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中医中药贴脐疗法】精选(1)——感 冒

 默 语 2014-02-22
 【按语】感冒,是四季常见的外感病。以冬、春季尤为多见。在气候变化,寒暖失常,身体虚弱,或过度劳累,腠理疏松,卫气不固,风邪乘虚而入致病。轻者称“伤风”,重者称“重伤风”。若感非时之邪,病情较重,在一个时期内广泛流行,且具有传染性的,现代医学称“病毒性流感”。本病中医分为两大类,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
  本病以头痛、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为主要症状。偏寒者:鼻流清涕,咽痒、全身酸痛,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紧;偏热者:发热咳嗽,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1、【风寒感冒膏】贴脐法:
 【主治】风寒感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咳嗽,痰稀色白,肢体酸痛,舌苔薄白,无汗,脉浮数。
 【配方】紫苏叶、杏仁、白芷各15克;葱白(连须)5根生姜2片;蜂蜜、白萝卜汁各1小盅。
 【制法】先将紫苏叶捣烂如泥,再将杏仁、白芷研为细面,加入紫苏叶泥中调匀,再取蜂蜜、萝卜汁调成膏状。
 【用法】取药膏如蚕豆大,搓成药丸,将药丸纳入脐中(神阙),外用医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一次。贴药后嘱患者盖被而卧,令发微汗,汗后即奏效。

 
2、【风热感冒饼】敷脐法:
 【主治】风热感冒,头痛发热、恶风咳嗽、咽痛口渴、汗自出。舌苔薄黄,脉浮数。
 【药物】板兰根、生石膏、连翘、薄荷、淡豆豉各10~15克;葱白、蜂蜜、鸡蛋清各适量。
 【制法】将前五味共研细末,取药末适量与葱白共捣如泥,再取鸡蛋清加入蜂蜜调成膏状,制成药饼。
 【用法】将药饼烘热,趁热填入脐中,用指按平,用胶布贴紧。每天换药1次。贴药后令患者喝热粥或姜汤助汗,汗出病愈。

 
 【案例】刘某,男,12岁。87年夏天,放学回家途中被雨淋,回家后倦卧不起,当晚8时许,头痛如劈,高烧39.1度,痰黄,咳嗽频作,口渴引饮。旋即赴诊,诊见患儿身热灼手,自出汗,烦躁不安,口渴咽干,频频饮水,咳嗽不止,苔薄黄少津,脉浮数。余诊之为外感风热症。采用【风热感冒饼】敷脐,每天换药2次,贴后嘱其喝热姜葱汤1小碗,静卧1小时后,汗出身凉,高热已退,仅用药贴脐2次即愈。

 
3、【流感散】贴脐法:
 【主治】流行性感冒 。
 【配方】淡豆豉30克;连翘15克;薄荷10克;葱白(连须)10根。
 【制法】将前三味药研为细末,过筛备用。
 【用法】取药末15~20克加入葱白适量捣烂如膏,纳入脐中,纱布覆盖,胶布固定。贴药后盖被静卧,取微汗。每天换药1~2次,若1次末愈,再贴1~2次。
 【附注】贴药后若喝热葱姜半碗,以助药力,其效尤佳。

 
4、【流感膏】贴脐法:
 【主治】流感。
 【配方】板兰根、生石膏、马勃、淡豆豉各15克;连翘、薄荷各10克;葱白(连须)5根;鲜姜3片;蜂蜜适量。
 【制法】前六味共研细末,过筛储瓶备用。
 【用法】取药末15克,加葱白、生姜捣烂再加入蜂蜜适量,捣成膏状。取药膏填入脐中,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2次。
 【附注】贴药后吃热汤,助药发汗,效果更佳。

 
5、【蛋清退热糊】贴脐法:
 【主治】感冒高热不退。
 【配方】雄黄、朱砂各10克;玄明粉30克;葱白(连须)、生姜各适量;青皮鸭蛋清适量。
 【制法】将前三味共研细面,装瓶备用。
 【用法】取药末适量,将葱白、生姜捣烂绞汁,入药末拌匀,再加鸭蛋清适量调糊。将药糊敷于脐中,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病愈为度。
 【附注】贴药后静卧调养,通常贴后2小时左右高热下降,神志渐醒。疗效显著。

 
6、【经期感冒饼】贴脐法:
 【主治】妇女经期间感冒,寒热往来,胸胁满闷,恶心呕吐,头痛发热,腰痛难忍。
 【配方】柴胡10克;当归、川芎各6克;白芍9克;桂枝5克;葱白适量。(若寒凝血淤,下腹胀痛者,加桃仁9克。
 【制法】除葱白外,余药混合共研细极细末,过筛装瓶备用。
 【用法】取药末15克,与葱白适量共捣如泥,制成药饼,敷于脐上,纱布敷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病愈为止。
     
     
                                     默 语书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