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管综合征又称正中神经挤压症、腕管狭窄性腱鞘炎,是神经卡压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也称为指端感觉异常。是由于腕管内容积减少或压力增高,使正中神经在管内受压,以桡侧3~4个手指麻木、疼痛,夜间或清晨较明显,疼痛有时放射到肘;有时拇指外展、对掌无力,动作不灵活为主要表现而形成的综合征。 长期的手腕部活动过度或超负荷的活动致局部造成慢性劳损性滑膜炎是发生本病最常见、最主要的原因。也可见于绝经期后的老年女性,少数见于妊娠期。由于内分泌的改变,使腕管内的原有慢性损伤性肌腱炎、滑膜炎更增厚,引起腕管内容物增大,致使正中神经受压而发生本病。 本病发病年龄跨度大,但好发于40~60岁。初期以手指麻木刺痛为主,患者睡眠中常可因麻木刺痛而惊醒,但挥动患手后症状即可解除。麻木期症状主要在食指,其次是中指、拇指和环指,小指不被累及。少数患者的手指有时可出现烧灼痛。后期患者出现大鱼际肌(展拇短肌、拇对掌肌)萎缩、麻痹及肌力减弱,或拇指、食指、中指及环指的桡侧一半的感觉消失,拇指手掌的一侧不能与掌面垂直。肌萎缩一般在4个月后逐步出现,其程度与病程长短有密切关系.
病因病机: 1. 瘀血阻滞腕部扭伤、劳损、骨折、脱位导致腕横韧带增厚,腕管内肌腱肿胀、充血、血瘀,使管腔容积缩小,气血通行不畅,经筋失于濡养而发病。 2. 3. 寒湿痹阻过劳导致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气血凝滞,经筋失养而发病。 4. 5. 脾肾阳虚妊娠期脾肾阳虚,脾阳虚不能运化水湿,肾阳虚则上不能温煦脾阳,下不能温化膀胱,水道不利,水湿停留,溢于肌肤四末则为肢肿。腕管内水液滞留,气血通行不畅,经筋失于濡养而发病。 6. 7. 诊断: 1桡侧三个半手指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手指运动无力。 2.夜间、晨起或用手工作时症状加重,甩手及活动后好转。 3.握力减弱,拇指外展及对掌无力,大鱼际萎缩。 4.屈腕试验阳性:使腕关节屈曲90°,持续1分钟,麻痛感加剧。 5.叩诊试验(Tinel征)阳性:用手指叩击腕掌部,麻痛感向手指部放射。 6.电生理检查:正中神经的感觉神经的传导速度改变。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 1 体针疗法 取穴:大陵、内关、劳宫、鱼际、阳溪。 加减运用:瘀血阻滞者加:少商、商阳、中冲;寒湿痹阻者加:大陵隔姜灸;脾肾阳虚者加:太渊、手三里、足三里、复溜。 操作法:内关、劳宫、鱼际、阳溪用1寸长毫针直刺,得气后行龙虎交战手法。大陵用齐刺法,先在穴位的中心直刺1针,捻转得气后,再在其左右各斜刺1针,针尖均达到病变的中心部位,得气后分别捻转,使针感上下传导和扩散。大陵隔姜灸每次7~9壮。少商、商阳、中冲用三棱针或较粗的毫针,点刺出血。太渊、手三里、足三里、复溜针刺补法。
3 头针疗法 二、操作方法:正确取定头皮针刺激部位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初学者应用卷尺精确测定,并用龙胆紫药水作好标记。然后嘱病人取正坐位,分开局部头发,进行彻底消毒。 三、明确诊断,选择刺激区:根据病人的病情一选择相应的刺激区;如肢体运动障碍一运动区;肢体感觉障碍→感觉区;帕金森病一舞蹈震颤控制区:高血压病一血管舒张区。 四、头针刺激区的选择:单侧肢体病,选用病肢对侧的刺激区。双侧肢体病,选用双侧刺激区。内脏或全身性疾病,选用双侧刺激区。 五、消毒:进针点和术者手指75%酒精棉涂擦消毒。 六、进针: 七、手法: 2、快速推进。在刺入头皮下或肌层后,再沿刺激区,不捻转,快速将针推到一定深度。若病人有痛感或有抵抗感时应停止推进,将针往起拔,然后改变角度再推。 八、行针 1、捻转法:头皮针运针只捻转不提插。快速捻转不提插,200次/分钟左右。每次捻转1~3分钟,间隔5-10分钟再重复捻转,共行针三次即可起针。 2、留针法:少数患者针刺入后,症状即有明显减轻或消失,可不捻针,仅留针30分钟即可。 3、埋针法:少数患者在针刺后,症状和体征有明显减轻或消失,但是到当天下午或第2天,症状和体征又加重或出现,需埋针法。将针刺入后,用快速捻转法间断性捻转3次后不起针,保留5小时至3天左右。 |
|
来自: bscy306175 > 《针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