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笔者根据亲见和听闻的大量事实以及亲身体验,特此撰写此文,向您介绍一种简单易用的家庭中医疗法,作为对求医问诊人士所受的治疗的拾遗补缺。
为方便一般家庭使用,本文着重介绍了家庭使用方法,供大家参考。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艾灸新疗法(本文仅供参考)
艾草是一种野草,大陆许多地区都几乎随处可见,个人小量制作艾绒也非常方便,把艾草叶子拿在手里揉搓即可(艾草图片参见附录1)。
禁忌:艾灸虽然适应症广,但使用上仍需注意个人的身体的状况与体质的问题,如对于属于实热证的病人或者是易于阴虚火旺、血燥生热的体质者,以及孕妇、应该慎用或遵医嘱,身体有外伤或内伤者也应慎用或遵医嘱。
一.艾灸新疗法专业艾条床:(注:此图片未照头部插板) ![]() 二.简易家用艾灸新法介绍:
2.1. 家用简易材料及组合图示:
![]() ![]() ![]() 2.2. 家用艾灸新法所需物品:
— 艾条
— 桶(顶部开口;两侧扎眼或开洞,用于对流)
— 中间掏空的隔板(可用硬纸板拼接,也可以略去不用)
— 中间掏空的垫子(躺着舒服)
— 粗瓷碟(用来装燃着的艾条,起防护作用)
— 锡纸(保证安全)
— 用来垫高的物品(例如砖头、废弃的易拉罐等,注意要不易燃烧的物品)
— 火种(如打火机)
2.3. 家用艾灸新法说明:
桶:可因地取材,如废弃的大桶,或者把凳子放倒,用木板把其中几面围起来,只余一面不封。甚至如果什么材料都无法找到,也可以拿砖头、石块堆垒。
桶内垫砖,高度为熏艾条时感觉炽热温暖为宜,如果感觉温凉,疗效就可能会稍差。但不能过烫。
粗瓷碟外包锡纸,然后艾条适量,火头适量。
桶上放隔板(可用两层硬纸板用胶带拼接,每层硬纸板经纬走向垂直相对,可增加强度,然后中间掏洞,大小参见桶和垫芯上的孔洞大小,大概18厘米左右,可自行决定尺寸),隔板上再放垫子。
如果您的垫子够厚,也可以不用放隔板,一切以您躺下后舒服为宜。
垫子:依然可以就地取材,直接在一般垫子中间开洞,用针线缝合,或者心灵手巧者也可以自己设计制作。
艾条处理:可截取适量,您自己熏一熏就会有感觉多少合适。开始时可试验调整,比如一条艾条截成两段或三段,一次点燃两段,每段燃一头(或两头)。建议轻轻把艾条外面包的纸剥去,这样可能味道少一点点。
使用者姿势:人躺下,桶位于后腰处,腿脚搁在一个高度差不多的椅子上,头部躺在高度适合的沙发或床上,根据需要调节这三处,可加搁些软垫子或稍垫高头部。总之,一定要躺得舒服,如果稍微感觉不适,一定要调整好高度和舒适度。因为要躺较长时间,一定要舒服为宜。
一般是面朝上躺着熏,如果您的肠胃功能不是特别好的话,也可以考虑面朝下、腹部对准桶。不过这种姿势腿就只好放在地上。
在熏的时候,如果不知不觉睡过去,这是好现象,不必担心,能睡就好好睡。
熏的时候,因为腰部压住了桶的上部,气流只能从桶两侧的孔进出,如果对流孔不大,就容易产生熄火的情况,可以考虑一侧或两侧孔开大些,或感觉不够温热时,用扇子在一侧孔处扇。
艾灸次数:您自己就可以摸索出合适的频率。这是一种家庭疗法,用法并不深奥。一般开始时,可每次30分钟到1个钟头,一两天或两三天熏一次,但并不是非要这样。您可以自己把握,一般如果您在艾灸时睡着了,一两个钟头一晃就过去了,期间艾条早已熄灭,但桶内余温尚存,助您睡个好觉。
注意事项:一定要多喝温水,多吃水果(注意洗干净)。喝水比较重要,原因之一是熏艾条容易干,需要喝水保持平衡。
如果肠胃功能欠佳者,请注意不要喝凉水,只要喝水时,就喝热水。
用艾条熏时,要注意身体的保暖。冬天要盖较厚的毯子或被子、或穿厚衣服,因为睡着后容易着凉。而到了夏天,则要千万注意上火。如果因气温太高而使熏艾条成为受罪,就请另寻凉爽时间。
熏艾条的味道较大,可考虑挑些不常穿的旧衣服。另外熏完艾条后,可打开门窗通风,驱散艾条的味道。
注意安全,因用到火种,且艾灸本身涉及到明暗火,加上如果您身体虚弱,就很容易一边熏一边就睡着了,所以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让塑料袋等易燃物品接近火源。
2.4. 说明:
2.4.1. 这种方法与传统艾灸并无根本差别,唯一的三个明显表面区别在于:(1).封闭性;(2).让用者躺倒;(3).背部有多条经络,艾灸等于全套护理。笔者猜测,或许正是这几点(或其它因素)以及艾草本身功效的原因,使得该方法与传统熏法虽仅仅有一些物理方法上的改变而已,却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惊人疗效。
2.4.2. 可能副作用:上火。(不过,因此法极为简便,成年使用者几乎都会凭感觉判断适合用量。唯需要再次提醒用者的是,必须多喝水,喝水从另一方面也可缓解上火。)
2.4.3. 该方法有明显缺陷——味道极为难闻。您如果自己用,当然不太闻得出来,但是这种异味或许会令他人极为不适。如果使用,需要做好周围人的工作。
2.4.4. 如有可能,可考虑在艾灸多次、气血回升之后,辅以其它中医手法,例如走罐等。这些法虽看似难登大雅之堂,实则对某些病情有立竿见影之效。具体医理此处不再寻文赘述。
笔者个人水平有限,如有错漏之处,在此先行致歉,敬请谅解。
2008年6月4日
========================================================================
(以下图文均为网络搜索所得,供您阅读参考。) 附1:艾草图片
![]() 附2:
文章来源:http://ask.ci123.com/questions/show/223537
艾草的外观与菊花十分近似,不同的是,艾草的叶片比较薄且小,下表面密布毛茸而为灰白色或灰绿色。艾草的茎枝也比较细,并且具有较多的分枝,植物全体并具有特殊的芳香;在中医针灸中,经常使用的灸药,便是将艾草洗净,晾干,再捣烂至绒状而成。艾草的嫩茎叶,也是民间经常取用的食材与野外求生的重要野菜,晒干的植株则可以水煎成洗剂,或取多量直接丢入热水中泡成浴汤来浸泡,除了可以清洁皮肤外,对于湿疹,不明原因的皮肤搔痒等都极具疗效,对于个人的卫生颇有帮助;将其直接烧烟,更可以驱除蚊虫,这些都是端午节取艾草为用的原因喔!此外,对于容易失眠的人来说,艾草特殊的气味还具有安神,镇静等附加作用,可以纾解身心的疲惫与松弛紧张的心绪;因此,趁着艾草的盛产期,不妨多剪取一些,充分晒干后或制成香袋置于床头,或直接用作床垫与枕头的底衬,对于安眠很有帮助。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本草纲目记载:艾草气味苦,微温,无毒,治百病,止吐血,妇人漏血,利阴气,辟风寒,使人有子,所以也有人称艾草为“医草”。价值有许多疗效,如:止血,治头痛,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又可做成艾灸,熏香净化空气,驱蚊,泡澡解除疲劳压力等等。艾草又具有多量的叶绿素,可做成艾草粿等食品,食用艾草又可清热解毒,但是孕妇少用慎之。
中国民间又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俚语。就是因为艾草的功用很多,又民间自古至今,视艾草为“吉祥草”,每年端午节,五毒百出之时,家家都挂艾草来做驱邪之用。艾草独特的气味,若点燃艾草,所生的气味可以停留家中空气之中,久久不散。常闻此香气,可以达到身心健康之用。苦味菜的一种;其苦味可以加盐的沸水氽烫,或直接盐搓揉,或将之浸泡于盐水中10~15分钟来去除。去除苦味的艾草切成小段或小丁,可以直接炒食(部分内容略)
孕妇少用,慎用!!!!!
附3:
端午粽飘香 艾灸保健康
文: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部针灸科 李育臣医师&黄颂俨医师
文章来源:http://hospital./nursing/mama/index.html?pid=8058&p=detail 时序即将迈入炎炎夏季,在此季节中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就是端午节。由于端午节在农历五月,正值初夏季节,天气渐渐炎热,不仅蚊蝇等害虫孳生,也是疫疠开始流行的时候,故古人称农历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此时除了传统的庆祝活动,如包粽子、划龙舟外,家家户户亦会插艾草与菖蒲、配带香包及饮雄黄酒等,以辟秽除恶,预防疾病。
端午节的明星植物非“艾草”莫属,一般所称艾草即艾叶,属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艾草在古代很早就做为药用,如孟子离娄篇内所提到的:“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灸疗的起源亦早,成书约在秦汉时代的《黄帝内经》对各种灸疗及适应症已有完备的记载,故在秦汉之前以灸疗已广为流传与应用。灸疗的种类很多,但主要以艾草作燃料,明朝医家缪希雍在《本草经疏》提到艾草:“燃之则热气内注,通经入骨,灸百病。”清代医家吴仪洛《本草从新》里亦云:“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通十二经,内服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所以艾草又称灸草、医草。用于艾灸的艾叶必需先经过处理,制成艾绒后,才可做为艾灸的燃料。
艾叶配之以火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及温中固脱的作用,故艾灸临床上适用于虚寒证、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证,如虚劳、冷哮、久泄久痢、寒疝、脱肛、关节寒痹冷痛,以及妇女经痛、血崩、子宫脱垂等症。如脾胃虚寒,消化功能不良,易于泻泄之人,可灸五柱穴、天枢穴、神阙及足三里等穴以改善消化系统的功能;又如妇女生理期疼痛因虚寒体质或吃冰饮冷而引起者,可灸气海、关元、中极、三阴交、太冲等穴,以缓解生理期的不适。
在古代艾灸亦是常用的保健强身、预防疾病的方法,如唐代医圣孙思邈《千金方》提到:“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扁鹊心书》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医说》则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故利用艾灸刺激身体特定穴位如气海、关元、中脘、足三里穴等,既可提高身体机能,又能达到强身抗病的目的。
艾灸虽然适应症广,又可做为保健防病的方法,但使用上仍需注意个人的身体的状况与体质的问题,如对于属于实热证的病人或者是易于阴虚火旺、血燥生热的体质者,以及孕妇、老年人等应该禁用或慎用。
附4:
艾草(Artemisia princeps var. orientalis )
文章来源:http://web2./PubLib/NewsLetter/91/174/10.htm
艾草在台湾各地郊野的路旁、草地间相当常见,生长初期,外观与菊花十分近似,不同的是,艾草的叶片比较薄且小,下表面密布毛茸而为灰白色或灰绿色(图1)。艾草的茎枝也比较细,并且具有较多的分枝,植物全体并具有特殊的芳香;在中医针灸中,经常使用的灸药,便是将艾草洗净、晾干,再捣烂至绒状而成。
艾草的嫩茎叶,也是民间经常取用的食材与野外求生的重要野菜,为苦味菜的一种;其苦味可以加盐的沸水汆烫,或直接加盐搓揉,或将之浸泡于盐水中10~15分钟来去除。去除苦味的艾草切成小段或小丁,可以直接炒食(部分内容略)。晒干的植株则可以水煎成洗剂,或取多量直接丢入热水中泡成浴汤来浸泡,除了可以清洁皮肤外,对于湿疹、不明原因的皮肤搔痒等都极具疗效,对于个人的卫生颇有帮助;将其直接烧烟,更可以驱除蚊虫,这些都是端午节取艾草为用的原因喔!
此外,对于容易失眠的人来说,艾草特殊的气味还具有安神、镇静等附加作用,可以纾解身心的疲惫与松弛紧张的心绪;因此,趁着艾草的盛产期,不妨多剪取一些,充分晒干后或制成香袋置于床头,或直接用作床垫与枕头的底衬,对于安眠很有帮助。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华素食网
转载请注明:中华素食网 免责声明:本网站发布的所有作品仅作为信息传递之用,文章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凡注明来源为“中华素食网”的作品,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作者并在文后留下原文网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