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媚俗之薄见

 芸浦潇 2014-02-20

芸浦潇\文


礼德之媚俗

     古之中国,重精神而轻物质,重典而轻媚俗,如今中国却反之,重金钱而少人格,没有了高尚,多是落入了媚俗与丑陋,人性堕落,乱了纲常,少了礼德,这也是中国近代革命与变革的缺陷,或称之为不幸,不幸有三,一是中国至古就是世界大名鼎鼎的礼仪之邦,而如今成为了最没有礼仪与道德的国家。二是古之中国最重骨气与尊严,拒绝媚俗与小人,而如今多小人,少君子。三是社会和谐,必须是一个精神文化高于物质文化的社会,如今是物质文化昌行,精神文化薄弱,所以将要面临的就是不和谐的和谐,更深层次的矛盾即将崭露头角。

中国自从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而一刀切的拿来西方文化,是一种悲剧的开始,因为新礼规,新道德,结合新科学才能达成社会和谐,否则远之。今之中国,有重视科学的现象是好事,坏事是少了礼规与道德。要想让社会有更好的发展,应该是把中国的礼仪与道德的好文化,结合西方科技手段,加之合理科学的法制来发展自己,可行,否则会积攒更多的毒瘤,没有了典雅,而多了媚俗,没有了精神,而多了物欲的丑陋。  

中国的礼,渐渐开始在我们的时代消失,开始断层。断层可幸,消失可悲,因为消失再也没有了,断层可能重新出现新礼规。我们是礼仪的始祖,可是以后我们只能在旁系的日韩找到自己的文化身影,可悲可叹,文化之没落,之庸俗。文化从何而来,先来源于礼仪与道德,为何动物没有文化,因为畜界没有礼仪与道德的概念,我们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回头看我们自己,让人情何以堪!没有了礼仪规矩,没有了道德伦理,是一种社会的庸俗与媚俗,是人类精神文化没落的开始。

 

文学之媚俗

    今人评论当今散文四大家,或八大家,以我之见,无一人能成一家,更无大家可言,而是“假”,今之散文,说理犹如隔靴挠痒,咏物言情犹如描画不美,抒情不深,文风格式亦无汉语之特色,今之文章既无美学价值,又无文学之创新,多是文字堆积。古之文章具美学价值,又凸显中国文字特色。林语堂书曰:中国古代很少有好散文。他眼中的好散文有两个标准,一是要写心灵,亦即抒情,二是要有一定的篇幅。其实林语堂错之又错,一是中国古代好多文章来自于内心深处的灵魂,二是散文的好坏不在于篇幅的多少。好散文切记不要长篇大论,能用一个字表达的,不用两个字表达,能用一百字说清的,不用二百字去写,能用五百字写成的文章,不需要用一千字,好文章越精炼越好。以我看来,中国的好散文在于古,而不在于今,白话文以来,中国就没有出现过真正的文学大师,鲁迅也是其中之一,鲁迅之伟大,在于用文笔揭露社会之丑陋,有讽刺有说理,可以称为文章目的之一二,却没有突出汉语之特色。好文章有其三,一是揭露社会之丑陋与黑暗,二是凸显文字之特色与美丽。三是写于自己心灵与人性。

中国白话文的文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更多的文学人,找到新的途径与方向,发掘民族之特色,汉语之精华。白话文以来,文章成了平民的文章,其实当一种艺术落入了平民化,大众化,就注定落入了庸俗。古代之文章,不是所有人都能写,无论认识多少汉字,读了多少文章,没有语言与文章艺术的悟性,很难写出好文章。古代的进士三甲多之又多,能写出好文章的却少之又少,唐宋八大家都以散文杂章见长,以此名垂千古。

现在更多人,缺少语言与文学的教养,犹如当一个美丽的姑娘,看到春天的花开,会说:他妈的,这花园真美丽。甚至更多的人,根本就不关心身边的美,而只关注金钱的多少。人格与生活的媚俗,促进了文学与文化的媚俗。现在写文章的人到不少,真正的作家不多,文学家更是少之又少,真正文学家的书,很少能在书市上看的见,垃圾文字却多之又多,这是一种文化的另一种没落与庸俗。

文学家应具有艺术性,而不是有了文字就是文学,文学家的文章,不仅有知识的含量,哲理的沉思,描写的优美,更有一种语言文字的特色,犹如中国的古诗词,古散文杂章,就能突出中国文字之魅力,语言之特色,这样的文章好与美,是一种艺术。每当看到一些写手,自称自己是一个作家,或是文学家,感到好可笑。作家还勉强可以原谅,文学家就不可原谅了,因为辱没了中国的文字与文学。古之文章是艺术,现之文章多是记录,毫无美学价值,亦无真哲思之意,文理之衰也。

今之中国文学的崛起,是散文的崛起,因为小说,凡是能写的故事都被西方所写,能有的形式都被西方所发掘,更因为小说无法全面突出汉字的精华与特色,其次是中国写手,很难掌控多个人物特色的小说,所以很难出现鸿篇巨作。诗歌更是很难崛起,因为整个世界的诗歌艺术都在没落,这是一种全人类自我人性的没落,或是诗歌无力再去承担文学的重任。散文可以说理,可以言情,可以咏物,比诗歌更能说明白说透彻,比小说更能精炼,更能突出汉字的特色。中国文学的发展,以散文为支柱,小说诗歌为辅助,戏剧文评可发展。

写好散文,一是描写之美、之生动,二是说理之深刻、讽刺之尖锐,三是融入汉字特有的魅力,四是具有严谨与合理的文章结构,五是简洁凝练,六是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情感,可为好文章。中国现之文学,内容越来越裸露,语言越来越浅薄,无凝练与深意,文风苍白,动则是性、物欲、欺骗、利益、出轨,这些丑陋的字眼,文章犹如人一样,需要穿衣服,不然何来其美,人性之美不在于躶体,而在于具有不同的服饰,不然就太乏味,有了服饰就有了道德,有了道德就有了人特有的文化,所以裸露的文章缺少艺术之美。中华文学应该拒绝媚俗,拒绝文字垃圾,而应求之美,求之精,求之典雅与风骨,求之文字与文风之特色。

 

音乐绘画之媚俗

    无论古之中国,还是西方,音乐都具有典雅之优美,今之音乐多是媚俗之音,多是流行之乐,任何一种艺术沦入流行之辈,注定了短暂的生命,总会沦入庸俗,犹如有人说,真正的艺术是小众的,一般人看不懂,也听不明白艺术的深意与神奇。现今的音乐创作者与演唱者,都是庸俗之辈,肖邦、莫扎特、贝多芬、俞伯牙师旷阿炳等人才能称之为伟大,才是不朽。今之音乐,多是浮华无实,毫无创新之举,多是流星,瞬间即逝。

真正能流传久远的音乐,是没有歌词的纯音乐,听纯音乐需要极其静心,融入其中,才能进入音符所带来的灵魂共振,音乐之伟大,犹如贝多芬之交响曲,肖邦之钢琴曲,巴赫之小提琴曲,俞伯牙之古琴曲,阿炳之二胡曲等,世界近代缺少这些极具创新及划时代的作曲家。今之音乐人,只有歌词性的创作,缺少真正纯曲的创新。真正的音乐是高雅的,现如今流行音乐多是一种歌词的形式主义,缺少真正的乐曲创新,真正的音乐,纯、正、雅,今之音乐不纯、不正、不雅,称之为俗。

如今多数人喜欢流行歌曲,却很少去听真正的大师之作,更多的人根本听不出这些伟大作品的含义与美,或是走不进这些音乐的灵魂。流行音乐之词能引发我们的一种回忆,纯音乐之美才能引发灵魂的震动,单凭五线谱的音符组合,就能激发我们潜在的感情,单纯的可以让我们流泪与心灵的触动,这才是音乐的神奇。与其他艺术相比,音乐更需要天才,音乐之创作,不是每个人都能做,所有的艺术之中,音乐最具有穿透力,最具神奇,可以穿越历史与时间,可以穿越语言与地域,最能激发人性潜在的意识,及不被人发现的情感,歌与词却少此功能与神奇。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看歌唱家演唱,却很少去听大师的音乐演奏,一个外表华丽不实的演员,扭扭屁股,发出几句不正之音,却比世界音乐大师的朴实无华的演奏让人喜欢,现今多数知道肤浅的表演者是谁,却不知伟大的音乐大师是谁,此风气,真音乐之没落,文化的庸俗之像。实质是我们的追求之媚俗,品味之媚俗,生活之媚俗,人格之不全,风格之浅薄,因为肤浅之人,才追求肤浅之风。精神文化的进步,是人多喜纯静之音,而厌庸俗轻浮之歌,眼下,多数却反而行之,可见社会之轻浮,世界之庸俗,文化之衰,精神之悲。

现今中国绘画书法亦是如此,多是因为金钱而绘画,而不是因为艺术而艺术,绘画之没落,所以现今多了轻浮的舞文弄墨之辈,却缺少真正的艺术之人。如此之风,误导儿童少年,名利轻浮风行于世,中国精神之堕落,文化之危已,极需纠之、改之、正之,否则只能沦为庸俗与媚俗,甚至是文化的丑陋与没落。一个民族文化的崛起,应该因为艺术而艺术,因为精神而艺术,因为人品而艺术,万不可因金钱名利而艺术,否则是文化不幸。

    无论是武,是文,还是艺术,都要先有德,如果没有武德,何来武术,没有文德,何来文学,没有艺德,何来艺术。现今,有德之人极少,无德之人极多,所以精神堕落了,文化没落了,人与追求沦入了媚俗,实之民族不幸,极需改正,否则何来民族之振兴,文化之崛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