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成果:立体引导 疏堵并举 把握网络舆情主动权

 菜根百事1314 2014-02-13
    

学习成果:立体引导 疏堵并举 把握网络舆情主动权

 

近年来,湖南大学新闻宣传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闻网为平台,以学生论坛引导为重点,以网络应急舆情监控为保障,坚持正面宣传、疏导为主、疏堵并举,抓引导、抓制度、抓队伍、抓文化,抢占网络宣传主阵地,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抓住机遇,整合资源,高起点建设学校新闻网        

    世纪之交,我国网络发展迅猛。充分运用网络传媒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崭新课题,发挥网络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不可错过的新机遇,加快网络宣传媒体建设更是高校宣传部门面临的新任务。2002年,我们开始着手新闻网的构思和建设。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第一版“湖南大学新闻网”于20037月正式推出。由于编制有限、人手紧张,第一版新闻网主要依托校报运行,依靠宣传部集体力量维护。新闻网于2006年在首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评选活动中,荣获“十佳高校新闻网”称号。

    2007年,学校新闻网着手全面改版。经过近半年时间的调研和组织各方面专家、师生听证,最终确定了新闻网改版方案,并于200811正式推出新版。改版后的“湖南大学新闻网”,改变了过去主要依托校报电子版的状况,整合了校内现有的宣传资源,在新闻网二级网页上加载了湖大校报、湖大电视、网络广播等校内传统的新闻媒体网页,使之成为学校新闻媒体的综合平台。在栏目设置上,新闻网全力打造原创栏目,首页从原版的7个栏目增加到14个,容量扩充了近一倍。在页面设计上,新闻网以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历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彩绘图为刊头,特色鲜明,湖湘文化味道浓郁。在版式设计上,新闻网采用适合网络阅读的模块化结构,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图文并茂,操作灵活,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在机构与人员配备上,学校在宣传部增设了网络媒体管理科,改变了初期无机构、无专人管理的状况。

    改版一年多来,新闻网的最高日浏览量达4000余次,日均投稿量60余条次,日均浏览量1800余次,总浏览量200万次以上。在第三届“全国高校百佳网站评选”中,湖大新闻网再次荣膺全国“十佳高校新闻网”称号。

    二、强化监控,立体引导,牢牢把握网络舆情主动权

    1.完善应急机制,增强快速反应能力

    2006年,学校党委在宣传部专门增设了两名网络舆情监督员,由两名副处级干部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对全校各二级网站及校园BBS和部分社会网络论坛进行实时监控,每周编辑《网上舆情信息》和《信息参考》两种内刊供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参考。截止到今年3月,已编辑《舆上舆情信息》110期,共收集有关网络舆情信息500余条,内容涵盖教学科研、安全稳定、后勤服务等方面;编辑《信息参考》75期。收集有关高校发展、管理、教学、科研等各类信息500余条,为学校科学决策、加强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为了加强对校园网及自办网站论坛的舆论引导和应急舆情监控,20079月,学校建立了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负责、机关有关部门参加的网络管理体制,以及宣传部归口管理、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的网络舆情引导和监控工作机制,宣传部网络舆情监督员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跟踪、分析、梳理,相关职能部门分工负责控制和引导。同时,组建了一支由近100人组成、覆盖全校的兼职网络舆情管理员队伍,明确了工作职责、措施和要求。在网络应急舆情处理程序上,网络舆情监督员和管理员监控发现网络应急舆情后,及时向宣传部和事件相关部门负责人通报。宣传部会同有关部门立即启动应急处理程序,相关部门就应急舆情进行调查核实并即时处理,并在24小时内上报网络舆情调查及监管情况报告。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大大增强了全校各部门、各单位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

    2.发挥学生论坛版主作用,突破网络监控瓶颈

    由于网络传播快、发帖者自主性强且数量庞大等特点,学生自办网站论坛的引导与监控一直是高校网络管理的难点。实践证明,“堵”不如“疏”,强行关闭学生自办网站、BBS虽可暂时减轻学校网络管理的压力,但并不能收到最佳效果,有时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我们认为,对学生自办网站特别是论坛的管理,必须贯彻以“疏导为主”,“堵”、“疏”结合原则。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一手抓教育引导,一手抓严密监控。并采取了“网上难题网下解、学生网站学生管”等办法,网络监管逐步从以往的被动应对变成了主动引导。学校现有“爱晚红枫”、“望麓自卑”和“湖大印象”等三家学生自办网站,并在师生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为了加强引导和管理,我们首先加强了即时监控,发现舆情或不良帖子及时告知学生自办网站负责人和版主处理。另一方面,宣传部网络媒体管理科长、网络舆情监督员经常与学生网站负责人和版主谈心交心、及时沟通,并参加学生网站组织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自办网站的工作。在维稳特别防护期,我们提前召集各学生网站负责人座谈,分析国内外形势,传达上级精神,提醒并指导他们加强网站监控,督促他们维护自办网站的声誉,正确引导网站论坛的舆论。

    3.积极争取有关方面支持,主动掌控网络舆情

    社会网站量多面广、发帖者十分多元,引导难度大。在社会网站上发现了涉及学校的应急舆情,学校在控制与引导上往往鞭长莫及,力不从心。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一方面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加强联系,争取指导和帮助,同时加强与校内学生工作部、团委和保卫处等部门的联系,形成上级指导帮助、校内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另一方面,积极与社会网站负责人和网络记者加强联系,及时回复有关网络应急舆情的函件,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三、坚持“三抓”,以疏代堵,形成网络引导监控长效机制

    抓引导,坚持以疏导为主、疏堵结合的原则。网络快速发展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网络媒体是把“双刃剑”。高校如果运用得好,就是一个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教育师生、快速提升学校影响力的新平台;运用得不好,就可能成为扩散不良信息、损害学校声誉、影响学校乃至社会稳定的有害信息源。我们认为,网络舆情监管与古人治水的道理是相同的。如果用“堵塞”的办法应对网络舆情,就会导致本来在校内网站发帖的人跑到社会论坛上去,结果有害信息对学校的损害程度、删帖的难度及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会更大;如果用“疏导”的办法应对,校内师生就会以主人的身份在学校自办网站表达意见,这样我们就可以掌控网络引导与监控进程,牢牢把握网络应急舆情的主动权。因此,我们一方面加大网络建设投入,加强引导力度,拉近网络与师生距离,丰富学校新闻网等校内网站的内容,拓展其交互功能,提升网络媒体的吸引力、影响力,抢占网络宣传制高点。另一方面。根据以疏导为主、疏堵结合的原则,对那些正常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帖子,坚持以引导为主,而不是简单地“一删了之”;对于那些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人身攻击、危害社会和学校稳定的帖子,坚决、果断、迅速地进行围堵和删除。

    抓制度。建设网络引导与监控的长效机制。网络媒体是新鲜事物,国家在有关引导和监控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方面还不完善,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在网络舆情引导与监控体制上,存在多头管理、责任不清等问题,例如网络引导与监控由宣传部门负责、网络维护由技术部门负责、网站申办由信息产业部门负责,而这些部门之间还缺乏沟通和配合。因此建议自上而下尽快明确归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的职责。二是政府有关部门对社会网站、民间论坛、学生 BBS论坛等方面约束机制还不够完善,高校在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引导上工作难度大。比如,对民间网站的管理缺乏法律法规依据,而高校对社会民间网站没有约束力,有关职能部门监控力度也不够,建议尽快完善有关网络管理特别是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的法律、法规。三是面对复杂的社会网络环境。高校要立足校情,加强网络规范和制度建设,使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监控有据可依。比如,为了规范网络舆情监管,我们于去年出台了《湖南大学关于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与监控的暂行规定》,规定了网络舆情监管的领导体制、网络舆情监督员和管理员的职责、引导与控制程序、自办网站的注册备案及网络保密规定等,为全校各单位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抓队伍,建立一支网络骨干队伍。在网络建设和引导上。高校目前还普遍存在重硬件、重技术,轻软件、轻意识形态的现象。例如,高校一般都在网络硬件及技术方面成立了专门机构,建立了专职队伍,有固定的经费预算,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舆情监管上则多由相关部门人员兼职,缺乏专职机构、专门队伍和专项经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舆情监控软件的开发和运用滞后。建议上级部门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监控上出台专门文件,规范网络管理的机构、编制、经费投入。同时,高校也要加快建立起专兼结合、师生共同参与的网络引导与监控队伍,通过发现和培养,建立一支包括学生自办网站负责人、版主在内的大学生网络骨干队伍,从中发展学生党员,为网络引导和监控提供组织保证。

抓文化。树立“绿色网络”理念。开展网络文化活动,提升网络媒体晶位,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增强学生文明上网的自觉性,是高校网络宣传阵地建设的重耍任务。第一,要主动出击,通过开展“高品位建网、打造绿色网络、抵制低俗之风”等主题网络文化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理性发帖,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健康成才提供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二是要妥善处理好“网络进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正面宣传与网络服务、“疏导”与“堵删”、“网上”与“网下”四个关系,充分调动广大青年大学生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三是加强对学生自办网站的研究,总结引导与监控的技巧与方法。大力建设学校官方BBS和校园主流网站,为广大青年大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现才华的多维大舞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