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头针,“光速”治中风后遗症,是把好手!

 中医药方便 2019-11-26
头针在治疗脑部引起的疾病,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并能根据疾病情况调节留针时间,远期疗效稳定,且操作简单、安全、高效其创始人焦顺发老先生甚至曾经有31分钟刺完125个患者,366针的惊人记录。今天将头针的“三快针刺术”,详述于后。 (温馨提示:如需节省时间,可以只看红色及加粗字体。
        毫针的针刺规格
目前常用的毫针,针体多用不锈钢制成,针柄用紫铜丝 (或镀银) 或铝丝 (经氧化) 绕制而成。常用针体长度 1.5~2寸(40-50mm)。常用针体粗细28~30号(0.32~0.38mm 

        体位如何选择
为了选区准确、 操作方便、 患者舒适, 在针刺前必须选好适当的体位。通常选择坐位, 对于不方便坐下和身体虚弱的患者, 可根据刺激区的位置选不同的卧位。

        刺法
一、进针(包括飞针刺入、快速推进两个步骤)
飞针刺入:即用一手拇、食指尖部捏住针体距针尖2cm的部位,沿刺激区的方向,针尖对准进针点,手指尖距头皮5~10cm,手腕背屈使针尖距进针点10~20cm(图1)。然后手腕突然往腹侧屈曲,使针尖冲刺进头皮下或肌层均可(图2)。(小编:类似扎飞镖动作,虽然称“飞针”,但是针并没有离手飞出,此“飞”只是形容速度快,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的痛感。
图1
图2
快速推进:在飞针刺入头皮下或肌层后, 再沿刺激区,不捻转, 快速将针推到一定深度。

二、行针

1. 捻转法
此法要求快速捻转不提插,在捻转时要求肩、肘、腕关节和拇指固定,以达到固定针体的目的, 在固定针体的前提 下, 食指呈半屈曲状, 用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与拇指第一节的掌侧 面捏住针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 使针体快速旋转。一般每分钟捻针200次左右

2.留针法 
少数患者在针刺入后,症状和体征即有明显减轻或消失,对此类患者进针后可不捻转, 仅留针30分钟左右。 

3.埋针法
少数患者在针刺后,症状和体征虽然明显减轻或消失,但治疗当天下午或第二天,症状和体征又出现或加重。此类患者的特殊现象,可能和刺激量不足有关,应采用埋针法进行观察。即将针刺入后,用快速捻转法间断性捻转3次后,留针5小时至3天,一些病例能收到良好效果。准备埋针时,针刺前应将进针处的头发剪掉或剃光,严格消毒后再刺入,保留时间较长者,进针的位置应考虑到患者睡觉等活动时不受影响。 

【典型病案】
姜某,男,54 岁。因左侧不全瘫痪,左手无握力就诊。

1977年10月22日
第一次针刺右侧运动区及足运感区。第一次捻针后,左手握力增加到 8kg,第二次捻针后增加到12kg,第三次捻针后增加到14kg,起针后5小时左手握力下降到零。 

1977年10月24日
针前左手握力7kg,第一次捻针后增加到10kg,第二次捻针后增加到12kg,第三次捻针后增加到14kg,起针后5小时左握力下降到8kg。起针5小时后握力下降的现象,可能和刺激量不足有关,于是,下一次针刺时捻3次后,保留5小时再捻1次后起针,再观察握力变化。 

1977年10月25日
左手握力8kg,针右运动区及足运感区,第一次捻针后,左手握力10kg。第二次捻针后左手握力增加到12kg。第三次捻针后左握力增加到 13kg,持续留针5小时,再捻针1次后起针,此时左手握力不仅没有下降,反而由13kg增加到17kg。 

1977年11月1日
左手握力13kg,针右运动区及足运感区。第一次捻针后左握力增加到17kg。第二次捻针后增加到19kg。第3次捻针后仍为19kg,留针5小时再捻针1次,此时左握力由19kg增加到21kg。

1977年11月4日
左手握力19kg,针右运动区及足运感区。第一次捻针后左握力仍为19kg,第二次捻针后增加到21kg。第三次捻针后仍为 21kg。保留5小时再捻针1次后起针,此时左握力已增加到23k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