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灯火
张建林
春节很快就过去了,紧接着,元宵到了。提起元宵,马上就会想起欧阳修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很明显,这不是一首描写元宵景色的作品,作者不过是借景抒情而已,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感受到旧时元宵之气氛。 元宵节,旧时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夕”等。元宵与灯是分不开的,旧时因此又有“上元灯火”之说。正月望日为上元,七月望日为中元,十月望日为下元,是为“三元”。三元之中,人们最喜爱的是上元之夜。元宵的起源很古老,据考可能与远古人类燃火把驱邪有关。汉时,就已有上元夜燃灯祭祀、敬佛等记载。到了唐代,上元观灯已形成民俗佳节,唐人有“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的诗句记录当时的景象。 初五一过,街市便有彩灯出售,旧时的观前街是最热闹之处。旧俗,正月十三夜,悬灶灯于厨下,灯作荷花形。正月十三为试灯,十八日落灯,也有一些地方十一就开始了,延迟至二十才结束。上灯这一天,家家吃汤圆,点灶灯。落灯时,家家吃面条或年糕汤。因此,苏州一带流行“上灯圆子落灯糕”的谚语。 《清嘉录》中,对苏州的灯市有较详的描述: 腊后春前,吴趋坊、中衙里、皋桥、中市一带,货郎出售各色花灯,精奇百出。如人物则有老跎少、月明度妓、西施采莲、张生跳墙、刘海戏蟾、招财进宝之属;花果则有荷花、栀子、葡萄、瓜藕之属;百族则有鹤凤雉雀、猴鹿马兔、鱼虾螃蟹之属;其奇巧则有琉璃球、万眼罗、走马灯、梅里灯、夹纱灯、画舫、龙舟,品目殊难枚举。至十八日始歇,谓之“灯市”。 苏州的手工艺品自古以来相当发达,素有“苏作”之称,苏州制作的彩灯,就叫“苏灯”,也称“吴灯”,唐宋时已名闻天下。宋周密在《乾淳岁时记》中写道:“元夕张灯,以苏灯为最。圈片大者径三四尺,皆五色琉璃所成,山水人物、花竹翎毛,种种奇妙,俨然著色便面也。”便面就是扇面。王鏊《姑苏志》记载:“吴灯,往时最多,范成大诗注有琉璃球、万眼罗二灯,尤为奇绝。或生绡糊方灯,图画史册故事。他如荷花、栀子、葡萄、鹿、犬、走马之状,掷空小球灯、滚地大球灯,又有鱼鱿、铁丝、麦秆为之者。一种名‘栅子灯’,在鱼行桥,盛氏造,今不传。或悬剪纸人马以傍,以火运动,曰‘走马灯’。” 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也说:“灯品至多,苏、福为冠,新安晚出,精妙绝伦。”至明清时,苏灯的品种更多,制作也更精致了。杨仪《垄起杂事》中写道:“元夕张灯,城中灯球巧丽,他处莫及,有玉栅灯、琉璃灯、万眼罗、百花栏、流星红、万点金,街衢杂踏,人物喧哗。士诚登观风楼,开宴赏灯,令从者赋诗,号望太平。”这里所写的是张士诚的故事。 嘉庆《同里志》也有古镇元宵的文字记载:“上元佳节,翊灵神院张灯结彩,笙歌喧沸,至夜半始散,名曰灯会。”还有农村中元宵夜景:“上元前后,农民张锦灯,穿锦衣,骑纸马,执纸旗,装演故事,鸣锣击鼓,中有龙灯,或一,或二三,鳞甲蜿蜒,青白相间,街坊串斗,名曰串马灯。村庄、市镇极其喧闹。” 与同里相距不远的松陵,也是一个千年古镇,灯市同样异常热闹。元宵上灯期间,街道两旁悬挂玉兔灯、月亮灯、嫦娥灯等各式各样的绢灯、纸灯,街头一片火树银花,居民纷纷出门,逛街观灯。 清人庄观《上元灯市行》一诗,是旧时上元灯市的真实写照,诗中写道:“十三灯市未为盛,十八停灯行就屏。三五正值上元辰,火树冰轮相辉映。张彩漫天锦作棚,鳌山上下尽悬灯。楮练琉璃何足异,麦丝竹缕诚精能。走马烟中如电速,老人藜杖相追逐……” 蔡云《吴歈百绝》中有几首咏苏州的灯市,其中一首云:“龙灯兴过马灯兴,还托禳灾搭彩棚,中市前头濠上路,火为城腹锦为城。”小注中说:“龙灯自首至尾骨节断续,众人持以盘舞,其扮演杂剧故事间以铙鼓者,谓之马灯。俗云岁有火厄预以灯代之,实托词也。灯彩惟阊门内外为盛,故有‘中市彩子南濠灯’之说。” 苏州的灯市,至民国年间,特别是战乱后,已日渐衰落,包天笑回忆:“元宵古称灯节,在古时必有灯市,就是称之为上元灯的,在我儿童时代,觉得也没有什么了不得。儿童们不过是放花炮、买花灯,以应景而已。况且在那个时期,已经将要开学,儿童们是想心事、收骨头的时候了。”(见《钏影楼回忆录》) 据1925年成立灯业公所时统计,大小灯铺共有117家,其中较著名的有小云飞、老祥征、振元祥、许龙飞、同源祥、朱同茂、陈恩宜、朱顺兴等。每至春节前后,吴趋坊、皋桥附近灯市十分兴旺。由于后来战乱,灯彩业逐渐枯萎,苏州城内灯彩铺仅剩下三十多家。 近年来,各地民俗活动逐渐恢复,苏州的古城区如阊门、胥门、盘门等,每逢春节、元宵、中秋等重要的传统节日,均有一些民俗表演。苏州附近的一些古镇,如周庄、同里等地,每年元宵节,也都会有放烟火、舞龙灯、猜灯谜之类的活动,但灯市之胜恐难以重现了。 |
|
来自: 苏迷 > 《苏州元宵习俗与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