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市的保护建筑之四(黄浦篇1:原卢湾部分)

 xuminglibrary 2014-02-22
13.淮海坊

霞飞坊现名淮海坊,坐落在霞飞路(今淮海中路927弄),1924年由教会普爱堂投资建造,占地面积为17333平方米,共有3层砖木结构房屋199幢。

  霞飞坊属新式里弄,里弄宽阔,取消了石库门,围墙降低到2.5米,改用铸铁大门,天井也缩小了。由于地形狭长,总平面布置采用行列式,特别是将30个单元拼接在一起,在上海里弄住宅中也是不多见的。建筑式样上摆脱了石库门的模式,仿法国式住宅,安装钢窗。平面上布置壁炉烟道和抽水马桶间,厨房内安装煤气。该里弄地段闹中取静,建成后房屋出租率很高,但是三楼平面没有抽水马桶间,与二楼合用,给居民带来不便。

  霞飞坊南朝南昌路,北面是淮海中路,东面为茂名南路。住过霞飞坊的文化界人士可说不少。5号曾是进步人士杨杏佛的住宅,33号曾住有剧作家陈西禾,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曾住在42号,63号是顾均正,他曾在虹口梧州路开明书店工作。一代画师徐悲鸿1937年也曾在霞飞坊居住过,其时他42岁。淮海坊3号,作家夏丏尊从19371946年一直居住于此。除此以外,从开明书店迁来的还有叶圣陶、金仲华、索非、唐锡光。萧军、萧红初到上海时,首先租住在法租界拉都路北段“元生泰”杂货铺后楼的亭子间里,以后又搬至北四川路西侧的永乐里,再迁至霞飞路上的霞飞坊。

  20世纪30年代末,巴金住在霞飞坊59号。抗战胜利后,巴金回到上海,继续住在霞飞坊。此期间,《寒夜》在《文艺复兴》上一共刊出了6期,到19471月出版的第2卷第6期刊载完毕。当时刊物的助理编辑阿湛每个月到巴金霞飞坊的家中来取稿一次。最后的“尾声”是在19461231日写成。巴金为人和为文都很“单纯”,解放军进入市区之前,就有人劝他移居海外。但当年5月的某天,一位“不速之客”的突然到来,无意之中却调整了巴金稍感不安的心理“天平”:“有个戴着眼镜穿着解放军制服的中年瘦个子来霞飞坊59号,他径自跑到楼上巴金家中,用双手紧握住巴金的手不放。原来他不是别人,正是巴金在1934年认识的在鲁迅身边工作过的黄源。”(徐开垒《巴金传》)黄源是在抗战中参加新四军的,他在解放军进入市区时的身份是上海军管会文艺处的负责人。如果说巴金对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故争、解放战争,从山沟里走出来的中国共产党还比较陌生的话,那么他却非常熟悉老朋友黄源。在某种意义上,黄源对巴金就是1948年的中国共产党人,他是一个既具体又亲切可信的存在。他就是一个无形的“资信”。正如鲁迅是通过瞿秋白、冯雪峰、胡风等左翼文人认识了中国共产党一样,巴金也通过文坛老友黄源认识了一个新的时代。593楼,巴金自1937年起在此生活了18年,其代表作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的《春》《秋》两部均完成于此。

  64号,1936年底许广平携子周海婴来此居住,直至1948年离开去北方。鲁迅的著作就由许广平精心保存在63号的3楼里。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提供了不少鲜为人知的史料。其中“秘密离沪”一节,追忆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国民党当局加紧对鲁迅夫人许广平住所的监控,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竭力保护下,许广平母子于1948年冬平安抵达香港,转赴北平。那时离许家近在咫尺的金刚公司的中共地下组织,曾暗中保护着许广平母子。同许家保持着密切联系的是金刚公司的地下党员吴希俊。吴希俊1926年出生于江苏省江阴祝塘,家境清寒,当过木匠学徒、药铺徒工,1944年进入金刚公司当店员。金刚公司是一家中型百货店,地处霞飞坊弄口。1936年底,为了安全,许广平从虹口大陆新村迁入法租界霞飞坊64号。周海婴是无线电爱好者,在采购各种无线电元件时与吴希俊相熟,两人成了好朋友。金刚公司后门与霞飞坊64号许家后门相距不足百步,吴希俊经常出入许家,称许广平为“许先生”,许则以广东话称呼吴的名字。吴希俊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帮周海婴购买无线电元件为名,堂而皇之出入许家,密切注视许家周围的动静,同时把党的最新政策和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胜利消息带给许广平,直到许秘密离沪。

  19364月,党中央派冯雪峰从延安回到上海工作。他暂住在鲁迅家里。冯雪峰向鲁迅先生了解了周文的近况,认为他政治上很可靠,就托鲁迅先生帮助联络。周文收到了鲁迅先生约他去见一位“故人”的信后,在约定的时间到四川路桥下天潼路电车站会面。他怎么也没想到那位“故人”就是他的老朋友冯雪峰。周文是冯雪峰这次到上海找到的第一个中共党员。两人都非常兴奋,回到家里坐下来谈话,谈了分别以后的情况,也谈长征谈延安谈党中央毛主席,谈形势,谈上海文艺界等等。许广平住在霞飞坊时,想找一个可靠的邻居,由于冯雪峰对周文夫妇的信任,所以与郑育之联系,让她的父母姐妹搬进霞飞坊64号,与许广平做了几年的邻居。

  在霞飞坊的家中,周海婴与许广平母子在一起十几年,周建人一家其时也与他们相邻,互相照顾。霞飞坊可说是鲁迅一家在上海的第二故乡。周海婴在后来写《我与鲁迅七十年》时,也运用了大量的笔墨写到此间的轶事。
           1.弄堂正门 
          2.弄堂后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