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医如何用悲治喜和用喜治悲?元代名医朱丹溪(资料图 图源网络) 让因极度欢喜而病的人马上痊愈,就得令其极度悲伤;同样道理,让因极度悲伤而病的人马上痊愈,就得令其极度欢喜。这在现在来看已是很浅易、简单的辩证法,似乎并不是什么难事,可在古代却是非常棘手、麻烦的疑难杂症;再说当真正面对这样一个处在很危险、复杂的病情状态的人,你要不是一个医术非常高明精湛娴熟、且智慧胆略气魄超出常人的名医神医,估计你也不敢下决心该如何治疗他,所以作为局外人的你也只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比如清朝小说《儒林外史》里有一段“范进中举”,还选入了中学语文课本,那个书呆子范进,许多年科举落榜、潦倒不堪,却突然有一天时来运转,竟然让他金榜题名了。他一时竟不相信这个消息,狂喜得顿然发了羊癫疯,胡言乱语起来,最后又不省人事。还好他的岳父老子胡屠夫狠狠揍了他一耳光,并骗他说“该死的畜生,你中了什么?那都是假的”,他才终于一阵悲伤、痛苦,遂清醒过来。 今天读《北京晚报(手机版)》,里面讲了古代两个类似的经典故事,让我们看看人家两位名医是如何用悲治喜和用喜治悲的,故事挺有趣,也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说的是明朝有个名叫李大谏的人,他家里虽世代务农,但他凭着勤奋好学考取了举人,他父亲高兴得逢人便夸自己儿子有出息;后来李又考取了进士,做了大官,他父亲更是笑得合不上嘴了,连夜里都时不时大笑不止,过了十年还是笑个不停。李大谏请某太医为父亲诊治。太医于是派人赶到李的家乡报丧,对他父亲说:“你儿子因患重病不幸去世。”其父闻听噩耗当即悲痛欲绝,一连哭了十几天,大笑自然停止。这时太医又派人告诉其父:“你儿子并没死,幸亏太医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李的父亲听后马上止住了悲痛,狂笑病也没再犯了。 还有元朝有个秀才,新婚不久妻子就病逝了。他因多日悲伤哭泣,终致卧床不起。其父带他四处求医,但均无起色;有一天遇到大医学家朱丹溪,便求朱救救他儿子。朱丹溪询问病人有啥不舒服,然后仔细为他切脉,并自言自语地说:“你怕是有喜了吧?你看你整日茶饭不思、浑身无力,对吧,就是有喜了,我给你开个保胎方。”然后煞有介事地拿起纸笔开起保胎方来。这秀才不禁捧腹大笑:“你是什么名医哟,连我是男是女都分不清。”以后每当想起此事,秀才都要笑上一番。过了半个月,他的身体不知不觉就好起来了。这时有人告诉他,是朱丹溪用笑治好了他的病。秀才这才恍然大悟:“朱大夫的医术果然名不虚传 |
|
来自: zhongyigongshe >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