通,气虚就下寒遗尿。 {解读}膀胱是参与津液代谢的脏腑之一,而尿液是从津液所化。人体饮入的水液,在肺、脾、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化为津液分布于全身,而经过津液代谢后多余的水液,经三焦水道到达肾和膀胱,并由膀胱暂时收留。尿液在膀胱内贮留至一定程度时,在膀胱气化作用下排出体外。 所谓的膀胱气化就是指膀胱的贮尿和排尿作用。膀胱气化隶属于肾气的气化,尿液的贮藏和排泄,全赖于肾气的气化功能。膀胱气化失常多与肾气的气化功能失常有关。一般将膀胱病变的实证,仍归属于膀胱气化失常,而将其虚证归属于肾气的气化功能失常。膀胱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或为小便不利,尿有余沥,甚至尿闭;或是遗尿,严重者还会出现小便失禁。 膀胱与肾精气相通,在人体膀胱相对在外,肾相对在里,所谓互为表里。膀胱的功能受肾的影响,因此冬天既要养肾也要养膀胱。 很多人在冬天夜里就寝后因怕冷而长时间憋尿,其实憋尿对膀胱的危害是很大的。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长时间憋尿会使膀胱内的尿液越积越多,含有细菌和有毒物质的尿液未能及时排出,这样很容易引起人体代谢产物对人体的刺激或者逆行感染等疾病。严重时,尿路感染还会向上蔓延至肾脏引起肾炎,影响肾功能。 另有资料表明,排尿次数与膀胱癌的发病率关系密切,排尿次数越少,患膀胱癌的危险性就越大,因为憋尿增加了尿中致癌物质对膀胱的作用时间。 三焦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作用,是人体水液升降布散及浊液排泄之道。人体水液的代谢是在脾、肺、肾、膀胱等脏腑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但是水液在体内的布散及向外的排泄,皆离不开三焦水道。 [原文]手之阳清,足之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也。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故相火上炎。足少阳虽从三焦化火,而原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相火逆行,则克庚金,甲木上侵,则贼戊土,手足阳明,其气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然少阳之气,阴方长而阳方消,其火虽盛,而亦易衰。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内伤惊悸之证,皆相火之衰也),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而已(伤寒少阳有之)。 【翻译】手少阳三焦经清纯,足少阳三焦经浊气,清纯就上升而浊气就下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凡是上热的病证,都是甲木不下降,与三焦无关。相火本来应该下行,相火不下行而逆升,由于戊土不降。戊土与辛金,一块主下降收敛,土下降而金收敛,所以相火下行潜伏。戊土不降,辛金逆行向上,收敛的气失去正常的功能,所以相火上行发炎。足少阳虽然随从三焦转化为火,他原来属甲木,病则兼显现他的本气。相火逆行下降,则克制庚金,甲木向上侵入,克制戊土,手足阳明经,气本来是燥,木火同时克制,则燥热郁积发作,所以少阳病,多传染到阳明经。然而少阳的气,阴气刚刚的开始生长而阳气刚刚消退,其火虽然旺盛,也容易衰退。阴气消退阳气生长就强壮,阴气生长阳气消退就生病。相火衰败而生病的,十有八九(内伤惊悸之证,皆相火之衰也),相火旺盛而生病的,十有一二而已(伤寒少阳有之)。 {解读}“手少阳病则不升”是指手少阳三焦相火之阳与手厥阴心包相火之阴而言,正常是手厥阴降,手少阳升,因此手少阳病则不升。 太阴湿土 [原文]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源总由于湿盛也。 【翻译】湿,太阴经的土气所转化的,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经以湿土主令,辛金随从土转化为湿;阳明经以燥金主令,戊土随从金转化为燥。己土的湿气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所以胃的燥不敌脾的湿,生病是土燥的少而土湿多。 太阴经主上升,己土上升则癸水与乙木都上升。土之所以上升,脾的阳气发散生长,阳虚是土湿不上升,己土不上升,那么水木陷落了。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上降,那么火金上升逆行,己土不上升,那么水木下降陷落,其根源全是由于湿气旺盛。 [原文]《子华子》:阴阳交,则生湿。湿者,水火之中气,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此湿寒之在上者。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为白淫,火盛者,梗涩而为赤浊,此湿热之在下者。 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便赤者,木气之下陷。缘相火在水,一线阳根,温升而化乙木。木中温气,生火之母,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木气不达,侵逼土位,以其郁热,传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其势然也。 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 【翻译】《子华子》说:阴阳相交,那么就生湿气。湿气,水火的中气,上湿则转化火为热,下湿则转化水为寒,但是上湿也有湿寒,下湿也有湿热。湿气旺盛湿气郁积,津液不畅通,火旺盛,湿气熏蒸产生热痰,火衰败,湿气泛滥受寒就咳嗽,这是因为湿寒在上。湿旺水郁积,膀胱不通利,火衰,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火盛,梗阻滞涩而为小便浑浊色赤,这是因为湿热在下。 小便黄的,土气的颜色传下来的,小便赤色的,木气的下陷。因为相火在水,一线通到阳根,温暖上升转化乙木。木中的温气,是生火的母亲,升则上达转化为火,陷则下郁积产生热。木气不通达,侵犯逼迫土位,以他郁积的热,传给己土,己土接受他的热,于是浸润膀胱,五行的性质,生病就传递他能够制服的,是本性导致这样的。 阴气容易旺盛但阳气容易衰退,使用湿气持久增长但燥气持久消退。阴气旺盛就发病,阳气断绝就死亡,道理极其浅显,不是难知道的。后世人庸下愚昧,补阴气帮助湿气,泻火杀伐阳气,病人没有不冤枉早死在湿润上的,这是古今的大祸啊。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六气治法(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 15人已访问 阳明燥金 太阳寒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