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翅医话——亲自品尝桂枝汤

 事不宜急缓则圆 2014-02-14
       桂枝汤,桂枝汤,群方之冠、老生常谈的桂枝汤。有筒靴说了,桂芍草姜枣,咱们耳朵根子都听出茧子了,看的也太多了,没啥再说的。当然,此汤不说还就是那么回事,再说说也无妨。今天要说的是我自己吃此汤的感受。
  
  七月上旬,天气就慢慢的进入暑热状态,俗话说,三伏天,不热也汗。气温高了,出汗散热是必须的,现在所谓的空调病,我看实际就是暑天感寒受凉而成,古人谓居深宅贪凉或卧露受湿,暑月得而似中风伤寒者。
  
  一日夜间开空调纳凉,温度过低,当时很爽,不料早上起床感觉咽部不适,以自己的经验,要感冒了。病要来了门板都难挡住,下午摸凉水、吹风扇即感觉身上 冷,汗毛都觉得竖起来了,头昏疼,身上发酸发困,肯定是发烧了啥,就吃了一片安乃近,加了五六片感冒清,出了一身臭汗,晚上倒是很舒服了。第二天早上起床 还感觉舒服,到九点左右又觉得不舒服了,虽然发烧热烘烘的,身上还时不时有些小汗,但是怕风不敢吹电扇,鼻涕还流老长。摸摸脉搏,虽见微数但无急躁之象, 也为缓脉,看看舌,润而有薄苔,咽喉虽不适微咳却也不红不痛不干,我这个老烟枪一旦外感必咳无疑。查查体温37.5℃。随即抓药一剂,桂枝30克,芍药 30克,甘草15克,杏仁泥15克,厚朴10克,蜜紫菀15克,枣子10枚,生姜一大块切细,水1400毫升,文火煎取800毫升。每服150毫升,药后 片刻,再喝热水一大杯,身上即感觉汗比不喝药时多了,一小时后也不咋怕风了。三小时后再进一杯。下午四点多钟已经喝了三次药了,身上感觉暖烘烘的很舒服, 时而汗出。再查体温反而38℃。这样到夜间子时喝药五次,已经喝完了,虽再查体温还见37℃多,但身上已感觉病若失。早上再测体温,37℃,决定不再服 药,多喝热水,观察一下,到下午体温就正常了。不过发现一个问题,眼珠子喝红了。感言虽见桂枝证,在暑天也宜减其量才好,且不可服之过急。
  
  《温病条辨》开章曰:“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 例”。有医家说吴鞠通以温立论,反而开章说桂枝汤,附雅仲景,有强勉之意。此条除自注说明外,朱评(朱彬)一段文字有嚼头,曰:“全书力辟以温治温之非, 而以桂枝发端,明乎外寒搏内热或非寒时而感寒气者,本可用之。而纯乎温病者不可用,明矣!又按,外寒搏内热,及非时伤风,春秋皆有之,即暑中亦有之,皆可 少投辛温,但须辨之清切耳”。何谓辨之清切?曰:“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 后热甚者,名曰温病”。若再辨温热初起,苔或白而必干。

     有个问题还想请教高明,仲景所论太阳病证之麻桂青龙与吴鞠通所述手太阴病之桑菊、银翘都为表证,此太阳病与彼手太阴病有何区别与联系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