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偏瘫的中医针灸疗法

 悟道修行慧能 2014-02-21
  

独钓湘江雪中医博客

     针灸疗法有以下特点:①应用范围广,临床各科都可采用。②见效快、疗程短。③携带方便,操作简单,经济实用,易于掌握与普及。
   关于脑卒中针灸治疗的时机,若为了治疗肢体瘫痪,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即可以治疗;但对出血性脑卒中,最好是在病情稳定以后再施行。现就治疗脑卒中常用的体针、头皮针、新头针简介如下:
   (1)体针疗法:一般是根据临床辨证及肢体瘫痪、失语等情况选取穴位,以26—28号毫针按穴治疗,每次取4—8个穴位,不宜超过10个穴位,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①半身不遂:调和经脉、疏通气血。以大肠、胃经俞穴为主,辅以膀胱、胆经穴位。初病时,仅刺患侧,病程日久后,可先刺健侧,再刺患侧。取穴:上肢取肩朋、曲池、外关、合谷,可轮换取肩井、肩贞、臂腾、阳池等穴。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昆仑,可轮换取风市、绝骨、腰阳关等穴。
   对于初病半身不遂,属中风中经络者,可用手足12针,即取双侧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共12穴。对于中风后遗症的半身不遂,其腕踝难伸,肘膝挛拘者,可用手足12透穴。此法取手足12穴,用6厘米一9厘米长针透穴强刺。12穴是肩鹊透臂肠,腋缝透胛缝,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阳池透大陵,合谷透劳宫,环跳透风市,阳关透曲泉,阳陵泉透阴陵泉,绝骨透三阴交,昆仑透太溪,太冲透涌泉。
   ②中风不语:祛风豁痰、宣通窍络。取穴金津、玉液针刺放血,针内关、通里、廉泉、三阴交等。
   ③中风闭证:开关通窍、泄热祛痰。可先用三棱针点刺手十二井穴出血,再以毫针强刺人中、太冲、丰隆。若手足拘挛或抽搐,可酌加曲池、阳陵泉。
   ④中风脱证:益气固脱、回阳救逆。多以大柱艾灸,如汗止、肢温、脉起者,再用毫针,但刺激要轻。取穴:灸关元、神阙,刺气海、关元、足三里。如见内闭外脱之证,可先取人中强刺,再针足三里、气海以调其气。
   (2)头皮针疗法:可按《素问·刺热篇》“五十九刺”的头部穴位,中行有上星、囟会、前顶、百会、后顶;次两旁有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又次两旁有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每次取7—9个穴位,交替使用,宜浅刺,留针15—30分钟。此法治中风阳闭及中经络偏于邪实之症,有较好疗效。
   (3)新头针疗法:新头针融中西医理论为一体,是根据大脑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划分若干刺激区,针刺这些区域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新疗法。新头针的刺激更接近病变部位,有利于疏通局部气血、宣痹通络、改善脑循环、促进局部代谢、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和疾病的恢复。
   ①运动区:上点在前后正中线(眉间和枕外粗隆顶点的连线),中点向后移0.5厘米处,下点在眉枕线(眉中点上缘和枕外粗隆尖端的头侧面连线)和鬓角发际角缘相交处,上下两点连线即为运动区。运动区上l/5为下肢、躯干运动区,中间2/5是上肢运动区,下2/5是面、舌、语言运动区。
   ②感觉区:在运动区后方1.5厘米的平行线即为感觉区,上1/5是下肢、躯干、头感觉区,中2/5是上肢感觉区,下2/5是面感觉区。
   ③舞蹈震颤控制区:在运动区前方1.5厘米的平行线o
   ④晕听区: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向后各引2厘米之水平线即是此区。
   ⑤视区:在枕外粗隆水平线上旁开枕外粗隆l厘米,向上向前引平行前后正中线之4厘米长直线即是。
   ⑥平衡区:在枕外粗隆水平线上,旁开3.5厘米,向F引平行于前后正中线之4厘米长直线即是。
   一般用26—28号7厘米一9厘米毫针,取坐位或卧位,酒精消毒局部头皮。沿头皮斜向捻转进针,达一定针感后留竺5—10分钟。还可连接针麻仪,适当加强刺激。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歇3日,可行第2个疗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